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的威廉斯说:“真见鬼,我们俩的年纪比他们任何人都大,我们能坚持,为什么
他们不能?这些人的身体状况真是糟透了。”
    中午休息时,“营地暑热袭人。到处都是虫子。”粮食越来越少了。史迪威命
令负责分配食品的多恩上校,把每个人的定量减少一半。开饭时,他坚持站在队伍
的末尾,最后领到一份少得可怜的食物。他要为大家树立一个完美无缺的榜样,以
鼓励大家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共同闯过难关。
    原计划两天完成的行程,他们走了将近4天。5月9日下午,他们终于到达了乌尤
江边的迈凯。琼斯上校带领一队很能吃苦的中国士兵提前赶到这里,已经为他们扎
好了5只大木筏子,明天他们就可以乘木筏子沿乌尤江漂流而下了。
    第二天上午,史迪威看到了一支中国小部队。派人去询问得知他们是孙立人率
领的第66军新38师一部。
    杜聿明接到蒋介石要他率部继续向密支那前进的电报后,随即召集各师师长和
参谋长在英多召开会议,宣布了委员长的电令。他计划以第96师余韶部为先头,以
新22师廖耀湘部居中,以新38师孙立人部断后,急速向缅北前进。据杜聿明后来的
回忆录说:“当时各将领均无异议。”其实未必如此,孙立人就另有打算。
    孙立人在国民党将领中有着比较奇特的经历,他既不是黄埔精英,也不是占地
为王的地方势力,而是一个前后读了9年大学的洋务派军人。1919年,他考入清华大
学土木工程系。1923年毕业后,又以官费到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进修一年,获
理学士学位。接着又考入史迪威的母校——西点军校,学习了4年军事。1928年离开
西点,他曾游历了欧亚两洲,在英、法、德、日诸国考察军事。回国后又从下士做
起,逐渐升至少将师长。
    他率领的新38师也不属于第5军建制。这支部队原为税警总团,归宋子文、孔祥
熙先后执掌的财政部统辖。入缅之前,刚刚改成野战部队,列入第66军编制。宋子
文和孔祥熙以职务之便,为这支部队购买了先进的美式装备,部队的主要军官也多
为留美学生。孙立人以他渊博的军事知识训练和指挥部队,使该部一转入野战就显
示了很强的战斗力。仁安羌一仗,打出了新38师的威风,英国人伸出大拇指,史迪
威也对他非常赏识。
    5月9日,第96师主力抵达孟拱,距密支那还有不到30公里。这时,杜聿明从广
播里得知,日军已于5月8日占领密支那。当时,密支那的日军只有一个联队,且长
途奔袭立足未稳。如果远征军全力猛攻,或许还能闯出一条生路。但是,杜聿明已
没有了进攻的信心和勇气,却命令各部队“弃车上山,进入山地与敌进行游击战,
伺机进入国境”。
    可那是什么山哪!茂密的原始森林,纵横的河流山谷,野象。猛兽出没,蚊子
大的像蜻蜒,水中、树上、草丛里,到处是吸血的蚂蝗,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没
有食物……。杜聿明以后终于体验到了在这样的大山里“游击”的滋味。
    杜聿明没有了进攻的勇气,孙立人却鼓起了抗命的勇气。他决心按照史迪威、
罗卓英的命令,率部向印度转进。半个月以后,新38师到达印度,成为中国远征军
中唯—一支全师完整突围的部队。
    英国人奖给他一枚“帝国司令勋章”,美国人授予他一枚“国会勋章”,蒋介
石给了他什么?损兵折将的杜聿明回国后,官升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年长杜聿明4岁的孙立人,仍然当他的师长。委员长记下了他的“不忠”,这或许还
给他最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一个伏笔。这里暂且不表。
    5月10日,史迪威在日记里简单记下了一句:“孙立人把队伍拉了出来。”
    上午10点30分,史迪威一行乘坐的木筏离岸出发,沿乌龙江顺流而下。西格雷
夫手下的那些缅甸姑娘们,用亚热带特有的宽大树叶,在木筏上搭起了顶篷,以遮
挡酷热的骄阳。这些姑娘大概是对美国将军的收留和保护表示感激,“她们干活总
是很主动”。坐在凉篷下的木筏上,或闭目养神,或欣赏一下两岸的自然风光,4天
行军的疲劳多少得到一些缓解。为了争取时间,“整夜都在驾着筏子向前赶路”。
    第二天,下了一场阵雨。史迪威敏锐地感到,“这是不祥之兆”,雨季就要到
了。旱季的酷暑固然难耐,但进入雨季将给他们的行程带来更大的麻烦。傍晚又刮
起一阵大风,江面上掀起了一层层的浪头,木筏已无法继续前进,他们只好靠岸停
了下来。
    入夜,风停了。他们重新登上木筏,“奋力赶了一夜的路。暗礁很多,筏子开
始散架。整个晚上我累了个半死”。次日清晨,他们来到了亲敦江边。从这里,他
们要溯流而上,木筏已经没用了。史迪威命令所有人员上岸,步行前往霍马林。他
们满怀希望地认为,布里尔顿或是英国人会在霍马林做好接应他们的准备。这天下
午,当他们到达霍马林的时候,不禁呆了。这个靠近缅印边界的重镇,已经成了一
座空城。邮电局的大门紧闭着,所有的民宅都已人去屋空,英缅当局的官员一个也
找不到。史迪威气愤地说:“我敢打赌,他们肯定是逃跑了。”此处不是久留之地,
必须找到渡口,尽快渡过亲敦江。
    5月13日上午,他们在霍马林以北大约8公里的地方找到了几条渡船和独木舟,
终于渡过了640米宽的亲敦江。随后又踏上了西进的行程。
    现在他们已经脱离了日军的威胁,但是新的威胁又在向他们压来。霍马林的失
望,深深地挫伤了一些人的情绪。食品已经所剩不多,几近断绝。雨季果然来了,
狂风卷着暴雨倾盆而下,抽打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一些人像发怒的野牛,毫无顾
忌地发泄着不满和责难。烦躁、悲观、心理崩溃笼罩着这支队伍。
    幸好第二天下午,当他们爬上一座1000多米的高山时,遇到了从英帕尔赶来接
应的英国人。一位名叫夏普的英国地方官员,带着400个印度民工和一支马队,运来
了大批的食品和药品,甚至还有香烟、威士忌。英国人来的还算及时,史迪威感到
“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以后6天的行程,虽然大雨连绵不断,每天都要徒步翻越3000多米高的大山,但
毕竟没有了敌情的压力,没有了饥饿的威胁。每到一处,印度的山地居民都给他们
以热情的欢迎。队伍里开始有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开始有了欢悦爽朗的说笑声。
    一天下午,队伍在马田休息。这是群山夹峙中的一条峡谷,碧蓝的天,雪白的
云,山上怪石磷峋,清澈的溪水在山下流过。中国士兵,缅甸姑娘,美国人,英国
人在溪水中洗浴、修面、嬉闹。史迪威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多美的景色,要是我
们有一架摄影机就好了。”
    5月20日,史迪威和他率领的队伍,经过16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印度的英
帕尔。事后人们才知道,在当时所有撤出缅甸的部队中,只有这支114人的队伍,无
论是军人还是贫民,没有发生一个减员。人们曾怨恨他的严厉和粗暴,然而,正是
这位严厉而粗暴的老将军,带领他们平安地闯出了绝地。史迪威为此感到兴奋和自
豪,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能把我的那帮人带出丛林,我简直高兴极了。”
    到达英帕尔的第二天,史迪威便病倒了。他躺在床上,“感觉就好像是进了地
狱”。在那段艰难的行程中,他比别人耗费了更多的精力。一位踉随他走出缅甸的
记者,对他作了这样的描绘:“将军无疑是一位天才的‘暴君’,他不仅靠权威,
而且更靠意志驱动队伍行军……他看上去恰似愤怒的上帝,骂起人来犹如堕落的天
使。他体重至少减轻了20磅,本来就十分瘦削的身体只剩下皮包骨头。他双手不停
地颤抖,蜡黄的皮肤好像害了黄疸病,眼睛深深地陷入眼窝里。”
    病中的史迪威焦急地询问中国军队的情况,但是没有一点儿消息,英国人一无
所知。史迪威叫来副官多恩:“快,通知布里尔顿,派飞机侦察,一定要找到中国
军队。”
    中国远征军主力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陷入了绝境。
    杜幸明率第5军直属队和新22师,在号称“死亡之谷”的胡康谷地中艰苦地挣扎。
直到5月31日,蒋介石才不得不电令该部退往印度利多。但是,由于雨季已到,山洪
暴发,部队进退不得。美军派出飞机,不断空投粮食,才使这支队伍免遭全军覆没。
至8月上旬,杜聿明和廖耀湘率部到达印度利多,2万多人的部队仅剩3000病弱。
    第96师先入胡康谷地,后经孙布拉蚌退往缅北葡萄脱离险境,靠空投粮食勉强
维持。7月初,蒋介石电令该师回国。师长余韶率部经一个月的艰苦行军,翻越高黎
贡山,于8月初抵达滇西剑川。
    第200师原定就近向景栋第6军靠拢,但杜聿明却另电该部北进归建,致使该师
陷入崇山密林之中。5月18日,第200师在转移途中与日军遭遇,师长戴安澜胸腹各
中一弹,后不治身亡。副师长高吉人、步兵指挥郑庭笈率部突出重围,于6月下旬返
回滇西云龙。
    第6军在整个入缅作战期间,几乎未发挥任何作用。暂编55师全师被击溃,师长
陈勉吾回国后被军法处置。第49、93师由景栋撤回国内。
    第66军除新38师孙立人部入印外,新28、29师弃守腊戍之后,经腾冲转回怒江
一线,后退往滇西碧江。
    中国远征军1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入缅甸,作战不足两个月,逃亡几近三个月,
死亡总数达6。1万人。其中作战伤亡仅为1万余人,有近5万人死在深山密林的撤退途
中,生还者仅约4万人。有诗为证:“十万大军下缅甸,四万残兵侥幸还。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