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行大唐-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个习俗要遵守,在院里竖起一根很长很长的竹竿,底部埋扎在土里,竿顶飘悬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型旗子,在寒风中抖动,这叫幡子”。后来,这种风俗被传到了崇尚唐风的岛国,演变成了“鲤鱼飘”。
    除了民间风俗之外,官职等级高到一定程度的官员,每年元日还要进宫去给皇帝拜年。元日大朝会,算是一年里最隆重的朝会之一,不但在京师的文武百官必须打卡上朝,不准迟到。各地的地方官也会派使者或者自己亲身进京贺朝,连远方的羁縻州、附属国也都要派人来送礼朝贺等等。
    皇帝不在,孟淑妃第一次主持了一次元日活动。接受贺朝。
    杨复恭和刘季述等人这次回京第一次见到了孟淑妃,可惜,除了正常的贺朝。根本没有他们说话的机会。来贺朝的官员有限,孟淑妃很快结束了这次不一样的贺朝。
    朝人特喜交际、爱热闹,正月初一,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设着酒宴,邻居们相互拜年,走到谁家吃到谁家,这还有个专门的名目。叫“传座”。所以,人气较旺的人这一天每顿饭千万别吃太饱,否则有撑死的可能。
    钟声悠扬。长安城的繁华仍在,街头的熙攘仿佛回到了从前,人流的恢复之快让人感慨万千。战争好像就要过去,这是一个不错的新年。街头相遇。认识不认识的人总是笑颜相对。
    陈墨要去的人家有限,去了十来家相熟的人家,陈墨最后停留在了郑从谠这里。
    新年的到来让郑从谠看起来有了些精神,这位忠心耿耿,兢兢业业还疾病缠身的老人脸上最近有了笑容。
    访客很多,郑从谠人气很旺,文官们都喜欢聚在这里,让陈墨也有了机会和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官们有了交流。
    唐人元日要喝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等七种药材混合制成。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唐人喝这两种酒。有一种十分有趣的习惯,就是要从全家最小的孩子开始先喝。原因吗,就是“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
    喝酒时席上端一个“五辛盘”:盘子里一片青青绿绿的生辣气冲天,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吃“五辛盘”是为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唐人过年爱吃甜食:比较著名的有“胶牙饧”。“饧”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是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比较粘软,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在唐朝,甘蔗制糖法刚从国外传入不久,蔗糖叫“石蜜”,这种糖还很不普及,一般百姓见不到,所以麦芽糖已经算是贵重的美味食品了。
    饺子在唐朝也已出现雏形,这种食品是用面皮捏成半月形裹着各种馅,大锅里水煮熟了捞出来,食用时佐以醋和蒜;唐朝的饺子不叫“饺子”,而叫做“汤中牢丸”牢丸”,吃的时候带汤,汤中会撒上芫荽等。
    酒足饭饱,享受到此为止,郑从谠年龄大了,还有病在身,加上精神力的问题,继续陪客和进行歌舞之类的节目不适合,于是一众官员纷纷离去。
    唯一留了下来的是陈墨,他有事情和郑从谠探讨。
    看到郑从谠的精神还算可以,陈墨坐在他的下首:“郑公身体能够恢复,小子很欣慰。”
    “终究是老了!”郑从谠叹了一声:“老夫就盼着天下承平,朝廷可以控制各地节度使和观察使,这样老夫也可以瞑目了。”
    “我们已经开始了,不是吗?郑公?”陈墨微笑着看向郑从谠:“胜利会一个接着一个,我希望在郑公有生之年看到那些变化,看到我大唐盛世重新降临。”
    “子涵这次来,看来不仅仅是拜年了,一定是有什么重要之事?”郑从谠对陈墨算是看透了,无事不登三宝殿,当然,以他的性子,单独留下来,这次一定是又会有什么大举动。
    “郑公,现在京师无事,小子想让郑公支持一下。”
    果然是陈墨的风格,绝对的大事,郑从谠可以确定:“说吧,何事?”
    “天气就要转暖了,小子认为灌溉对民生很重要,郑公看是不是我们可以改良一下灌溉?”
    灌溉当然对民生重要,意味着农人的收成,可陈墨的说法没那么简单。皇帝就要归来,郑从谠醒悟过来,陈墨这明显是看上了国库。
    国库中的钱粮现在算是充足,不用等于白不用,皇帝回来后的分配就会成为不可掌握。将来,最重要的掌权者是宦官,陈墨这是在釜底抽薪,他明显是不想让宦官获得库府中钱粮的支配权,提前用掉是最好的制约。
    郑从谠喜欢陈墨这种料敌先机的阴险,正中下怀。如果真的能够做成,对国家有长期的好处,还可以阴那些宦官一把,他对这种行为太赞了。
    “子涵的提议不错,老夫也有此意,恢复民生也是老夫所愿,最近数十年灾荒不断,灌溉是需要解决。另外,老夫认为可以给农人提供种粮和农具,也可以提供耕牛,提倡相邻互助。这样就可以保证农人的收成,也会在收夏秋税的时候更加有保障。”
    “郑公明鉴,这是我大唐百姓之福!”同道中人啊!陈墨预料到郑从谠会同意,没想到还加码,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太善解人意了。(未完待续。。)

212 悲剧的开始?
    京畿之地地域很广,改良灌溉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漫长的工程,就是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组织,这个过程恐怕也需要一两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完工。
    这个季节并不是动工的最佳季节,好在天气就要转暖,重整家园的百姓安定下来,那些闲赋在家的官员也正好做些准备。郑从谠和陈墨等于打了一个时间差,能做多少就要做多少,重要的是要在皇帝和诸位臣公归来之前要把钱粮分配下去,孟淑妃的财政概念不足,但她是爱民的,这一点已经足够。
    京师的年节还远远没有结束,当然官员的放假结束了,百姓仍旧热热闹闹的在看戏、听书、逛庙会。
    陈墨忙碌起来,他将亲自主持这次改良灌溉的具体实施。改良灌溉系统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工程,这需要很多专业的人才,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更需要一个真实的具体实施。
    小汐和李三斤等人回来了,陈墨的大宅再一次热闹起来。
    “我要去听书看戏,还要逛庙会,展护卫说也要去大慈恩寺看看惠印大师。”
    子午堡太寂静,小夕看来是被长安城过年的气氛熏陶了,这是要去凑热闹。可惜,陈墨没时间,尤其是不愿意面对惠印大和尚,那双仿佛能够看穿一切的眼睛陈墨不想面对:“我有很多事情要忙,这样吧,让展青和三斤他们陪着去吧。”
    小丫头有些失望。但也能理解陈墨,她知道陈墨在干什么,这种大事不能耽搁:“那大郎就忙你的。我们自己去。”
    “记得代我向大师问好,就说我太忙,改日定亲自上门拜望。”
    “庙会上很好玩,大郎去一下何妨?耽搁不了多长时间!”冰儿插嘴了,其实小丫头们都希望陈墨能去,否则乐趣不够。
    “书记,刘主事来了!”没等陈墨再次推辞。一名牙兵站在了门外。
    双手一摊,陈墨一脸无奈:“看到了吗?我去得了吗?”
    陈墨公事繁忙,几个小丫头悻悻而去。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事实上。工部有着详细的分工,有工部尚书,侍郎,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各一人;另外还有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工部郎中、员外郎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虞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工部主事三人。屯田主事二人,虞部主事二人,水部主事二人。
    这位刘主事名刘恒,字子恒,三十余岁。这个工部主事的官职实际上小的比芝麻还小,从九品上。
    京师没人,尤其是没有善于管理河渠工程的官员,这是一个很悲剧的开始,这位工部主事是唯一能够给陈墨提供帮助的工部官员。这唯一的人才还是刚刚在郑从谠那里拜年结识,能力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刘恒个字很矮,足足比陈墨矮了一个头,身材矮胖,小鼻子小眼睛配着鼠须。其貌不扬的相貌,总给人有些猥琐的印象,也怪不得三十多岁了也升不上去。
    “刘主事家是哪里人士?”宾主落座,陈墨用了一个很温和的开始,其实他早就知道刘恒的籍贯。
    “下官祖籍鄂州。”刘恒的姿态很从容,和他猥琐的形象有些不符。
    “刘主事对农事和灌溉之事可否熟知?”陈墨也没得选,他直入主题。
    “下官家中世代务农,对这些还是熟悉的,听闻待诏要改良沟渠以促农事,下官自认可以帮上忙,对水部之事也知之甚详。”鄂州可是后世的湖北,是华夏最大的产粮区之一。作为鄂州人的刘恒怎么会对这些不熟悉,他一双不大的眼睛焕发出神采,立刻迎身而上。
    陈墨要干的事情在官员中已经传开,这位工部主事刘恒显然是看到了机会。
    很需要这种态度,陈墨只是不太了解刘恒的能力,这需要进一步的了解:“若是改良灌溉,刘主事认为该如何着手?”
    “京畿之地与南方不同,南地本就沟渠纵横,不缺水,这京畿之地想要进行达到理想的灌溉就必须疏通沟渠,那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另外灌溉工具也要改良,下官认为南地的轮式的筒车可以用在河渠,可以人力和畜力大小兼济;另外农具,耕牛也不能缺少,这样就可以保证灌溉,加上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