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
清朝士兵也多为将领私家属下,对将领分外忠诚,打仗也不怕死。从指挥官上看,日军的指挥官多为留洋归来的留学生,理论经验丰富但并无实战经验。清军将领要么是百战余生,要么是留洋归来的学生,既对近代战争有所了解,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日本是没打过什么仗的“和平兵”。
在军队人数上,清朝举国拥有优势,洋务大臣们所组建的新军也有数十万,且装备精良,至少不比日本差,人数也远远比日本多。若尽数投入朝鲜,对日本将是绝对优势。在海军方面,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从装备上看也的确如此。北洋水师定远舰所拥有的两门巨型榴弹炮,当时欧洲也不过是十多门,日本更是没有。击中日本一发即可对敌舰造成重伤。
黄海大战中日本主力舰吉野几乎被此炮打的失去战斗力,旗舰松岛也险些被打沉。何况,清朝还拥有两支与北洋水师同等规模的舰队,若与日本一样合并一处组成联合舰队,那将是对日本海军形成的绝对优势。开战时,清军尚且占领着平壤等大城市以及朝鲜北方战略要地,地理优势明显,且有大部队陆续增援。虽然后来日本掌握着制海权,清军依然拥有辽东大后方。从这些方面看,日军基本是没有什么胜算的。3、战斗过程和结果比较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本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对清朝政府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在历时九个月的鏖战里,日本先取平壤,再下开城。几乎聚歼驻朝清军,以闪电般的速度向鸭绿江突进。清朝甚至来不及组建第二道防线。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五十三) '本章字数:3015 最新更新时间:2010…09…20 10:00:00。0'
同时,日本联合舰队于9月发动黄海大战,重创北洋水师,以不失一舰的代价击毁北洋水师主力舰六艘,彻底掌握制海权。使北洋水师自此蜷缩刘公岛,无力进行远洋作战。之后,日本于1894年冬突破鸭绿江防线,占领大连旅顺,其第一集团军在海军的掩护下,在山东登陆,占领威海炮台,包围北洋水师,终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895年三月,日本顶住清朝最后反动的海城反击战,并乘势攻克营口,清朝6万大军溃败。自此,甲午战争以日本完胜而告结束。中国损失军力六万人,敌我双方损失比例高达10:1。最精锐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丢失整个朝鲜和大连,旅顺,营口,海城等重要战略城市,清朝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白银一亿五千万两。并割让台湾。日本将清朝的赔款全部用于军事工业发展中,军事力量迅速膨胀,一跃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而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则历时七年,其中主和主战大臣反复争斗,以至拖累前线,使原本形势大好的战争几经曲折,方获全胜。然而就是在内政腐败的情况下,明朝还是最终赢得了战争。1592年四月,日本对朝鲜不宣而战,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占领朝鲜全境。(不宣而战似乎是日本的管用伎俩)经过明朝内部的几番争论,朝鲜沦陷三个月后,明军才姗姗入朝,却只是祖承训的一支5000人的小部队,结果被日军杀得全军覆没。
为维护颜面,明朝才下决心一战。此战事先并无明确方针,也无精确作战计划,只是随时局变动而增兵,可谓是一大败笔。但是,认真起来的明朝很快打出了国威。四万辽东军入朝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日本咽喉,在军队总人数处于劣势(当时日军侵朝军队近20万),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发动了平壤会战,在日本增援部队赶到前一举攻克平壤,消灭日军一万五千人。史称平壤大捷。之后,明军经过浴血奋战,将战线稳定在釜山一线。而同时明朝发动的龙山会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粮食基地。使日本侵朝的几十万大军陷入了危急之中,并使得日本遣使求和。然而此时,京城的主和大臣石星却力主议和。从而葬送了大好的战争形势。之后明军撤离朝鲜,双方开始了漫长的谈判。
在历时四年的谈判中,日本以拖延手段,赢得了重新准备战争的时间,并重新装备了十五万军队和精锐水师。明朝却对此毫无准备,甚至万历皇帝已经起草好了招抚诏书。然而,在经过充分准备后,日本于1596年九月闪击朝鲜,再次对朝鲜不宣而战。毫无准备的朝鲜被杀得大败。明军也因仓促迎战节节败退,朝鲜大半国土再次沦陷。辽东军只剩万余兵力苦守王京待援。后来明朝派遣6万中央军入朝,明军发动反击,赢得汉江保卫战胜利,随后转守为攻,虽遭蔚山攻击战失败,却也重创日军主力,其后三路攻击,相继收复朝鲜南部主要城市,将日军压迫在沿海几大堡垒中分割包围。
至此日本败局以定。丰臣秀吉在内外交困中去世。日军闻讯集结水师仓皇撤退,被明朝水师在露梁海域伏击。展开了16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海战。经过一天的喋血厮杀,中国水师以损失战船一百多艘的代价,赢得了击沉日本战船四百五十艘的辉煌胜利。至此,日本侵略军已全军覆没,抗倭援朝战争以中国的完胜而告终。
比较两次战争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的共同点。
(1)倭寇都是不宣而战,并且在战役的前期彻底掌握了主动权。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时,日本水师第一战就彻底摧毁朝鲜水师,掌握制海权,并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占领朝鲜大部分战略要地。甲午战争时日本在丰岛打击中国运兵船,并迅速登陆朝鲜本土。在两次战争的开始阶段,中国都是处于不利局面中。尤其是明朝援朝战争,开战时大部分战略要地都是被日本控制,相形于甲午战争开战时清军与日本的犬牙交错,形势更为险恶。
(2)两次战争开始前,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中国方面都是摇摆不定。明朝兵部尚书石星始终反对对日开战,甲午战争时西太后和李鸿章也曾严令“衅不可自我开。”拱手将战争主动权交与日本。两次战争中国都是仓促参战,在各方面的准备上尚未就绪。武器装备严重不足。
(3)战争中,无论明军还是清军,其作战都是勇猛甚至可歌可泣的。甲午战争的平壤保卫战,打的日本尸横遍野,日本虽占领平壤,却付出了惨重代价。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后来兵困刘公岛,水师提督丁汝昌一直战到弹尽粮绝,最终服毒自尽,至死未投降。而聂士城陆军的鸭绿江阻击战和海城反击战。更是打的悲壮惨烈,尸山血河。旅顺战役寸土必争,倭寇恼羞成怒以屠城泄愤。相比之下,明军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平壤一战,辽东军前仆后继,以人海战术拿下平壤,龙山战役中三百敢死队员迂回穿插,在日军背后发起进攻,战役胜利结束后敢死队仅剩四人。开城保卫战面对三倍于己的日军,李如柏拼死守卫,城墙几经易手,始终未能让日本占领开城。最后的露梁大海战,明朝水师副都督邓子龙以身殉国。尽管两次战争的成败不同,但是前线的将士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他们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军威。作为为国牺牲的英雄,他们将永远被我们缅怀纪念。
(4)战争中日本都是倾国之力,精锐尽出。大有决死一战的气概,将日本的国运赌在战争上。作战也基本是亡命徒式的打法。这样的一个邻居,永远值得我们警惕。4、不同结果的原因以及反思
同样是与日本作战,同样是在国力和军力强于对手的情况,同样拥有广阔的中国大后方和优势的补给,同样是三军奋战将士用命。同样是面对日本亡命徒式的打法。为什么明朝可以胜利,然而清朝却会失败?要知道两个朝代都已经到了统治阶段的末期,表面的繁荣下已经隐藏了深深的内部危机。世人都把清朝的失败归结到政治的腐败和日本军事实力的强大的,但这种看法未免肤浅,就让我们整个战争过程里明清双方形成鲜明对照的几个情况来看一下吧!
a)朝鲜战争打响后,明朝内部虽然战和之争不断,兵部尚书石星甚至一直坚持顽固议和立场。但一向昏庸的万历皇帝这次的抗战决心异常坚定。虽然祖承训全军覆没,但万历皇帝勇敢的承担责任,并未责罚相关将领,更未向日本退让半步,而是坚决的派遣辽东军主力入朝参战。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反观清军,在是战是和问题上,虽然光绪皇帝壮志满怀,但是掌握实权的慈喜太后却始终左右摇摆,首先在日本进兵朝鲜的情况下并未作出决策,坐失战机,接着在战争爆发后也没有宣布明确作战目的,这使前线将领几乎不知所措。兵力部署和调度情况更加混乱。导致清军迅速崩溃,把虚弱的鸭绿江防线暴露在日军的眼皮底下。
b)明军参战后指挥相当统一,水陆配合极其默契,协同作战战果辉煌,面对倭寇的疯狂攻击,明军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迅速与敌人主力展开决战,以攻为守,最大程度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迅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将日军压迫在朝鲜沿海的几大堡垒中。迫使其从海路逃跑,并最终于露梁海域聚而歼灭之。而清军虽然奋勇杀敌,却是各自为战,相互间几乎没有协调和配合。特别是平壤保卫战,明明在人数上不弱于日军,可偏偏落得左宝贵孤军作战的结局。北洋海战中,更是放弃了优势的地理优势和海陆防御配合,禁止北洋水师援救威海炮台,使北洋水师眼睁睁看着陆地防御被占领,最终使得自己被团团包围,困死刘公岛。在整个甲午战争里,清朝的军事指挥系统几乎失效,整个战争中都在被动防御,处处挨打。
c)战争开始后,明朝迅速着手抢夺制海权,加紧赶制新式战船,调集几乎倾国之力的水师部队云集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