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生的困境。当成名陷入绝望时,他的妻子得到巫者指点,有了求虫线索。成名拄着拐棍按图求虫。一个成年人,为了完成向皇帝进贡的任务,挖空心思、煞有介事地捉小蛐蛐,滑稽可笑,而滑稽可笑的背后又可悲。成名绝处逢生,捉到一个好蛐蛐,全家庆贺,没想到儿子好奇地揭开看,蛐蛐跑了,再捉回来,断一条腿,死了。成名的妻子情急之下训斥儿子,说,你弄死了蛐蛐,你的死期就到了。儿子害怕,投井自杀。为了一只小蛐蛐,一个孩子丢了命!成名夫妇因为独生子自杀,觉得生活没了指望,但是看到空空的蛐蛐笼,又想到官吏的威逼杖责,“不复以儿为念”。做父母的为一个至小至微的蛐蛐竟没心思顾及亲生儿子死活,多么残酷的现实?接下来,成名意外地获得一只神奇的小蛐蛐,能够斗败大公鸡,把它送到宫里,普天下进贡的一切奇异品种蛐蛐都比试过了,没有能够战胜它的。每当听到琴瑟之声,小蛐蛐就合着节拍跳舞。皇帝高兴,赐给巡抚名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自己受宠,缘于华阴县的小蛐蛐。在朝廷对官吏的考查中,华阴县令以最好的评语“卓异”报送朝廷。县令高兴了,免除了成名的徭役,嘱咐主考官,让成名取得秀才资格。没几年,成名有了良田,有了楼阁,牛羊成群,一出门,车马衣服的豪华超过世族之家。
为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可以让老百姓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满足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就会鸡犬升天。这就是《促织》的思想意蕴,这篇名作把批判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
二,刺贪刺虐又一重要表现是巧写民族灾难。
清初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在“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大臣,都极力回避这些事,和蒲松龄同时的“南洪北孔”洪升孔尚任,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作者,两个剧轰动一时,它们以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最后作者都栽到兴亡之感上。洪升是国子监生,康熙二十八年,因为佟皇后国丧期间演《长生殿》,洪升被捕,革掉国子监生,听戏的官员赵执信等都罢官,“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孔尚任是孔夫子六十四世嫡孙,康熙皇帝到曲阜祭孔,孔尚任曾御前讲《大学》并做皇帝向导,康熙下令破格录用孔尚任做国子监博士。后来《桃花扇》洛阳纸贵。引起了康熙皇帝注意,调阅剧本,不久,孔尚任被罢官。学术界大多都认为《桃花扇》歌颂史可法等大明将领,讽刺降清将领,犯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还能不能写民族灾难?蒲松龄居然写了。当历史学家“太史公”不能秉笔直抒时,小说家“异史氏”用“鬼”抒写历史;当戏剧家不能在现实舞台上演出时代兴亡时,聊斋鬼魂成为时代风云的优孟衣冠;用人鬼恋巧妙抒写改朝换代之际人民的深重灾难,《公孙九娘》是代表。
公孙九娘出现时是个美丽而富于青春气息的大家闺秀。莱阳生第一眼看到她,“笑弯秋月,羞晕朝霞”,一双因为有礼貌的微笑,变得秋水盈盈的明亮眼睛和因为羞涩变得朝霞一样娇艳的面颊。公孙九娘谈吐高雅,才貌无双,莱阳生一见钟情,两人结为夫妻。但是爱情没有给公孙九娘带来欢乐,她在新婚之夜就向莱阳生叙述自己是怎么样成了冤鬼,在朝廷镇压于七之乱中,公孙九娘和母亲被抓起来要押解京城,走到济南,母亲被折磨死了,九娘自杀。公孙九娘用诗描述不堪回首的经历,“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九娘做了十年冤鬼,虽然享受到爱情幸福,但总忘不了自己的冤情,新婚之夜都忍不住打开箱子看当年血染的罗裙。公孙九娘恳求丈夫把自己的尸骨移葬家乡,还说:人鬼有别,主动跟丈夫分手。跟很多聊斋爱情故事不同,公孙九娘不仅没有起死复生,连她送给莱阳生的爱情信物罗袜,都着风寸断,腐如灰烬。为什么总是喜欢给有人鬼之别的青年男女做“撮合山”的蒲松龄,让伍秋月、聂小倩等女鬼一个一个重返人间的蒲松龄,偏偏到公孙九娘强调人鬼有别?最重要的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民族大灾难中,个人怎么可能枯木再生?公孙九娘的悲剧命运不可逆转,正如改朝换代中千万受害者冤沉海底。所以我们看到,《公孙九娘》这个小说开头跟许多爱情故事不一样。那些故事开头总是说:某某,某地方的人,性情如何,《公孙九娘》开头就写阴森恐怖、惨不忍睹的大屠杀:“于七之案,连坐被株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在于七之案中,许多人没有参加起义的良民被连坐被杀,一天俘虏几百人,不问青红皂白,全杀了,血流成河,白骨撑天。小说接着写:“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为之一空”。多么慈悲呀,杀了人给棺木,杀人之多,全济南的棺材都脱销了!公孙九娘,一个花朵一样美丽的生命,正是千万冤鬼中的一员。蒲松龄描绘公孙九娘的青春美,这可爱的“红颜”偏偏是万千枯骨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公孙九娘》里,聊斋故事屡见不鲜的爱情起死回生的力量荡然无存。男女主角在“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背景下相遇,在“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的场景下分手。《公孙九娘》表面上是爱情故事,实际上是刺贪刺虐名篇。
三,刺贪刺虐第三个重要表现是写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戗害。
科举取士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蒲松龄被公认是第一个全方位描写科举制度的作家,他用奇诡的鬼魂故事说明:科举这个决定读书人命运的重要制度,成了枯木朽株。以《司文郎》为例看一下。
“司文郎”本是唐代官名,司文局佐郎,后来传说为梓橦府主管文运的神。梓橦帝君是道教信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从宋代开始,成为玉皇大帝任命的主掌文教之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梓橦府司文郎决定人间书生的功名。以“司文郎”为主角和篇名,顾名思义,写文运主管,但小说前半部分写了三个书生,宋生、王平子、余杭生的交往。余杭生骄纵无理,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宋生跟他比试写文章,余杭生陈词滥调。受到宋生尖刻嘲笑。余杭生把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拿出炫耀,被宋生贬得一文不值。宋生帮王平子做考试准备,精心琢磨写好文章。王平子和余杭生参加了考试,俩人水平如何?小说出来个瞎和尚,能把文章烧成灰,用鼻嗅判文章高低,瞎和尚说王平子文章“初法大家”,走的是正路,学古文大家,他“受之以脾”;对余杭生文章,瞎和尚“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鬲,再焚,则作恶矣。‘“考试结果,写出令人作呕文章的余杭生高中榜首,写出好文章的王平子名落孙山。余杭生盛气凌人找瞎和尚,瞎和尚说:你拿所有考官文章我嗅一下,肯定能嗅出跟你臭味相投的”伯乐“!烧考官的文章,烧了几篇,瞎和尚都说不是余杭生的老师,到第六篇,瞎和尚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粲然。僧拭目向生(余杭生)曰:”此真汝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有其师才有其徒,有瞎眼试官开绿灯,狗屁不通者就能文场得意。鼻嗅文章是《司文郎》最有趣的情节。蒲松龄异想天开,以脏腑接受食物、吸收精华、排出渣滓的先后过程,形容文章好坏。次序是:心为上,脾次之,横鬲再次之,然后是:腹、膀胱、肛门。古文大家的文章,瞎和尚以心受之;王平子的文章,以脾受之;余杭生的文章勉强以鬲受之;余杭生恩师的文章,膀胱只能变成臭屁”从下部出矣“。瞎和尚感叹:”仆虽盲于目,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帘中人“指乡试阅卷官。王平子再次落第,这时宋生才对王平子说:他是个飘泊游魂,生前不得,死后想借”他山“之攻也就是借帮朋友取得功名,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想到朋友同样倒霉。文场为什么暗无天日?关键在于文运掌握者根本不懂行:”梓橦府现缺一司文郎,暂令聋僮署篆,文运所以颠倒。“掌握文场的是聋子,多奇妙的构想!生前死后饱受文运之苦的宋生,决心报考”司文郎“,终于在阴世考试中脱颖而出,在孔子帮助下成了司文郎,文运昌盛,有才能的读书人金榜题名,朽烂低劣的文章再也没有市场!
《司文郎》有三点重要创造:其一,死魂灵为功名游魂,前辈作家写女子为爱情游魂,蒲松龄写男子为求功名而游魂,对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可悲、可怜、可叹的精神状态写得惊心动魄;其二,用鼻嗅文章的鬼魂读书模式,妙趣横生地讽刺科举考试臭不可闻的文体;其三,阅卷考官眼睛鼻子都瞎了,而文场的主管是个聋子,书生,考试文体,考官,三者结合,把科举之“病”写得深入骨髓。
像司文郎的前身宋生这样为功名游魂的死魂灵,在聊斋故事里不是个别现象。蒲松龄的《三生》,写一个名士考试落榜气死了,到阴间告考官“黜佳士而进凡庸”,也就是专门录取没才能的考生,让有才气的考生名落孙山,主考官推诿责任:说虽然有好文章,下边考官不推荐,我根本看不到。阎王下令鞭打失职的主考官,告状的名士不满意,阎王殿两边的冤鬼“万声鸣和”,上万名同样的冤鬼要求对目不识文的考官“白刃劙胸”。这个告状的名士叫“兴于唐”,这个非常少见的名字寓意深刻,科举制度正是兴盛于唐朝,“兴于唐”的命名恰好负荷了读书人从唐代开始沦落的血泪史。这么多有才能者考不中,就是因为主管部门营私舞弊。蒲松龄还虚构出一个考弊司,挂着斗大的“孝悌(TI)忠信”和“礼义廉耻”,考弊司,顾名思义,应该是监督考试的主管部门,这个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