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喻即将出嫁的少女,她的美丽如同桃花。“灼灼”二字,真明艳照人。
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其次是内在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姑娘今朝出嫁,将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一个好女子,预示着家庭幸福、和美。
这首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的终极要求:美貌与智慧并重。“桃夭”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传达了春秋时期的美学思想,并为后代世袭。
故孔子称赞《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而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桃夭》所提出的美的概念是多层次的,由外而内,而终归于内。
自“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流行,它体现了真善美的三位一体。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楚国伍举《国语?楚语》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无害,也就是善即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善即是美”,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桃夭》反映的美学思想是艳如桃花、照眼欲明,然而“目观”之美还不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桃夭》反映先秦人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婚姻和家庭在整部《诗经》中举足轻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第二篇为《葛覃》,第三篇《卷耳》,第五篇《螽斯》,第六篇即《桃夭》。
《诗经》的首发阵容便涵盖了恋爱、结婚、夫妇离别、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涉及到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
因此家庭和睦、团结尤其重要。而娶亲则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桃夭》时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便道破了桃夭的本质。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关系到社会的巩固。
至汉,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
皆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
魏文侯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
“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因此可以理解为何不同的时代好女子有不同的定义。
在母系氏族时期,好女子是生育技能特别发达的女子,她能不间断的哺育后代,以使自己的部落强大、兴盛。
因此,那时健壮便是最大的善。
奴隶社会的商朝,宗法制度尚未健全,还保留了一些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三千二百多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商朝中、后期,中国在位的君主是武丁。
武丁显然没有门第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因为他让自己的妻子妇好指挥商朝大军,实行文治武功,终使“殷国大治”,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奴隶制王国之一。
妇好不仅活跃于当时社会生活,而且经济独立。
她与其他贵族、功臣一样,独立经营商王颁赏的封地和属于私人的一块田地。
甚至武丁死后,他的后人也没有把妇好作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将其尸体移入大墓与武丁合葬,而是单独保留了妇好自己的墓穴。
祭祀祖先时也单独为妇好举行祭祀。
想必在妇好的年代,尽管君主是男人,女子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那时的好女子当是妇好这样独立、坚强的女性。
妇好首先是“妇”,是位部落首领的妻子,“好”是她的名字。
那个时代信奉鬼神,逢事必占,妇好常常于出兵前主持祭祀占卜,给亲人带去心灵的安抚。
她不仅做到了妻子应尽的职责,还在武丁需要将领对抗外敌、扩展疆土的时候冲在了最前面,同丈夫一起上战场御敌厮杀。
她不是跟男人竞争,而是给与男人帮助和支持。
这样的支持已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了,更有精神上的。
到周朝,封建宗法则度的建立使妇女的地位一落千丈。
妇女受制于神权、族权和夫权之下,沦落到社会最底层。
周朝妇女的地位很低下,多妻制度盛行,也纳妾,至于贵族的女儿出嫁做皇后或者诸侯夫人,她的年岁已经不小的姊妹也陪嫁去做姬妾。
男性权力地位达到鼎盛,妇女作为附属品这一概念,已经上升为法律制度保护下的社会意识及道德准则。
在这时的政治上,妇女完全处于无权的地位。顺从的女子便是好女子。
这段历史中,武则天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且颇有作为的女皇,几乎是奇迹。
而一些比较有名的才女,一半以上为青楼出身。
然而她们再有才,终不是良家女子,道德上有了瑕疵,无论如何算不得好女子了。
至于今日,女子已经改头换面重新闯荡江湖了,自野蛮女友横空出世,好女子已不仅仅是桃夭。
如果一部分的男子爱木兰,另一部分则爱桃夭。
当燕婉遭逢戚施
昨夜
新台水再次漫过我的心
那是冰凉刺骨的冷冻
不复昔日
昔日
泚水安宁美好一如我心
一如我心中渴求的
那种幸福
那种幸福
男耕女织你浓我浓
优雅的天鹅自泚水
向幸福的更深处游弋
那只是世间最寻常的幸福
我只是世间最寻常的女子
最多不过
拥有一份不寻常的美丽
我据以等待
终于等来燕婉
他知己知彼知热知寒
并知我心底朴素纯粹的祈求
春闱剥落
从前的骄傲此刻
却成为我心底的刺
狞笑着戳破每个春风吹拂的清晨
祸起泚水
是墨的黑以及蟾蜍的丑陋
燕婉之求
只换得一个困守的梦
新台有泚水,河水漫漫。安宁美好的追求,对老百姓很常见。新台有分流。河水浊浊。安宁美好的追求,老百姓总不间断。因为设置了鱼网,大雁、天鹅则离去。安宁美好之求,却得此悲伤教训。
这首诗讲的是美丽宣姜凄凉的爱情故事。
宣姜是齐国美名遐迩的女子。姜氏出美女,不独她,文姜、庄姜、夷姜也都是。
关于庄姜,最出名的当是那首赞她的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是原版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当时上流社会的男子,纷纷以迎娶齐国姜家女子为荣耀。
每个女子都渴望获得完美的爱情。越是美丽,越心高气傲,因为有绝世的美丽,因此期待绝世的爱情,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
宣姜做到了——只不过,她的爱情是绝世的丑陋,并因这丑陋影响了公元前七世纪初的东周进程。
公元前718年,豆蔻女子宣姜十五岁。那年夏天,一位皇子敲响了她的心扉。卫国派来了使者,为太子向宣姜公主求婚。
卫太子姬伋,卫宣公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夷姜。他与姜姓颇有渊源。
夷姜本为卫宣公之父庄公的妃子,然而妃子却爱上年轻俊逸的公子,也就是后来的卫宣公。庶母与庶子私通,生下了姬伋。
因为是黑暗的儿子,姬伋被偷养在宫外,直到成人。
当宣公执掌天下之后,姬伋的母亲被庶子纳为后宫,姬伋因此被立为太子,终于扬眉吐气曝露在阳光之下。
虽然身世并不光明,但姬伋是无辜的,他毕竟是宣公的血脉。乱伦之子也还是皇子,何况他还生得俊美,小有雅名。
公主与皇子原门当户对,并且联姻还完成了结盟的政治任务,宣姜的父皇齐僖公立刻就答应了这桩婚事。
于是,卫国立刻为迎娶新妇忙碌起来。
奇怪的是,这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