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常常与他的老朋友奎松讨论日本扩张问题,但两人的意见有时并不一致。麦克阿
瑟对日本积极向菲律宾移民表示担忧,而奎松则持欢迎态度,认为他们带来了可用
于发展经济的资金。
1929年3月,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国第31届总统,这对麦克阿瑟的晋升是非常
有利的,因为他们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有过交情,彼此非常了解。胡佛就职后
3个月,麦克阿瑟就收到陆军参谋长查尔斯·萨默罗尔将军拍来的电报,说〃总统很
想任命你为工程兵部主任〃。这本来是件晋升的好事,但却使一心想当陆军参谋长
的麦克阿瑟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深知,萨默罗尔将军的参谋长任期还有一
年的时间,而他作为资历较深的年轻少将在竞争这一职务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如
果他接受工程兵部主任一职,那么当参谋长的希望就变得十分渺茫了,因为按常规
参谋长都是从步兵〃线内〃选拔的,还未曾有过从工程兵部主任升为参谋长的先例。
但也不排除有打破这一常规的可能性,即总统已经考虑到由他担任未来的参谋长,
而工程兵部主任一职只是一种过渡。如果他拒绝这一职务,就可能被认为是不忠的
表现,反而毁掉了当参谋长的任何希望。
最后,麦克阿瑟决定孤注一掷,拒绝接受工程兵部主任职务。他也许做对了。
此时,华盛顿的一些有权势的人物正在为任命他为参谋长而到处游说,其中包括他
的老上级萨默罗尔将军、曾在胡佛竞选运动中出过大力的他的前岳父斯托特斯伯里
及陆军部长赫尔利。赫尔利起初表示反对,但最终同意向总统提名。
1930年8月5日,麦克阿瑟收到赫尔利发来的电报:〃总统刚刚介绍了你的详细
情况,决定由你接替萨默罗尔将军出任参谋长。〃胡佛总统在回忆录中讲述了他选
定麦克阿瑟为参谋长的理由:〃我始终认为选择年高资深的人当参谋长没有出路。
因此,我在陆军中寻找年轻人,最后选定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他的杰出能
力和优秀品质用不着我解释了。〃
当久已盼望的愿望终于实现时,麦克阿瑟反而又犹豫起来。当时全国进入大萧
条时期,和平主义情绪高涨,要想在陆军建设上有所成就,必将面临一场激烈的斗
争。在回忆录中,他声称:〃久已盼望获此任命,但面对可怕的考验,我仍犹豫,
不敢接受。我的母亲住在华府,体会到我的想法,来电鼓励我接受新职。她说如果
我表现出胆怯,我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羞耻。〃于是,他最终下定了决心,于9
月19日返国赴任。在他正式就任参谋长后,他的母亲抚摸着他肩章上的四颗星说:
〃要是你爸爸现在能亲眼看见你该多好!道格拉斯,他的愿望你全都实现了〃。正是:
青出于蓝胜于蓝,九泉老父得安眠。
下一章
麦克阿瑟
第四章 位居顶峰
艰难岁月事事难,退伍老兵又添乱;
逆水行舟不畏缩,千方百计搞备战。
话说麦克阿瑟从菲律宾回国后,于1930年11月21日宣誓就任陆军参谋长,领临
时上将军衔,并搬进梅尔堡l号公寓豪华舒适的参谋长官邸。他当时正好50岁,是
陆军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也是全国唯一的四星将军,年俸1.04万美元;军队里
唯一一辆高级卧车供他专用。
此时的参谋部较之他第一次在这里任职时的地位已大为提高。它由1名参谋长、
4名参谋长助理和其他88名不低于上尉军衔的军官组成,其任务是:〃独立地并协同
海军部队制定国防计划,为保卫国防而制定使用军事力量的计划,在紧急情况下动
员国家的人力和一切资源,调查和报告有关影响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和备战状态的一
切问题〃。作为参谋长,麦克阿瑟是陆军部长在一切有关军队建设上的直接顾问。
他可根据法律负责陆军全体军官的军衔和职级晋升程序,并可以陆军部长的名义下
达命令,以确保陆军部的政策能在各兵种、各军区及其他部门协调一致地执行,从
而使陆军计划得以迅速而有效地实施。然而,尽管参谋长及其所属的参谋部如今在
陆军建设上有了更大的权力,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他们的一切努力和计
划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早在一年前,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危机期间,
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生产水平例退了20年,十几万家银行和企业
倒闭,10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靠沿街乞讨度日。
经济学家、银行家和政治家们试图寻找各种解救办法,包括削减经费、裁减军队,
但大都收效甚微,经济状况继续恶化。在美国各地,到处盛传着共产党人正在渗透
进工会、学校、教堂和宣传机构,鼓动示威游行,并准备发动革命。
面对这种形势,刚刚走马上任的麦克阿瑟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尽管他意识到
当时的陆军在计划、训练、编制、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亟待革新和改进,
但他只能谨慎行事、待机行动。他每天穿着便装上班,很少会见宾客,尽量避免交
际应酬。但一年之后,他的争强好胜的本性和陆军日益恶化的形势,使他再也坐不
住了。
1931年秋,麦克阿瑟赴欧洲考察。他先到法国参观法军的军事演习,在那里,
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授予他大十字荣誉勋章。随后他又前往南斯拉夫观看南军演习,
受到亚历山大国王的接见。此时,远东局势突然紧张起来,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
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麦克阿瑟因而提前返国。回到华盛顿后,他支持国务卿
史汀生的主张,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但胡佛总统因不愿触怒日本而加以拒绝。不
久,胡佛拟派他参加将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裁军大会,但他没有接受。他认为:〃杜
绝战争的方法是制止战争,而非解除武装。〃
30年代初的美国陆军,正规军只有13万,外加18万国民警卫队,在各国军队中
居第16位。陆军经费只有3.5亿美元。就是这点可怜的家底,总统和国会还要砍上
一刀,要求陆军进一步缩减开支,关闭基地,提前退休,甚至提出要把军官人数从
1.2万裁减到1万。为了阻止这一企图,麦克阿瑟不知疲倦、毫不畏缩地进行抗争。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国会的会议厅里,激烈地抨击和平主义者,极力说服国会
免除对陆军的裁减。他在一次发言中为陆军辩护说:〃一支陆军,缺乏给养可
以生存下去,少衣缺食也无关紧要,甚至武器装备低劣也未尝不可,但若没有数量
足够、训练有素的军官去指挥,那么在战斗中是注定要失败的。军官队伍是否有质
量,是否充足,事关战争的胜败。……正规军是整个军事力量的堡垒和基础,是教
官和楷模,在紧急情况下,便是全军的领导者。〃他接着说,按照1920年国防法所
规定的1.8万陆军军官数字,现在还缺少6000名。〃在很多情况下,全营只有一名
值勤军官;这种缺少军官的状况,使美国本土正规陆军的训练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
〃而要履行该法案要求陆军所承担的责任,从目前的1.2万人中再行削减,将会严
重危及国防。〃任何要维护自己尊严的国家,都必须准备捍卫自己。历史证明,曾
一度显赫一时的国家,由于忽视国防而湮没无闻。罗马和迦太基何在?拜占庭何在?
曾一度如此辉煌的埃及又何在?垂死呼号之声不为世界所闻的朝鲜何在?〃在他的力
争下,削减议案终于被否决了。 麦克阿瑟主张备战的思想遇到了日益高涨的和平主义情绪的挑战。20年代末30
年代初,正值美国反战文学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海明威的《水别了,武器》》舍伍德
的《白痴的欢娱》、帕索斯的《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等大批反战作品。人
们越来越认为,战争是由唯利是图的军火商和具有政治野心的少数人造成的;人民
大众是受害者。1931年底,《明日世界》杂志曾向1.9万余名牧师进行了一次民意
测验,询问他们对战时从军卫国的看法。结果大多数牧师回答说,他们不愿从军卫
国。该杂志编辑要求麦克阿瑟对此发表意见,他气愤地回答说:〃竟有如此之多的
牧师明日张胆地否定宪法义务,而在这种义务面前,他们与其他国民是一律平等的。
〃他严厉地谴责他们〃利用民主政治赋予本国国民的那些特权,而实际上,这些人宣
称的乃是他们宁愿看到国家灭亡也不愿保家卫国〃。末了,他引用《圣经》的话说:
〃壮士拿起武器,守卫自己的家园,他的一切才会安全。〃显然,他的话不只是说给
那些牧师听的,也是说给所有拒绝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人听的。
除了在国会据理力争外,他还到处发表公开演说,积极鼓动备战,严厉抨击和
平主义,并对共产主义表现出极端的仇恨。 1932年6月,他在匹兹堡大学给应届毕
业生发表讲话时说:
〃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和平主义及其共枕者共产主义。在剧院、报纸、杂志、
神坛、演讲厅、大中院校中,它就像一层雾霭缠绕着美国。……这种毒瘤,日复一
日,侵蚀着这个国家,而且愈侵愈深。
我们应该时刻准备保卫我们自己……正是没有保护的财富才会引起战争。美国
的财富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这可能最终导致另一次世界大战……〃
很快,麦克阿瑟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无论他走到哪里,记者们便追到哪里。
他所发表的见解常常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由于他为战备进行辩护,批评者们称他
是〃大众钱包无耻的掠夺者〃、〃盗贼〃、〃战争贩子〃、〃合而为一的三剑客〃、〃虚张
声势的好战分子。〃
就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