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宋朝里面的典章文物他很清楚。他是大学的名教授,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我们是邻居,虽然是天主教,很开明,来访问我,看到我们收藏的有《大藏经》,他欢喜得不得了,借去看。看了几部之后他告诉我,他说佛经上讲的天堂比《圣经》上讲得清楚,好像是真去过似的。不是真正去过,怎么会讲得那么清楚!所以,佛法并不违背科学,它里头有科学的精神。不过他不用仪器,他用的方法跟科学家用的不一样,科学家用仪器去观测,他们是用在甚深禅定里面去看,禅定能够把空间维次突破。现在科学家知道,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但是怎么突破还不知道。你看看古老的这些宗教、学术,特别是古印度,他们懂得用禅定方法突破。我们学佛之后,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在自性里头没有空间维次,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空间维次从哪里来的?是从分别执著上来的,所以你只要把分别执著放下就突破了。实际上,四禅八定只突破执著的一部分,他分别还在,没有突破。如果分别要是突破的话,那他就能见到四圣法界,而不只是六道。他看到六道非想非非想处天,以为那个就是宇宙的尽头,就是这个世界的源起,他误会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没有再进一步去突破。
  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十九岁出去参学,那个时候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学过,所有的学派他也亲近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释迦牟尼佛也得到四禅八定。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六道是搞清楚、搞明白了,要问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这种状况是什么原因而有的?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问题在当时印度宗教没法子答覆,学术界也没有能力答覆。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为我们表演,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入更深的禅定,问题解决了,他把这个瓶颈突破了。这个禅定深到什么程度?深到自性本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见到法性跟法相是一体,就是经上讲的这种境界!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入这个境界了。那一年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我们讲从开悟这天开始,他就从事於讲经教学的工作,一生乐此不疲。所以经教里面常常讲,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从这个角度上去看释迦牟尼佛,他是什么身分?中国人讲职业教师。他一生没有建道场,没有寺庙,可是他也很活泼,有人有什么精舍、大的场所请他去讲经教学,他接受。像我们在经上看到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都是一些国王大臣他们的别墅,邀请他,他也去入住。住上个几年,在那里讲个几部经,别的地方邀请,他又去了。七十九岁圆寂,走的时候在树林里面,没有在房子里头。他的这些做法有很深的用意,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深意、密意就是教我们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这个东西很容易引起欲望,欲望是烦恼的根源,烦恼障碍了自性,障碍了悟门。你为什么不开悟?你放不下。
  所以他彻始彻终真的教我们放下,他自己做到了。他是王子出身,你说出家护法,他们皇家护不护法?当然的,他不要,他还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不接受。在当时,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他的在家弟子有十六个大国王,这些国王可不可以去供养他、护持他?而佛要求的供养跟护持是什么?是信受奉行、弘法利生,你这样去做就叫护持,护持正法。他不要求任何物质供养,物质生活上始终坚持著四事供养。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有供养的,这个他接受。第二个是衣服,衣服很简单,三衣,也不是天天接受人供养,衣服破了,不能用,你供养一件衣服给他,他接受。第三个卧具,卧具实在讲就像个被单一样,晚上睡觉的时候铺在地上。第四个是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接受信徒们供养的就这四种,除这四种之外,统统不要。真是舍得干净,给后人做榜样。我们想想,真能这样放下,确实帮助觉悟,帮助证果。后世人的修行,为什么一生不开悟,为什么一生不能证果?肯定与这个有关系,接受丰厚的物质生活,他起了贪恋,他放不下。我们特别看到佛教菩萨修行的六个纲目,六大纲目就是六波罗蜜,头一条就是布施,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是什么意思?放下,舍掉!所以布施是对治悭贪的,就是贪欲。由此可知,贪欲是障道的第一个业因,你一定要把它放弃,你的障碍就没有了;你不肯放弃,那个东西障碍你。第二种障碍就是恶业,就是你造恶,这个恶把善也当作恶,你造作善业、造作恶业,喜欢修善,或者喜欢作恶。喜欢修善的,你将来的果报在三善道;喜欢作恶的,你的果报在三恶道,都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统统要放下。用什么方法?持戒,持戒是度恶作的。第三个是忍辱,忍辱是度瞋恚的。第四个是精进,精进是度懈怠的、懒惰的。第五个是禅定,禅定是度散乱的。第六个是般若,般若是度愚痴的。你看教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你要晓得,头一个是布施,放下贪欲,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佛一生教人随缘不攀缘,你多自在,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还是恶缘,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他老人家一生以身作则,他做出来给我们看,那教我们的我们就会相信、就会接受。
  末后这一句说,法合如然故,法是方法,是一切法,合如然的意思就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跟另外一个术语意思相同,叫法尔如是。法合如然也就是法尔如是的意思,本来就是这样的。只要你六根接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对了。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应化在这个世间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是能够学会,我们在六道里头也能过佛菩萨的生活。纵然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做不到,但是至少你要认真努力去学不分别、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就法合如然。
  下面长者又给我们举例子,前面在十住,给我们介绍十住,断惑,举的五十三参里面十位善友,就是代表十住菩萨,十位善友。在这个地方,他就举的《法华经》上的龙女,《华严经》上的善财,「如龙女刹那成佛,善财一生以取佛果」。龙女代表上上根人,一听她就明白了,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放下就成佛。善财是慢慢放,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的登到顶层;龙女是一刹那就到顶层,没有阶级的,举这么两个人。龙女代表一时顿悟,顿舍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好在在我们中国有个惠能大师,也给我们做了这样的表演。龙女在法华会上是八岁,能大师在中国是二十四岁。在他们的心目之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不会轻视一个人,因为他晓得、他清楚、他明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众生迷而不觉,虽迷,佛性没有失掉,所以他不能不尊重你。
  我们看能大师一生待人接物都那么样的谦虚,确实像《还源观》里面讲的四德,他真做到了。「随缘妙用」他做到了,特别是在他避难的时期,他在猎人队里面住了十五年,那是打猎、杀生的。他给他们做厨师,很难得,他看到受伤的这些小动物,还能活得下去的,他就把它放掉;实在伤重,没办法了,才杀来给他们吃;他自己吃肉边菜,拿些菜在肉锅旁边煮,这十五年你看他的那种随缘妙用。这个妙,妙在哪里?他在五祖忍大师那里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至少是十住菩萨位,《华严经》上的。妙在哪里?他不退。「威仪有则」,点点滴滴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猎人队里面那是随逆境,也随恶缘,很有耐心。十五年之后,他离开这个猎人队,出家了,剃度出家了,以后成为大法师,你想以前那些猎人有没有得度?肯定得度。「柔和质直」,这是讲他一生接引大众的心态,心正直,态度柔和,没有一个人见到能大师不生欢喜心,欢喜他、尊重他,听他教诲。「代众生苦」,种种示现为什么?为苦难众生。你看看,四德全具足,如果不是真正开悟了,做不到。
  善财一生历事炼心,也是要舍、要悟。像我们上楼梯一样,上楼,我们舍第一层,我们才能够到第二层,舍第二层才能到第三层。所以得到之后一定要把这个得舍掉,叫舍得。你得到的不能保留,一保留就不能再提升,一定要把它舍掉。可是布施,你看看大乘教里面佛常常教我们,你施财得财富,施财是发财的因,现在人都喜欢发财,不知道发财之道。佛告诉我们是真话不是假话。施财是因,得财富是果,但是得到之后要舍,如果不舍,你就不会再提升;要往上提升,一定要把你得的舍掉。所以叫舍得。舍得是双重意思,第一个是舍一定有得,舍财得财,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你舍一定是有得。但是得到的时候统统要舍,你要不舍就生起贪心,贪心堕到鬼道去了,这很可怕,一定要舍。所以你看看,佛教众生把舍放在第一位。我当年初学佛向章嘉大师请教,他老人家第一天教给我舍,就是教给我舍得,放得下,教我看破放下。善财是渐修,循序渐进,他不停。证得初住之后,他去参访德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他能够舍掉,他才能够升到二住,二住是海云菩萨,三住是妙住菩萨。这三个都是现比丘身,代表什么?代表出世,出世间,心在出世间,对世间没有留恋,对六道轮回没有留恋,表这个意思。这是说这两个人都是一生成佛。
  我们再看下文,「法界无性,无生为一生,非延促生故。为法界体,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诸有信者,应如是知」。这几句话非常重要,都是给我们讲事实真相,而我们凡夫往往把它错看了,错解它的意思。法界到底有没有性?佛说了,法性,为什么现在讲无性?怕你执著有个法性,你执著有个法性就错了。这个名词是假名,连道家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