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葬明-第8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李自成随即下旨宣称要讨伐肖天健的大中国,并且令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李双喜率领两万大顺军,朝着潼关方向开拔,做出一副要出潼关和肖天健决一死战的架势。

对此陕西北部的大中国第二镇军总都统刘宝,当即便调集了河南西北部的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炮营以及三个预备营的兵力,在陕州集结,并且立即兵发潼关,在大中国天元元年三月间先于李自成的大顺兵马一举攻占了陕西河南的重要关隘潼关。

说是攻占潼关,其实不过只是接防罢了,这几年来,驻守潼关的大明官军,兵力日渐衰落,虽然陕西守臣始终都防备着刑天军破潼关攻入陕西,但是这一年来,因为李自成在汉中的复振,迫使汪乔年不得不一再调集陕西各处的官军去对付李自成,潼关虽然重要,可是在李自成攻打西安府的时候,也已失去了它的应有地位,驻军被大批调离了潼关,在刘宝派兵攻打潼关的时候,潼关仅剩下了两千不足的老弱残兵,守将也不过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陕西参将李明峰。

这个参将李明峰很清楚眼下他镇守的潼关面临着什么样的境地,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死了,他东面就是让官军为之胆寒的刑天军,背后便是横行于陕西境内的闯贼李自成,眼下朝廷也已失去了对陕西的控制能力,而他们这些老弱残兵要粮没粮要饷没饷,不管跟谁作对,都唯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只能选择投降李自成抑或是肖天健一方,这个问题是一个算术题,比对一下他们双方的实力之后,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李明峰得知李自成派兵朝潼关方向进发的时候,便立即派人联络大中陕州守将表示愿意率军投降大中朝。

于是这些大中兵马,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接管了潼关这个关中东大门,并且在刘宝手下大将范胜的指挥下,开始迅速布防。

对于这种事情,肖天健没兴趣过多去过问,他只需了解情况既可,各地战区已经划分,每镇兵马自有他们的指挥系统去进行调动,潼关属于第二镇刘宝负责,该怎么做刘宝自会处置,虽说眼下他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北伐的事情上,并不愿这个时候和李自成撕破脸,被李自成牵制他的兵力,但是李自成的称皇他必须要表明态度,既然李自成不愿意听他的,还想要来跟他搏一搏,那么他也不会怕他,而且在他看来,对付李自成他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有各镇的兵将足矣来控制李自成的兵马了。

所以对于这件事肖天健并未给予太多关注,而是将他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在这次大规模北伐定下来之后,朝中又因为肖天健是否该御驾亲征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朝中文武大多人以为,肖天健现在已经贵为一朝之主,身份已经不同往常,他的身份已经不易再亲自领兵北上了,最好还是选一个大将作为统帅率军北伐,这种观点深得人心,当肖天健一提及要御驾亲征,文武百官便纷纷上奏,劝肖天健留守南京城即可。

但是这样的劝说对肖天健不起作用,在肖天健看来,他这么多年来等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现如今大军即将北伐,而他却留在南京城这个大后方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于是他当即便回绝了诸臣的建议,并且当即下诏明示他必须要亲自北上,这件事不容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大中的诸臣其实也早已习惯了肖天健的强势作风,见到劝进无效,于是只得偃旗息鼓了下来,各自都开始将精力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

这次北伐将是决定大中朝命运之战,所以大中国上下无不都十分重视这一战,而这一战他们要对付的主要敌人已经不是大明官军了,到了这会儿在肖天健的引导之下,所有人可以说都统一了认识,那就是他们此次北伐的主要敌人,将是北方叩关南下的建奴大军。

所以不管是情报部门,还是财政、后勤部门,乃至是军方各个系统,都开始为这一次北伐做起了准备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北伐将会是一场超大规模的战事,兵力方面倒不是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后勤供应方面,大中朝立国之后,虽然眼下实力已经很强了,但是毕竟很多地方经营时间尚短,财政和物资的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这样的大战需要的物资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几百万两银子投进去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还牵扯着大中朝工业系统的生产能力,而且给他们准备的时间也非常仓促,想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物资调运和兵力调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各部为此都投入到了连轴转的工作之中,许多事情被暂时搁置下来,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了战争前期的准备方面。

好在大中新立国不久,各部还未形成官僚作风,相互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也不明显,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肖天健在这件事上倾注的热情之大,谁也不想这个时候因为扯皮惹怒了肖天健,所以各部之间只能通力合作,将大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行政机器开足了马力。

于是湖广、南直隶、河南、山西各地的物资都开始在总后勤部的调配之下,大批民壮被调动起来,将这些物资开始大批量的通过水陆两种方式,朝着北方前线送去,大批的粮食、弹药、器甲、枪炮纷纷装船或者装车,运往了需要它们的地方。

长江和运河上的漕船以及各种货船也再一次忙碌了起来,以运河为主要运输通道,大批驶入京杭大运河之中,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缓缓朝北行去。

大批大中国的兵马,也从各地纷纷被抽调出来,朝着兵部给他们指定的位置集结了过去,此次肖天健下令除了李栓柱的第三镇军之外,其余镇军全部都抽调出精锐兵将,参与这一次的北伐行动,这就牵扯到了很多地方的兵将的调动。

在兵部的调派之下,阎重喜第一镇奉命抽调出两万步骑,朝着雁门关一带集结,他们作为左路军承担对大明京师西北部的攻击以及对建奴军右路人马的抵御,由阎重喜亲自挂帅,王承平和李凌风为辅,卢象升作为监军随行,形成一个作战集团。

而刘宝的第二镇则集结一万五千步骑兵马,在顺德府集结,以刁正挂帅,刘宝留镇河南,形成中路军朝京师方向攻进,他们的主要敌人是眼下在广平府一带布防的傅宗龙的大明官军集团,以及京辅各地的残存官军势力。

至于肖天健本人,则以大中朝皇帝的身份,亲自统帅石冉的第四镇部分兵力和罗立、刘耀本的近卫军大部,以及数量有限的羽林卫共四万兵马组成大中国北伐右路军,在淮安府集结,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朝着北直和山东方向攻进。

这三路大军真正的主力其实还是肖天健亲自统领的右路军,而左路和中路军则属于辅助兵力,大军北伐的时间定在了天元元年三月十七日的早晨。

而肖天健本人也在三月十日的早晨,离开了南京城,在铁头的羽林卫护随之下,乘船先走长江然后在扬州府转入运河,朝着淮安府方向开去。

第六卷终战第五章传教士

肖天健在离开南京城之前,将南直隶防务交给了石冉负责,军事方面由石冉负责,政务方面则交给了付德明为主,李进德和牛金星为辅,主理大中国朝政。

而作为兵部尚书的李信,则还是干他的老本行,当他的参谋部总参谋长的活,但是却并未和肖天健的右路军同行,而是先行赶往了顺德府,进入到了中路军之中,肖天健之所以让他带部分参谋到中路军去,就是让他以总参谋的身份,对各路军居中协调调度,以免出现三路军各行其是,无法有效配合。

就在肖天健安排完这些事情,想要启程离开南京城踏上北伐的道路的时候,这天侍从启禀说红毛鬼子高肃求见,而且还带来了几个红毛鬼子。

本来肖天健是没空处理这些事情的,他本以为高肃找他,可能是也要闹着参加这次北伐,但是这一次他没打算让高肃去,而是想要高肃留下在南京讲武堂之中做事。

但是听说这家伙居然又带来了几个红毛鬼子之后,肖天健颇有点好奇,于是便让人将高肃带入大殿之中。

高肃这家伙现在可以说早已变成了长着一身红毛的中国人了,一口中国官话说的字正腔圆,而且礼节上也完全熟悉了中国的礼节,出了长相之外,穿着打扮全部汉化,现如今整日里穿着一身大中国防军的标准将官军服,到处招摇过市很是威风,入宫之后立即便对肖天健行礼,口称圣上。

肖天健对这个家伙的工作还是相当满意的,而且这家伙现如今也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干了,深得他的信任。

于是肖天健便挥挥手道:“免礼!你今日来见我,又有何事?难道不知道我这段时间非常忙吗?”

高肃呲牙一笑站起来躬身答道:“启禀圣上,微臣今日前来,正是有要事想要启奏圣上!”

肖天健没好气的说道:“什么要事?要事你想跟着我北伐去,这件事最好免谈,现如今南京讲武堂刚刚成立,正缺人手,你这家伙要留在这里,不能跟着我去!”

高肃于是又赶紧呲牙笑道:“微臣已经知道圣意,自然不会再提及此事了!这次微臣前来,是想要为圣上引荐一些能人,还望圣上百忙之中能抽一点时间见他们一下!”

“哦?什么能人?不会是你在南京城之中碰上了传教士吧!说说吧,是不是你要替他们来游说我,让我给他们在大中国传教行方便之门?”肖天健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即便猜到了高肃这家伙的鬼主意,于是有些好奇又好笑的问道。

高肃听罢之后显得有点尴尬,但是这家伙脸皮极厚,被肖天健看穿了也架得住,于是赶紧连呼肖天健乃是神人,一下便猜到了他的来意,不过他说道:“启奏圣上,虽说微臣引荐的却是是几个传教士,但是这些人却都是有本事之人,其中有人会造自鸣钟,也有人很善于铸炮,他们当日立国大典之时,见到过圣上的风采,颇为钦佩圣上,表示愿意今后为圣上效力,还望圣上能给他们一个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