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不少著名将领是在这里学习和进修过的。马歇尔在
这里的任期满后,又延长一年,工作到1932年学年终结时离开,史迪威则工作到19
33年。
    早在1930年,大萧条即开始席卷全美国。军官职业虽然生活稳定,实际收入没
有下降,但已规定军人每年一月为“无薪假期”。马歇尔知道已婚的二等兵,每月
21美元供养全家确实艰难。于是,他宁肯冒违反规章制度的风险,定了一个制度:
每个已婚士兵可以廉价从连队食堂买一顿热餐带回家给妻子儿女吃。这既节省了家
庭开支,又省了妻于做一餐饭的麻烦。此举不仅步校的士兵高兴,也得到军官称赞。
与此同时,马歇尔还主张各家喂养家畜,并亲自督促鸡舍、猪栏的修建。
    在大萧条之中的美国陆军,仍然号称是世界六强(英、法、德、意、日、美)
之一,而兵力还不及希腊、比利时两国军队人数之和。军营日渐破败,与贫民窟差
不多,武器装备既缺乏又陈旧过时。美国一家杂志把当时美军在本国人和外国人心
目中的形象描绘成“一个咧着大嘴,七歪八斜地扛着一支老式步枪的傻大兵”,军
队声名狼藉。1932年夏天,有2。5万名退伍军人从全国各地涌向了华盛顿,要求政府
发给他们补充年金。胡佛政府竟让军队去镇压这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
他们的妻子惨遭殴打,孩子们也受到摧泪弹的袭击。马歇尔、史迪威等本宁堡步校
的军官们,为自己没有去干这种肮脏的勾当引为幸事。
    1932年底到1933年初,大萧条的寒风使整个美国瑟瑟发抖。工厂、商号倒闭者
数以千万计,每个街角都有身强力壮的男子等待施舍,因为他们纵有力气、专长,
却无处可用。领取救济食品的人们,排起数英里的长队……这时美国陆军军官由1。
2万人减为1万人。马歇尔被派往南卡罗来纳州组建“民间工作队”,缓和美国青年
的失业问题和营养不良状况。在本宁堡步校,人们的心情也一样的沉重。
    就在这时,史迪威的父亲本杰明·史迪威博士干1933年去世了!这位持有清教
徒传统信念“男子不工作就是罪过”的老人,辛勤奔波一生,给史迪威留下的仅是
一些债券和股票,大部分财产留给了史迪威的母亲。史迪威靠自己的薪金维持生活,
他有五个孩子,在中国生活尚属优越,在国内则感到处境窘迫。但是相比之下,由
于有牢靠的工作和一笔固定的收入,又显得比许多人日于好过多了。
    由于史迪威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和严谨的家教,养成了简朴的习惯。在中国期间,
他们不打桥牌,不打猎,不参加外国殖民地的俱乐部活动。他们在家里待客时,摆
在桌上的也是最低档的法国葡萄酒。
    史迪威把他的家庭视为他的城堡,感到只有在家里才安全,用不着提防他人了。
在他的家里充满了欢笑和友谊、相互体贴和轻松自在的气氛。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
同最小的本杰明呆在一起,画出稀奇古怪的动物,甚至把剪纸中的一条鲨鱼变成飞
机。本杰明刚会说话时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老的,我们是新的”,史迪威
听了非常高兴。史迪威在家里外号“老爸爸”,这是孩子们给他取的。孩子们的身
高、体重增长情况,在史迪威的笔记本里都有记载,就是在受困于徐州时,他的日
记里还写了“今天是文思的生日”。驻天津期间,马歇尔正是从他为史文思写的书
法字帖中看到了他有做教师的天才。史迪威只有在家中才真正感到舒适,但是,若
在家里停留时间长了,他仍然会烦躁起来,急欲到外面去,甚至越远越好。但不论
到多远的地方,威妮和孩子们在他心中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
    史迪威总是在写东西。除了日记、小评论、随笔,还随手用破纸片记下自己零
乱的念头、玩笑、趣闻以及脑海中出现的一闪而过的各种问题,表明他的兴趣十分
广泛,内心世界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本宁堡,史迪威曾以《东方人的心理》为题作过一次讲演,澄清了一些对
“义和拳”的误解和以为“中国人不可思议”的偏见。他阐明的观点是:由于中国
和西方的联系被切断了许多个世纪,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发展了自己的文明,不能
指望一个中国人表现得同西方人一样。他说:“尊严对他们(中国人)是最宝贵的,
谁剥夺了他们的尊严,他们就与谁结成了仇敌……同中国人打交道时,不要使他们
丢面子,除非你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丢脸,而你不怕树敌。”此外,在本宁堡还可
以常常听到史迪威谈论中国,人们知道,他非常关注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常说:
“若有正确的领导,有勤劳和富于创造才能的四亿中国人将会居于支配的地位。我
们最好是支持他们。”他所以这样说,是他预感到了有朝一日,军官们可能与这个
国家打交道。
    1933年5月,年过50的史迪威,在本宁堡步校的任期结束了,伴随而来的一件事,
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本来再过两个月,他的长子小乔就要在西点军校毕业了。按
惯例学员的父亲要参加孩子的毕业仪式。但是罗斯福总统为应付紧急情况而组建的
平民卫护队缺少军官,两次调动工作岗位之间的例行假期取消了,每个军官必须直
接到新的岗位报到,并不准以任何理由离开职位。史迪威几次申请延期报到,直至
向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提出申请,都遭到了拒绝。于是,他带着文思和
两个最小的孩子经过一星期的行程,到达加利福尼亚赴任时,他的前任却仍然在职,
史迪威呆在那里无事可做。
    威妮和二女儿多特代表全家到西点军校参加了小乔的毕业仪式。之后,威妮给
他发了一封电报。他回信说:“这件事使我再也忍耐不住对这部机器的厌恶了。”
    在本宁堡工作的最后一年,史迪威心绪烦乱,50岁了仍是个中校,使他无意再
进陆军军事学院进修高级参谋课程。当布莱德雷为进修提出申请时,他说;“你为
什么去学那种不想干的事?”史迪威要求派他去做外交工作,但陆军部却派他到西
海岸圣迭戈训练第9军驻防区的后备队。这项任务虽然令他失望,但靠近卡梅尔,他
们在那里买下了地皮,这就可以安排建造房子的事了。
    史迪威在圣迭戈期间,主要是向后备队传授实战演习原则。参加训练的人热情
不高,好在两个星期结业,又有他这位有名的专家任教,人们都是满意而归。1934
年,他51岁了,还不能晋升上校军阶,他的军事生涯已无前程。他抱怨道:“任何
一项有历史意义的工作都绝不会有我的份了!”他已到了退休的边缘。暗淡的前景
使他更加“厌恶这部机器”!他忧心冲仲地同家人谈论准备退休的问题。
    卡梅尔的房子已经建好,耗资27000美元。其中有他父亲留给他的股份中的钱,
有威妮母亲留给女儿的钱。史迪威想,退休后只靠储蓄金和退休金肯定不行,还要
找个可以发挥他的教师才干的工作,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然而,美国经济萧条
时期,找工作之难,使他不寒而栗。他不敢冒然退休。他的这种忧虑和苦恼,和远
在伊利诺斯的马歇尔一样。他们经常有书信来往,心绪相同,都为晋升制度的停滞
状态积了满腔激愤,都对“平庸之辈被置于高位,而才华杰出的人却由于级别不够
被湮没的现象厌烦透顶”!
    万万没有想到,史迪威有了出头之日!陆军部的朋友来信问他,是否希望被派
往北平任美国驻华使馆武官?这真使他喜出望外,求之不得的事情竟落到了他的面
前。他很快弄到了这个职位。1935年1月,史迪威接到了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对他的
任命。过去,武官是由军事情报处任命的,但现在却要作为外交使团的成员进行工
作,所以由国务卿任命。史迪威的同事们都为他得到这个职位高兴,尤其是听到陆
军部给这个职位增添了开支补贴,不少人为他有此幸运发来贺信,有的还在贺信中
说:“此刻东方的国际局势非常有意思,非常刺激人,谁也说不上我们可能会多么
快地置身其中。”
    1935年6月,52岁的史迪威晋升为上校。他和威妮带着孩子们乘船前往中国的北
平。一家人高高兴兴。他们的长子小乔,此时正在天津的第15步兵团服役,所以,
威妮这次不仅有回家之感,还有一家人在中国团聚的喜悦。
    此时的平津,已和1929年时大不一样。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又占了热河省。中
国军队在长城内外抵抗日军,打了许多仗。史迫威的朋友冯玉祥将军率领抗日同盟
军也有光辉战绩,但都失败了,日军已进入河北省。1933年,国民党北平分会总参
议员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同村宁次,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于是,绥远省以
东,察哈尔北部和冀东,成了日军自由出入区,华北已完全处于日军的监视和控制
之下。北平与天津之间,建了个30~40公里的非军事区。规定不经日军许可,中国
军队不得入内。史迪威到北平时的危急形势就是这样。
    运输船在太平洋航行之中,史迪威神情振奋,心灵上的阴云被海风一扫而光,
他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他以《中国未来的局势》为题,写下了自己对形势的估计。
他意识到,日本的目标是控制北起西伯利亚东部,包括中国东北、朝鲜、菲律宾,
南到荷属东印度群岛,成为“远东的大国”。日本发展空军力量,在于使其本土免
遭俄国的攻击,其做法是“把它的前线推进到戈壁沙漠,使俄国从另一侧作战”。
所以它要逐渐侵吞内蒙和华北。平津地区的“非军事化”将扩大到华北各省,直至
日本完全控制扬子江以北广大地区,而把上海留给所谓的“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