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还楚留香-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军:3万6千人 
朝鲜军:近1万人 
中朝联军指挥官:杨镐(明军将领) 
中朝联军副指挥官:麻贵(明军将领) 
明军副将:高策,李芳春,李如梅,卢继忠,董正谊,王问,许国威等。 
朝鲜军指挥官:柳如龙 
日军:第2军团,第3军团,第6军团,第9军团,总共6万4千馀人 
军团长:加?清正,黑田长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胜 
副将:浅野长政,浅野幸长,竹森义盛,饭田角,森本仪太夫,九鬼四郎等。 

结果:中朝联军苦战失利,明军伤亡1万1千馀人,其中阵亡7千馀人,伤4千馀人,朝鲜军伤亡近4千人,日军伤亡1万2千馀人。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 
日军阵亡将领:竹森义盛,森本仪太夫 
战役过程:开始的时候明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日军在野战能力上比明军骑兵差,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后日将加?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打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边打边撤,撤退到最后一个也是最坚固的阵地:岛山,明军缺少大炮,所以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最后连续10几天下雨,明军弹尽粮绝,被迫撤退,日军追击过程中被明军后卫部队阻击,也无法扩大战果,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 

联军失利的原因:首先一开始这次决战的时机就不成熟,当时明朝水军没有到达朝鲜,无法从海面上切断日军的补给线,而日军的援兵,粮食则源源不断的支援蔚山战场,而且当时朝鲜已经进入雨季,道路淤泥,明军的大炮没有办法运到蔚山前线战场,使得本来在兵力上已经不占优势的明军在火力上也不占绝对优势。还有就是在岛山进攻战中,明军久攻不下,将领们要求撤退到外围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而指挥官杨镐却一意孤行集中兵力强攻岛山,致使伤亡惨重,打援部队兵力不足,被日军援兵袭击了后方,致使全军败退,幸亏后卫部队十分英勇,要不后果不堪设想。 

(八)顺天郡战役: 
明军:2万馀人 
将领:刘铤 
副将:李应轼,吴宗道,吴广,王士琦等 
日军:第1军团 1万4千人左右 
军团长:小西行长 
副将:马晴信,松浦镇信,远?又次郎,内?如安,大村喜前,后?信康 

结果:明军胜利,毙伤日军7千馀人,明军伤亡3千5百馀人。 
日军阵亡将领:大村喜前 
战役过程:开始明将刘铤采取了假和谈的方法诱使小西行长出城,后事情败露。日军开始想以骑兵冲击明军左翼,结果出击的日军反被明军包围,全军覆没。日军在防守了5天后从海上撤退回国。 

明军胜利的原因:这次战役其实没有什?过多的精彩之处,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战而已。倒是日军在撤退的时候巧妙地躲过了明军的水军的拦截倒是值得研究。
我觉得还是明朝好点,至少明末的时候已经有向火器时代迈进的萌芽,但是清朝却把这事萌芽扼杀了!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九十四) '本章字数:3000 最新更新时间:2011…01…17 10:00:00。0'
 
 明朝:戚继光平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末年与西夷的战争,料罗湾海战是中国古代是规模比较大的海战之一,明方面投入了战舰150多艘,士兵几万人,荷兰人方面印支殖民总部派遣了最强大的武力,共计数十艘最新式带加农炮的战舰。在规模上不亚于鸦片战争,同样是武器落后于西方,但是结局却迥然不同。料罗湾大捷使荷兰人不得不屈尊于中国海商集团的实力,从此荷兰人每年向郑芝龙商的船队缴纳12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水域的安全。在17世纪的远东水域完全变成了由中国海商一家说了算的天下。

清朝:雅克萨保卫战,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满清割让尼布楚等地区(三千多人打几百人打不赢,还靠围城围了几个月,还割让了尼布楚等地区,现在溢美为一场胜利,一个平等的条约)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法战争(满清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左宗棠收复新疆
      不平等条约, 主要不平等条约: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条约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条约 曾纪泽 七万方公里 二百八十万两 24…2…1881; 
      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约 李鸿章 9…6…1885; 
      27。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不详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条约 奕□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7…3…1894; 
      31。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二亿两 7…4…1895; 
      32。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叁千万两 8…11…1895; 
      33。 中俄 密约 李鸿章 3…6…1896; 
      34。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6…3…1896;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李鸿章 9…6…1898; 
      36。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 7…9…1901; 
      37。 中英 续定印藏条约 罗生戛尔曾 7…9…1904; 
      38。 中日 会议'满州善后条约' 22…12…1905;
明朝与清朝的战绩一目了然,明朝全胜,满清除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可圈可点外都是惨不忍睹 

其实,俄在明亡前侵入阿穆尔河流域(俄在明朝没灭亡之前是不怎么敢跟明朝硬碰硬,顶多偷偷占领一点没什么人的地方)而《尼布楚条约》是沿阿穆尔河以北外兴安岭一线划分的,哥萨克于1644年(明毅宗于1644年自缢殉国)攻占阿姆尔流域,清朝收回了阿姆尔流域。也就是说,《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不过绝不是第一个)
《俄罗斯简史》中说:康熙是俄在亚洲扩张第一阶段的结束者,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俄一直停留在阿穆尔河流域之外。
当然,康熙也绝不是那么伟大,当时平民思想家唐甄《潜书》中说到:清兴五十年以来,四海之内,日益穷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
还有文字狱,《南山集》《明史》,禁止民众学习科技,销毁书籍,明朝时期开花弹,踩踏式地雷,火铳。。。。。。在清朝已经被毁《天工开物》在中国销毁得一干二净,一本都找不到,近代在日本才发现。为了在臣民面前显摆,康熙自己学,但不允许别人学。
其实清朝和元朝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把中原当作他们的国家,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的领地,他们从没有忘记他们是侵略者(清朝时期东北禁止有人进去,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实在不行就准备跑回东北。元朝时期,想把中原人屠杀干净,好方便他们放牧,马可波罗看到的繁华景象不过是他们摧残不干净的部分南方地区而已),所以为什么要发展中原的实力让中原人把他们赶出去呢?这样的想法下,元清统治者一切的行为就都是非常合理合法而且很“聪明”的。 

作者之力荐《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转年即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