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4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文臣们天然也有着压制武人的责任感,对于越来越不服管束的骄兵悍将的不满,累积下来,也就有了这样一个局面。

这无关对错,权力上的争夺,理念上的碰撞,都促成了这一切。

实际上,这样的碰撞来的早了些,一般来说,这样的政争都会发生在天下大定的前后,表现出来,便是功臣名将们的纷纷陨落,历朝开国君主们,趁着这样一个机会,将有功之臣们顺手除掉,来奠定皇权的威严。

但现在,大秦的这场风波,却发生在一个不尴不尬的时刻,偶然和必然揉合在一起,终于在大秦成武七年初爆发了出来。

细细想来,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得不说,晋国公赵石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不用怀疑,看上去,这件事跟赵石关系不大,更非是其一力引发,但只要想想前因后果,便会明白,如今这番动荡的局面,和赵石本人脱不开干系。

大秦急剧扩张的疆域,有一多半都是赵石之功,吐蕃,蜀中南蛮,草原部族,纷纷臣服于大秦脚下。

这样急剧的扩张,给大秦臣民造成的冲击是空前的,无论文武,在这样一个局面之下,在思维之上,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

武人们感到越发振奋,也有了底气,文人们在渴望名标青史的同时,也对武人们开始越发警惕。

而功勋赫赫的大将军赵石回到长安,更是搅动了长安风雨。

可以说,如果大将军赵石不在京师,向京军,殿前司禁军改编这样的事情,都将一拖再拖,不会像现在这样,推进的如此迅速果断。

这样一来,也就明白了,晋国公赵石坐镇京师,给了武臣们多大的鼓励,无论是枢密使李承乾,还是枢密副使张承,兵部尚书成峦,都有着自己的抱负,也都想要趁此时机,大展手脚。

而大将军赵石对皇帝陛下的影响是如此的清晰,也顺便给这些大臣们加强了信心。

嗯,用更浅白一些的话来说,赵石给了他们胆量,让他们觉得,只要取得了大将军赵石的支持,一些存在心底的野望,便有了实现的可能,更不惜为此一搏。

这样潜在的变化,即便是赵石本人,也不会体会的过于清晰,但无疑,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论是将直面中书,将户部尚书李吉赶出京师,还是如今的军事改革,加上建军计划,都是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发生的。

没有赵石的支持,朝堂上的风波断不会闹到如今地步,文臣们反映如此的激烈,也是感受到了武臣们的咄咄逼人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别看廷议上的争吵,赵石很少说话,多数时候都是冷眼旁观,并不愿跟文臣们唇枪舌剑,但只要他站在那里,文武重臣们的心理就是皆然不同的两个样子。

而大将军种燧回京之后,这样的碰撞,猛然间就来到了顶点。

实际上,这对于赵石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少好处,在与自家几个幕僚们商议朝廷政事的时候,几个幕僚都显得忧心忡忡,变得越来越大胆的长史陆敖更是直言不讳的说出,朝廷诸般风波,皆起于国公回京之始这样的话。

赵石这里,也清晰的感受到了压力,文臣们的矛头正在偏转方向,暗流汹涌之间,已经显出了几分凶险模样。

乾元殿上的灯火整晚整晚的亮着,文武大臣们纷纷入宫,各陈己见,这样的一番景象,几乎和争夺皇位的时候有几分相像。

枢密使李承乾的奏疏,被留中不发,文臣们一下好像找到了宣泄口,纷纷上书弹劾枢密使李承乾遇事不明,不顾大局,邀功献媚云云

中书众臣,这一次再没有留下什么余地,随即上书凑请皇帝陛下罢免李承乾枢密使。

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再一次显示出了这位老臣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不过,和赵石一般无二,越是如此,对其自身而言,没有任何的好处,他们的处境同样有些尴尬,将自己无形中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之上,但无奈的是,风波即起,谁也没想独善其身。

宦海沉浮,身不由己之处,在这个时候体现的也是淋漓尽致。

本来,赵石眼见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连向来喜欢借势而为的皇帝陛下,都头疼万分,连日早朝,都带着倦容,显然一夜一夜的睡不好觉,赵石以为该是退上一步的时候,这么争下去,对谁都没有益处。

但之后发生的事情,让赵石一下就恼了。

这一恼,让朝局立即急转直下,顺便,也拉开了成武兴革的序幕。

(年底,这两天实在太忙了,更新不能稳定了,这种状态可能要延续到年后,大家见谅,等阿草回来,一定爆发,请大家不要着急,阿草不会像上几次那样断更很长时间了。)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纷扰

不得不说,大秦成武六年末尾到成武七年初的一段时日里,大秦朝堂上经历了一连串的动荡。

不用去细究这场风波到底由何而来,因为只有那些站在最高处,也是大秦最睿智的那些人,才能体会到这场风波缘起于何处。

但就算是他们,在风雨到来之后,也无法独善其身,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多数也都是身不由己罢了。

而明面上,由大秦军事改革而引发的这场政治斗争,让大秦渐渐加速的扩张脚步猛然间停止了下来

大秦成武七年二月,大秦朝堂上乱象纷呈,文武之间,相互攻讦,相互参劾,渐渐演变成火花四射的政争。

自古以来,这样的政争并不少见,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惨烈无比的,也许风波所及,改朝换代也不过是反掌间事罢了。

实际上,用更为浅白的话来说,这样的政争局面,对于一个王朝而言,都是有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许多人都明白这一点,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明白,这样的政争是如何的凶险莫测,又是如何的难以控制。

就像现在大秦朝堂上的朝臣们一般,政争即起,谁也就不愿退后一步,因为那关系到自家的身家性命,退一步便海阔天空的念头,在这里根本没有存在的余地。

到了大秦成武七年二月,大秦中书重臣终于将矛头对准了枢密使李承乾,参劾李承乾的奏折。雪片般飞入宫中。连带着。几位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兵部侍郎,也都成了众矢

其实,到了这个时节,这场政争已然失控,夹杂上了排除异己,了结私怨等等复杂的因素。即便是皇帝陛下,以及几位中书重臣,也都没有办法再掌握其中分寸了。

而枢密院和兵部重臣的反抗也越来越是激烈,他们的同僚友好也皆卷入其中,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个时候,朝堂重臣们都已经明白,这么下去的话,将一发不可收拾,也许。到了最后,到来的将是一场没人能够预料到的清洗。

其惨烈之处。恐怕,即便是历朝夺位之争,也要膛乎其后

这个时候,好像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场激烈的政争还只停留在大秦中枢之地,并未波及地方以及各处军中将领,而外间,也并没有强劲的外敌。

当然,如果不能尽早结束这场争斗,那么地方大吏,军中上将参与进来,也是早晚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会是怎样一个景象,就没有人敢去想象了。

所以,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朝中重臣,都在努力的掌控着局面。

于是,大秦成武七年初的大秦京师长安,气氛变得越来越是压抑,暗流汹涌之中,藏着无数凶险,即便是长安的普通百姓,好像也感觉到了什么,往常最热闹的酒楼茶肆之中,流动着诡异的氛围,少有人再谈及什么朝廷政事。

而作为长安最繁华的彩玉坊,也再次变得萧条了起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朝臣们的府邸,一到晚间,各处府邸门外,都可以看到成排的马车轿子。

像长安李氏,郑氏这样的簪缨豪族的门前,更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直到深夜,衣朱带紫的人流也是络绎不绝,到了此时,谁也别想什么独善其身了。

皇宫的宫门,也不再准时关闭,深夜召朝臣入宫的旨意,也变得稀松平常了起来,经过连续的争吵,那些朝堂上举足轻重的臣子们,入宫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了。

这般诡异的局面,只能表明,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重臣们,都在避嫌,到了这个地步,只要脑子不糊涂,也就明白,妥协的希望已然越来越是渺茫。

。长安之乱那样的事情,将再次发生在眼前长安之乱才过于数载,许多人想到这个,开始变得心惊胆战,目光不可抑制的转向各处京军以及附近的殿前司禁军。

从长安出发的信使,频繁的出没于路途之上,由此,朝堂上的消息也开始蔓延开来,也许不用太长的时间,整个大秦便将陷入这场突然爆发的内讧之中了,到了那个时候,别有用心的人们,也将参与进来,也就没有人能再控制所谓的局面了。

武臣们脾气越来越是暴躁,大将军种燧在早朝上怒斥中书重臣夸夸其谈,不知所谓,虽然遭到了皇帝陛下的斥责,并罚俸半年,也让中书的老臣们感到了极大的压力,清晰的感觉到长安之变的阴霾,正在靠近之中。

而接下来,除了极力关注外间军旅调动之事外,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终于正式上书,请罢李承乾枢密使之职。

这位三朝老臣的赤膊上阵,让情势更是凶险了起来,显然,中书这里,已然破釜沉舟,打算借彻底搬倒枢密使李承乾,打掉武臣们越发骄横的势头,让朝堂政局恢复“正常”

而枢密使李承乾一旦倒下,可能随之限制军中将领兵权之事,便会摆在皇帝陛下的龙案之上,而这也是军中将领们绝对不愿看来,更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这样的激烈举动,出自这位三朝老臣之手,也表明局势至此,没有什么转圜的余地了。

皇帝陛下随即召枢密使李承乾,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两人深夜入宫,谈了些什么,没有人清楚,但两位位极人臣的文武之首同时出宫,一言不发便分道扬镳的场景,还是告诉人们,这最后的妥协机会,可能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