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为然一般,根本就不怎么当成回事,这让不少明军兵将们实在是汗颜到了极点,吴襄还哪儿有半点再瞧不起大中军兵将的想法呀!
经过一夜时间的打扫战场之后,战果很快统计了出来,这一天的激战下来,大中军和明军“共同”毙伤奴军近五千人,俘获奴兵近千,这还不算开始的时候被建奴抢回去的那些死伤的奴兵数量,如果加上那些奴兵的数量的话,多尔衮这一天下来,损失的兵马便接近了一万左右。
而守军方面则损失只有不到一千人,其中阵亡者也就是四百余人,其余的都是伤者,其中大部分人是轻伤,经过妥善的救治之后,不少人很快还能归队,这些归队的伤员,今后无疑便都成了悍卒,军中绝对的骨干,所以称之为大捷大大捷是毫不过分的,就着他们尚且还不知道,这一仗下来,他们居然干掉了建奴军汉军镶黄旗旗主刘之源,汉军镶蓝旗梅勒章京李率泰、汉军正红旗梅勒章京马光辉,如果他们知道干掉了这几个敌将的话,还不知道怎么高兴呢!
直到过了两三天时间,他们才从俘虏口中,得知了他们不但击杀这么多奴兵,居然还干掉了奴军一个旗主,两个副旗主,罗立的嘴都笑的歪到了耳朵边了。
这一战下来,吴襄和罗立等人都判定,短时间之内建奴是已经无力再对山海关一带发动新的大规模攻势了,接下来就等皇太极亲自领兵上来了,所以短时间之内,山海关是处于安全的状态之中了。
对此大捷,山海关一带的军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庆,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向了四面八方。
但是此战大中军损失也不算轻,弹药物资消耗非常大,光是各型火炮便干废了十几门,弹药基数消耗了一个半,另外最大的损失便是阎重喜的受伤,阎重喜虽然没有直接中炮,但是脑袋被疾飞的石头砸中,伤的也很严重,被救下去之后,整整昏迷了两天时间才逐渐苏醒,而且伴随着剧烈的呕吐头疼,很显然是严重脑震荡,短时间之内是没法再指挥作战了,但是阎重喜一醒过来稍微恢复了神智,便立即询问战事情况,得知了他们获得大捷的消息之后,他这才放心下来,将麾下第一镇军的兵将移交给了罗立暂时统领,交代完之后,才被人送往了永平府疗伤。
在这一仗打下来之后,特情处的人还给罗立提了一个建议,请罗立从斩获的建奴人头之中,分出了一批,送给了吴襄,这倒不是为吴襄分润在大中朝之中的什么功劳,主要是先让吴襄以此糊弄住京师那边大明皇帝朱由检所用。
对于这些建奴的人头,罗立才不稀罕呢!刑天军从初见起,便不以人头论功,而是自由一套论功的办法,所以也不会出现在战场上抢人头,最终导致失败的事情,也不会相互之间争抢敌人的脑袋,内部出什么矛盾。
现在特情处让他们拨一批建奴的人头给吴襄,糊弄大明皇帝朱由检,罗立才不在乎呢!于是当即便拨了两千颗人头给吴襄,让吴襄拿去办事用了。
剩下的那些割下的鞑子人头,罗立干脆便下令在关下用它们筑了一个京观,以此来羞辱震慑建奴方面。
吴襄很感激大中军这边为他的家人安危考虑,连声称谢之后,下令派人用大车装了这些建奴兵的人头,立即运往了京师,以此向朱由检奏捷夸功,这些鞑子的人头可是都是清一色实打实的建奴兵的人头,虽然其中大部分为建奴的汉军旗汉兵的人头,但是这些汉兵也早已剃发,留的是鞑子的金钱鼠尾,照样也算是鞑子兵的人头,一旦运入京师的话,料想京师之内朝野顿时会引起震动,大明对建奴这么多年来,还绝少一次性斩获这么多鞑子人头,吴襄仅凭这一批鞑子的人头,恐怕就能算是大明眼下的第一将了。
守军在山海关取得了如此大胜不久,喜峰口一带便也传来了消息,周遇吉率兵在喜峰口果真挡住了建奴另一支人马叩关,并且在喜峰口同样杀敌甚多,逼得阿巴泰和豪格不得不放弃攻打喜峰口,掉头转向寻找下一个破关之地,但是传来这个消息的同时,报信之人也同时送来了周遇吉在喜峰口力战身亡的消息,这个消息不仅令人扼腕叹息,一边是佩服周遇吉的忠烈,另一边则是感慨建奴的厉害。
这两地的消息,几乎可以说是同时传入到了大明的京师之中,京师之中的朝野本来都处于一种极度的恐慌和绝望情绪之中,在得知了这两个消息之后,民心不由得大振了起来,不少京师的百姓奔走相庆,传诵着这两场大捷,就连已经是心如死灰一般的朱由检,在听闻了这两个消息之后,也不由得精神一振,当即便跑到了太庙又是烧香又是磕头,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声称他这个不肖子孙,虽然将天下没有治理好,但是近日却获得了大捷,斩杀了无数建奴,这个时候的大明朝廷之中,文武百官早已不再对朱由检说实话了,他们明知大明已经快完了,这会儿是专挑好话说,大概是同情朱由检,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总之他们都按照吴襄的说法,称此山海关大捷,乃是吴襄所打,朱由检也已经无法分辨其中的真伪,内心的自尊心作祟之下,他也把脑袋一蒙,干脆就选择性的相信,这件事是真的,甚至于他还对内侍说,大明有吴襄在,搞不好可以重振起来,不过这也只是他们一小撮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但是民间传说的版本却就和朱由检听到的不同了,不知从什么途径,有人将山海关这一仗的细节详细的描述了一番,大赞大中军的勇猛,说此次山海关大捷,虽然吴襄出力也不小,但是主要还是靠着人家大中军来打的,甚至有人还绘声绘色的描述了当天战事的惨烈情况,好像是身临其境了一般。
民间的百姓也不都是傻子,他们自有更宽泛的听闻小道消息的渠道,各种乱糟糟的信息之中,他们自会做出他们自己的分析,大明百姓都知道明军的水平如何,这么多年来,关宁军即便是在鼎盛时期,也从未打过这样漂亮的大胜仗,现在时至今日,大明早已是日薄西山,吴襄又是贬斥多年,在家闲居的将领,现在朝廷实在无人可用,才令他复起出镇山海关,凭着他的手段,当年明军尚兵强马壮的时候,他吴襄还当过逃将,现在怎么也不可能在山海关对数量远超他们几倍的建奴大军,打出这样的大捷。
所以有心人稍微分析一下,便可以得到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此次山海关大捷,根本就不是吴襄打的,而是现如今跟吴襄同处于山海关一带的大中军打的,有不识时务的言官对此事嗤之以鼻,上书朱由检,驳斥这次吴襄取得山海关大捷的事情,直斥吴襄乃是盗领了大中军的功劳,其实吴襄早已暗中已经私通了大中朝,请朱由检罢了吴襄的山海关总兵之职,派人去将他逮回京师论罪。
可是这些个不开眼的言官的话,根本也是在放屁,现如今朝廷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对京城之外的地方控制权,对于军队的控制能力也已经弱到了极点,不管吴襄这次是不是冒功,他眼下都是一个手握重兵之人,已经不是朝廷轻易能动的人了。
有人自会想起吴襄还有家眷在京师之中为质,可以用吴襄的家眷来控制他,但是朝廷这会儿完全是投鼠忌器,手头上根本没有可用之兵了,不管吴襄那边的实情如何,朝廷都不敢轻易的这会儿去动吴襄了,毕竟吴襄现在明里还打的是大明的旗号,一旦逼急了吴襄的话,他随时都可以倒戈投降大中朝,现在他吴襄多少还能为朝廷捞一点面子,一旦惹急了他的话,朝廷最后一块遮羞布恐怕都也要被剥去了,所以朱由检这会儿对这些言官的话,只当是放屁,不但没有敢动吴襄,还派人去为吴襄府上的家眷们送了一些赏赐,以此来表明,他其实是相当信任吴襄的,希望吴襄能领兵镇守住山海关,不要投降大中朝那边,他就谢天谢地了。
第六卷终战第六十三章建奴破关
刁正率部赶到喜峰口的时候,此时喜峰口外的阿巴泰所领建奴大军,早已经撤离了喜峰口,等他到达喜峰口的时候,喜峰口几员周遇吉手下的将官,在商议了一番之后,自知已经没有退路可选了,他们等到的援军不是大明的军队,却等来的是大中军的人马,这让他们也彻底对大明绝望了。
于是这几个周遇吉的手下将官,最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投降大中军,率部接受大中军的改编,从此之后便归入大中军之中,做这件事,这些人眼下已经基本上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了,他们之前便跟大中军亲如兄弟一般的相处了不短时间,虽然开始的时候双方充满了敌意,但是后来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便基本上对大中军没有了什么敌意。
特别是此次他们前来喜峰口的时候,大中军不但赠给他们不少的火炮弹药,还不吝给他们补充了二百大中军的炮手,这些大中军的二百兵将,此次在喜峰口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二百人没有一个人给大中军丢人,在防御战之中,打的是非常顽强,没有出现一个人临阵脱逃的情况,而且还出现了几个抱着火药桶点燃于敌同归于尽的情况,令这些明军兵将甚为钦佩大中军,于是他们做出决定之后,麾下的兵卒们几乎没有一个表示反对,都表示愿意归于大中军麾下听命。
于是这喜峰口剩下的两千余官兵,在刁正领兵抵达这里之后,马上便改旗易帜,都投降了大中军,喜峰口也立即转而成了大中军的控制点。
刁正没有人事任命权,在接受了他们的请降之后,立即派人报信给坐镇永平府的李信和卢象升等人得知,并且暂时将这几个周遇吉的部将全部留用,令其继续领兵留镇喜峰口,同时还亲自带麾下诸将去周遇吉的棺前隆重的祭拜了一番周遇吉。
当周遇吉死后,刁正对于周遇吉的那种怨气也顿时烟消云散,先前周遇吉和他为敌,两人是各为其主,现如今周遇吉领兵死守山海关,击退建奴大军,并且力战身死,这一点刁正对他十分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