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宋应星-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叙述铁、铜、铅、锡、银、金、锌等金属和它们的合金的冶炼、铸造、锤锻 

技术,填补了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文献空白。 

     宋应星是从我国东西南北各地的全局出发,以比较的方法来融会贯通地 

综合研究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 

     宋应星注重“实践”和“穷究试验”,注重时间、空间和比例的数量概 

念,对迷信和唯心谬论持怀疑批判态度,一洗封建时代研究学术的歪风陋习, 

把近代科学启蒙者所具有的那种实证精神带到了科学界中来。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文艺复兴 

时期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柯拉(1490—1555)撰写的《矿冶全书》相媲美。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介绍到欧洲后,欧洲人把宋应星尊称为“中国 

的狄德罗(1713—1784,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以编撰《百科全书》知名)”。 

     宋应星在中国历史上,是和李时珍、徐光启、方以智等16、17世纪的卓 


… Page 13…

越人物相并列的,都是明代我国科学技术领域中启蒙思潮的先驱者和代表人 

物。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受到启发,又在不 

少地方对这本书进行了发挥。宋应星还弥补了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在手工 

业方面的遗漏。 

     公元1643年,方以智在写作《物理小识》时就参考了《天工开物》,在 

卷七金石部中引用了《天工开物·五金》铜条中的资料。 



                        六、 《天工开物》的影响 



      《天工开物》出版后,很快便在福建由书商杨素卿于清初刊行第二版。 

     公元1725年,进士陈梦雷受命组织编撰,蒋廷锡等人续编的官刻大型著 

作 《古今图书集成》在食货、考工等典中有很多地方取自《天工开物》,在 

引用时对《天工开物》中的“北虏”等反清字样改为“北边”。 

     公元1742年,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廷玉(1672—1755)任总裁的大型官修 

农书《授时通考》,在第20、23、26等卷中,都引用了《天工开物》中《乃 

粒》、 《粹精》等章。 

     18世纪后半叶,乾隆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在江西进献书籍中, 

发现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宋应星友人陈弘绪等人的一些 

著作有反清思想,因此《四库全书》没有收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乾隆 

以后,也再没有人刊刻此书,因此《天工开物》在清代没有进一步流通。 

     公元1840年,著名学者吴其浚 (jùn)在《滇南矿厂图略》关于采矿冶 

金方面的叙述中,参考了《天工开物》。公元1848年,吴其浚的《植物名实 

图考》谷类等部分有很多地方引用了《天工开物》的《乃粒》章。 

     公元1870年,刘岳云(1849—1919)的《格物中法》中,几乎把《天工 

开物》中的所有主要内容都逐条摘出,还进行了评论和注释,他是我国第一 

个用近代科学眼光研究《天工开物》的人。 

     公元1877年,岑毓英(1829—1889)撰修的《云南通志》的食货矿政部 

分也详细引用了《天工开物·五金》章关于铜、银等金属冶炼技术的叙述。 

     公元1899年,直隶候补道卫杰写的《蚕桑萃编》有不少部分引用了《天 

工开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 

     公元17世纪末,《天工开物》传入日本。 

     公元1694年,日本著名本草学家见原益轩(1630—1714)在《花谱》和 

公元1704年成书的《菜谱》二书的参考书目中列举了《天工开物》,这是日 

本提到 《天工开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公元1771年,日本书商柏原屋佐兵卫(即菅王堂主人,发行了刻本《天 

工开物》,这是《天工开物》在日本的第一个翻刻本,也是第一个外国刻本。 

从此,《天工开物》成为日本江户时代(1608—1868)各界广为重视的读物, 

刺激了18世纪时日本哲学界和经济界,兴起了“开物之学”。 

     公元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史研究班的学者们 

将 《天工开物》全文译成现代日本语,并加译注、校注及标点,至今畅销。 

     18世纪,《天工开物》传到朝鲜。 

     1783年,朝鲜李朝 (1392—1910)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朴趾源(1737— 

1805)完成的游记《热河日记》中向朝鲜读者推荐了《天工开物》。 


… Page 14…

     1830年,法国著名汉学教授儒莲(1797—1873)首次把《天工开物·丹 

青》章关于银朱的部分译成法文,题为《论中国的银朱》。译自中文并摘自 

名为的技术百科全书,发表于《新亚洲报》第5卷中。 

     1832年,儒莲的法文译本又转译为英文,刊发于《孟加拉亚洲文会报》 

卷一中。 

     1847年,儒莲的另一篇法文译文《铜合金·白铜·锣钲》(译自《天工 

开物·五金》章),在译成英文后又被译成德文刊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卷41。 

     1837年—1840年,儒莲在《桑蚕辑要》一书中引用的《天工开物》论桑 

蚕部分被摘译为意、德、英、俄等欧洲语。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 

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 

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 

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我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 

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1869年,儒莲和法国化学家商毕昂把《天工开物》有关工业各章的法文 

摘译,集中收入在《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一书中,在巴黎出版。 

     1964年,德国学者蒂路,把《天工开物》前4章《乃粒》、《乃服》、 

 《彰施》及《粹精》译成德文并加了注释,题目是:《宋应星著 

前四章》。 

     196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任以都博士将《天工开物》全文译成了 

英文,并加了译注,题为《宋应星著,17世纪中国的技术书》, 

在伦敦和宾夕法尼亚两地同时出版。这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欧洲文全译 

本。 

     目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 

并受到高度评价。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 

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本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 

 “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 

 “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 

要工业技术著作”。可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世界科学史中也占有重 

要的地位。 



                            七、宋应星的晚年 



     1637年6月,宋应星完成了他的《卮言十种》中的第八种《论气》一书。 

      《论气》是宋应星的一部自然哲学著作,分为《形气》、《气声》、《水 

火》、《水尘》、《水风归藏》和《寒热》等篇章。 

     宋应星在《论气》一书中,继承了先秦的荀子(公元前330—前227), 

汉代的王充(27—107)、宋代的张载(1020—1077),特别是宋代哲学家张 

载的元气论并予以发展,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自然观哲学体系。 

     宋应星认为宇宙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原是“气”,由“气”而化“形”, 

形又返回到“气”。在形和气之间还有个物质层次是水火二气。 

     宋应星把元气论和新五行说 (金、木、水、火、土)结合起来,用“二 

气五行之说”来解释万物构成的机制。由元气形成水火二气,再由水火形成 


… Page 15…

土,水火通过土形成金木有形之物,然后再逐步演变成万物。 

     宋应星的二气五行之说理论比王充、张载的元气论更为深化和绵密,也 

比当时西方用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的土火水气四元素说解释万 

物生成更加具体。因为他在气和万物之间引入了水火土金木这些过渡的物质 

层次,而不是由气直接构成万物。 

     宋应星还进一步讨论土石五金的“生代之理”,从中引出了物质在变化 

前后“未尝增”与“未尝减”的物质守恒思想。 

     宋应星还指出动物体内所含的物质成分和植物所含的是同类,而植物是 

摄取土中无生命养料和水而生长的,从而论证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在物质 

构成上的统一性。 

     宋应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他所掌握的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 

上的。 

     宋应星在《论气》的《气声》篇中还专门讨论了自然科学中的声学问题, 

其中包括影响声调的各种条件、声速、声音的传播媒介和决定声音强度的因 

素等问题。 

     宋应星在谈到声音发生原理时,指出声音是气的运动,由于气与形之间 

的冲击而发出声音,以形破气而成为声音。声音的大小、强弱取决于形、气 

间冲击的强度,急冲急破。 

     宋应星还指出传播声音的介质是空气,他以炮声为例,指出单位时间内 

炮声所达到的距离为炮弹所达到的距离的10倍。他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 

播很像以石击水所成的水波扩散那样,以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