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4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教认真的学习,纵然不能够契入教理,至少要懂得教义,这是早年我跟李炳老学教的时候,他老人家教给我的。我们学院的院训,我们请杨老师把它写出来,挂在我们大讲堂里面、新讲堂里面。我们就是用印光大师传心法印做我们的院训,「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大师这十六个字,「老实念佛」有的时候他用「信愿念佛」,信愿念佛、老实念佛在《文钞》里面都讲过。对初学,「信愿念佛」好;对老修行来讲,「老实念佛」好。大师这两个讲法有意思的,为什么有的时候说信愿,有的时候说老实?我们一想,一定是他老人家的听众不一样。听众是新学的,到山上去参访,一些居士去拜老和尚的,他常常跟大家讲信愿念佛。如果是对家里人、对念佛堂开示,那他讲老实念佛,为什么?他已经具足信愿。具足信愿,老实那就成就了。所以看古人的文章一定要想想,他当时那个对象是些什么人,我们从他的开示就知道对象是什么样的根性,大致能晓得。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这就是方便法。
  清净心落实在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就是清净法。在方法上、形相上、仪式上往往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清净;心真诚,尽虚空遍法界一片真诚;心平等,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法身;心慈悲,遍虚空是一个大爱。这些道理,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示,永远不断的提示。为什么?没有做到!到大家都做到,那我一句话也没有了。不但一句话没有了,一个念头也没有了。由此可知,世尊不但是当年在世,世尊现在也没有灭度,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灭度,别的世界示现出生,永远在说,永远没有间断的在说。为什么?许许多多众生没有做到,道理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是看第六首:
  【诸度无量等刹尘,悉已修行令具足,愿波罗蜜无有尽,清净刹海从此生。】
  「刹清净方便」这一章经文,偈颂有九首,这九首非常重要。虽然是地上菩萨的境界,我们读了之后,感觉到我们现前迫切需要的就是这一段经文的开示、这个指导原则。果然能够遵守这九首偈的教诫,我们这个道场肯定与清净佛土相应。道场能与清净佛土相应,我们的身心自自然然能够跟佛菩萨的身心相应。因为心跟境是一体,境随心转!心转境是佛菩萨;心还会被境界转,这是凡夫。所以佛菩萨一定要建净土,帮助没有觉悟的众生,道理在此地。古大德建道场都选择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交通极不方便。为什么?远离城市聚落的染污。我们在澳洲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地区?这是我们修学环境不相同。我们居住在外国,最大的困难是我们有语言上的障碍。生长在这个国家地区,从小就要学习开车。我们对於开车,这是现代西方人必须具备的交通工具,我们同学当中一大半不能驾车,所以只能选择在这个地点,小城,我们日常生活所需很容易取得。如果我们住在偏远的山林里面,买一点东西都要开两三个小时的车,就相当不方便,加以我们的人手不足,道理在此地。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住个十年二十年,非常习惯了,确确实实我们也被这个地区同化了,那个时候我们肯定选择深山原始森林,在那个地方建道场,对於我们学习帮助就大了,所以一切都是限於现前的条件。
  我们要肯定我们是凡夫,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习气,我们禁不起名闻利养的诱惑、禁不起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一定要懂。禁不起诱惑,我们就要远离诱惑,不但是祖师大德这样的教导我们,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已经做了样子给我们看。修行人住什么地方?阿兰若,诸位在经典上常常看见。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寂静处,这个地方很安静。安静的标准是什么?听不到牛叫的声音。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大概牛叫的声音是最大,在一般农村里面都养牛。牛叫的声音人听不到,就是说距离农村、距离一般世俗人住家的地方远,以这个为标准。现在的声音多、杂音多,车的声音、飞机的声音。如果我们住在深山里面,好!在深山里头,飞机虽然在空中飞,它有高度,听不到声音。靠近市区,靠近机场,飞机起降噪音很大。一般飞机能够飞到两万英尺以上就听不到声音,这个距离都市一定有相当远的地方。
  古人建道场选择这个地处是非常有道理的,决定不会选择在人烟稠密之处。所以现在人的福报不如古人,现在人建道场都要建立在市区,人愈多的地方愈好。为什么?能够掌握到信徒多、供养多,现在人目的在此地。从前人不是,从前是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没有考虑到跟大众往来,没有!所以现在佛教跟从前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在古时候,寺院丛林住众虽然多,大的丛林住几千人,小道场也可能有两三百人,住的人这样多,你一个都见不到。你要到寺庙里面去参观、去游览,你一个人都见不到,非常宁静,它没有声音。到寺院里面有人接待你,知客,他的职务是接待宾客;除这些知客师接待你之外,你看不到里面有修行人。只有在什么时候?过堂吃饭的时候,你在斋堂里面能够看到。而吃饭的时候,声音都没有,碗筷的声音都听不到,这是受过训练,清净庄严。
  我们在书本记载里面看到朱夫子(朱熹),这是宋朝的大文学家。他有一次到一个寺庙里面去游览,正好那是吃午饭的时候,这个寺庙也不小,一千多人在斋堂,他走到斋堂外面,不知道里面有人。结果走到门口一看,这么多人在里面吃饭,一点声音也没有,非常感叹!他说:没有想到三代之礼,今天在佛门里面看到。世间人在一起,一定是热热闹闹的杂心闲话。所以出家人的规矩比军队还严格,军队都做不到。一千多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连筷子的声音都没有,筷子碰到碗的声音都要受到惩罚的。所以端碗拿筷子要轻轻的,不能有声音,吃东西不能有声音,细嚼慢咽,不可以有声音。这些规矩现在都没有了,现在如果道场还用这个规矩,恐怕没有一个人去了;别说居士不去,出家人也一个都没有了。所以佛法衰,我们要知道衰在哪里?什么原因衰的?
  我们今天发心是为什么?我们是希望佛法能够再兴旺起来。怎么兴旺?要靠自己依教奉行,不能靠别人。要自己劝自己,自己警策自己,自己勉励自己,一切都从自己做起;决定不要要求别人,要求别人永远不能成就。严格的要求自己,自己成就了,正法久住,自正而后才能够正人。「正」就是标准,我们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己先要做正,心正、行正、言正,一切皆正,自然有同心同志同愿的这些道友,真正发心求道的他会来,凑热闹的他不会来,你请他来他也不会来。不是真正学道的,这个地方他住不住。住不住,你不必迁单,他自己会请假,他会离开。由此,道场关键的人物就是这个道场的总护持人,总护持人是这个道场的方丈住持,他一个人带动。连家庭也不例外,家庭兴衰关键在家长,公司行号的兴衰关键在老板、在董事长,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所以团体兴衰,关键在领导人。
  佛法四众是一家,佛法是平等法,千万不可以有个执著,「我出家了,穿上圆领大袖,我就高人一等了。」你要有这个念头,那就是谚语所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你去了。你没有出家,你还不贡高我慢,你对人还知道尊敬,你能修普贤十愿、礼敬诸佛。一出家之后,普贤十愿丢掉了。为什么?你高高在上,目中无人。换句话说,十愿、十波罗蜜你都没有了,不知道佛法是平等法,不懂得佛法是师道、佛法是教育。欧阳竟无大师这是一位在家居士,民国初年,他在南京办支那内学院,他是杨仁山的学生。支那内学院非常可惜只办了两年,就停办了。那时候中国内乱,受时局的影响办不下去了。两年当中对佛教的影响非常大,许许多多的法师、居士都是内学院的学生,内学院培养出来的,时间不长,两年。内学院的院训(我们图书馆里头有),一再说明佛法是师道,师道里头老师第一大。释迦牟尼佛是老师,维摩居士也是老师。你看看当时那些学生,我们在经上常读的,世尊的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阿难尊者,大家很熟悉的,见到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到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你从这个地方去看,你去体会,维摩是老师的地位,释迦牟尼也是老师的地位,尊师重道。
  所以他只要是在老师的地位,不论他是出家在家,不论他是男子是女人,第一大。尤其是他在升座说法或者讲经,那是代佛,我们出家人在这个场合当中,我们行什么礼节?行弟子礼。我们现在是三拜,没有右绕了,从前有右绕。他升座讲经,代佛说法,我们在这个道场要顶礼三拜,然后退下来坐在一旁听经,这是古礼。如果没有拜法,拜老师是尊师重道,你没有去拜,你在旁边听经,在从前讲「盗法」。所以以前法师升座很麻烦,每一个听众都到前面拜三拜,你就晓得那要耽误多少时间!所以讲经之前,讲经的仪规很长,那么长的仪规,就是让你去拜,有足够的时间给你。现在这个礼节没有了。所以现在人学经教的,成就都不如从前人,为什么?恭敬心少了。这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从前的听众,说老实话,总有个六、七、八、九成的诚敬心,他得利益不一样。现在的听众,充其量一两分的诚敬,所以他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这里面都不离因果,我们自己要想学东西,要想学得有成就,要学古人,不能学今人。学今人这种态度,你就是学个三十年、五十年都不会有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