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连作战物资都不够。
由此可见,不管裴承毅的野心有多大,也只能首先攻打博帕尔,攻打新德里的行动肯定无法在9月中旬之前开始。
古吉拉德的推断根本不着边际,却正好对了鲁拉贾帕尼的胃口。
中国军队大兵压境,守卫新德里成为首要任务,迁都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费尔南德斯等海空军将领的强烈要求下,鲁拉贾帕尼在29日夜间签署了将首都迁往海得巴拉的战时行政命令,迁都工作从30日上午开始,首先转移的不是总理府,而是印军最高指挥部与各军兵种司令部,然后是战争动员机构、中央政府各行政机构、总统府,最后才轮到总理府。
可以说,迁都是不得不做出的决定,也是后果非常严重的决定。
为了在天亮后让第一列运送人员的列车离开新德里,当天晚上,迁都的各项工作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虽然鲁拉要帕尼早已宣布将死守新德里,但是政府迁都仍然引发了更大的恐慌。
总理都准备逃往海得巴拉,新德里还守得住吗?
可以说,8月29日夜间是战争爆发以来,新德里最混乱的一个夜晚。
为了防止暴徒冲击火车站,对迁都工作造成影响,鲁拉贾帕尼让新德里卫戍部队进驻火车站,授权卫戍部队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向冲击火车站的暴徒开火,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火车站的秩序。
这道命令导致上千人在新德里火车站的军事封锁线外被枪杀。
冲击火车站无望,绝望的市民开始向郊区扩散。
问题是,此时新德里的印军正在加坚修建防御阵地,外围部队则在全力寻找中国陆军的突击部队,如果市民不受控制的涌向郊区,肯定会对修建阵地的工作造成影响,也会对搜寻突击部队的行动造成影响。
不得已,鲁拉贾帕尼提高了戒严等级,只有持通行令的人员才能离开新德里。
通行令是由总理府直接下发的,大部分都发给了卫戍部队,别说手无寸铁的平民,就连一般部队的军人都没有通行令。
此时,鲁拉贾帕尼的意图已经暴露了出来。
虽然很残酷,但是他没有别的选择。印度需要一场血淋淋的战斗,需要一场能够让所有印度人奋起抵抗的战斗,虽然牺牲新德里的千万市民非常残酷,但是能够以此让17亿印度人拿起武器,就算再牺牲1000万,也是物有所值。
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苏军用机关枪逼着刚刚拿起武器的战士冲向德军的火力封锁线,那些军人前进是死、后退也是死。此时的印度,也需要一场斯大林格勒那样的保卫战,用印度人的鲜血唤醒印度人的斗志。
不得不说,鲁拉贾帕尼开始拼命了。
在他下达的戒严令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无差别对待”。
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不管是有权的还是没权的,不管是贫民还是贵族,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儿童,不管是市民还是议员,只要没有获得总理府签发的通行令,没人能够通过卫戍部队的封锁线。
按照外界的猜测,鲁拉贾帕尼这么做,多半想让占绝对多数的贫苦市民相信,留下来守卫新德里是每一个人的职责,和平时期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东西在战争中都没有价值,只要是新德里市民,就得留下来。
问题是,这么做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效果?
对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市民来说,他们只想带着仅有的一点财产离开新德里,而不是替那些往常作威作福的官员,替那些榨取他们血汗钱的贵族卖命。对往常掌握着印度命脉的利益集团来说,他们也只想离开新德里,而不是听从总理的召唤,与那些身无分文的贫民并肩保卫新德里。
无差别对待不能改变印度人的思想观念,只能将某些人逼入死境。
对于绝望的人来说,他们的敌人不是远在几百千米之外的中国军队,而是阻止他们离开新德里,让他们留下来送死的总理。
现实很残酷,鲁拉贾帕尼玩过头了。
虽然局势还没有发展到最糟糕的地步,毕竟卫戍部队仍然听从总理的指挥,部署在郊外的野战部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对总理的愤怒逐渐升温,随着共和国陆军步步逼近,局势迟早会失去控制。
对鲁拉贾帕尼来说,他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
以当时的情况,鲁拉贾帕尼首要关注的就是那支神出鬼没的突击部队。
按照古吉拉德的判断,突击部队的主要任务不是攻打新德里,而是吸引注意力。只要突击部队牵制住了新德里守军,在北面与西面虎视眈眈的3个主力野战军就将出发,以最快的速度攻到新德里城外。
应对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消灭突击部队。
只有这样,才能在敌人的主力到达之前重新部署防线,将新德里变成中国军人的坟墓。
鲁拉贾帕尼听从了古吉拉德的建议,让新德里南面的全部守军参加搜寻与围剿突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不惜一切代价歼灭突击部队。
毫无疑问,鲁拉贾帕尼比古吉拉德还要悲观。
新德里市民的剧痛告诉鲁拉贾帕尼,别说3个主力军,就算突击部队进入新德里,除了绝对效忠的卫戍部队之外,新德里的军民会立即放弃抵抗。如果不能把突击部队挡在新德里市区之外,新德里就不是中国军人的坟墓,而是印度中央政权的终结地。
正是如此,在鲁拉贾帕尼看来,干掉突击部队比守住博帕尔重要百倍。
问题是,印军有能力干掉突击部队吗?
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收到与突击部队有关的消息。
直到天色放亮,鲁拉贾帕尼才收到陆军司令部发来的消息,突击部队找到了,准确的说是突击部队主动现身了!
第149章 左冲右突
打了快2个小时,觉得附近的印军快要赶到后,凌云霄才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让后卫变前锋、前锋变后卫,率领突击部队一溜烟的离开了珀勒德布尔,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绕了个大圈子,回头杀往马图拉。
突击部队离开后大约30分钟,第一支印军装甲部队到达珀勒德布尔。
不得不说,突击部队撤得很及时,也跑得很快。虽然印军装甲部队从珀勒德布尔守军那里得知突击部队向北去了,但是派出的侦察部队一直追到亚纳河都没追上突击部队,并且在河岸上失去了追踪线索。
此时,突击部队正在亚纳河东岸向马图拉挺进。
印军侦察部队丢掉线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渡过亚纳河的时候,凌云霄玩了很多花招,一是让部队五次渡河,在河岸上留下了很多车辙印,让印军侦察兵根本不知道哪些车辙印是最后留下的,也就无从推断突击部队到底是在亚纳河东岸,还是在西岸。二是让侦察部队与一个加强营在第二次渡过亚纳河,也就是回到西岸后,继续向北前进,在戈西(位于马图拉与新德里之间)附近再次渡过亚纳河,最后到马图拉附近与主力汇合,从而给印军制造突击部队正在杀往戈西的假象。三是在亚纳河西岸洒了不少润滑油,留下部队在西岸休整过的迹象,从而让印军断定突击部队还在亚纳河西岸,不再继续向东追击。
当然,这些方法不是凌云霄一个人想到的,而是他的参谋军官想到的。
实际上,在29日夜间到30日凌晨的突击行动中,凌云霄带来的那几个作战参谋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
离开空投场之前,凌云霄首先想到攻打马图拉。
裴承毅说得很清楚,突击部队必须摆出攻打新德里的架势,而要攻打新德里,首先就得攻打马图拉。突击部队出现在马图拉城外,肯定能让印军感到恐慌,从而迫使印军集中兵力守卫马图拉。
凌云霄的这一判断没有错,却忽视了当前的局势。
突击部队突破阿格拉的防线之后,印军已经开始向马图拉集结,而且驻守马图拉的印军并未离开防御阵的。此举表明,印军已经意识到突击部队将攻打马图拉,所以让南面的部队北上围剿突击部队,而让马图拉成为攻不破的铜墙铁壁。如果突击部队按照凌云霄的计划前去攻打马图拉,等于主动进入印军布下的天罗地网。虽然以突击部队的实力,能够轻松突破印军的包围圈,但是也将失去攻打新德里的机会,让印军不再担心新德里的安全。毫无疑问,突击部队无法完成前线总指挥下达的作战任务。
针对这一情况,凌云霄手下的一名作战参谋建议部队向南运动,从印军扫荡部队的东面穿到南面去,然后再向西运动,攻打位于马图拉东南的珀勒德布尔。虽然珀勒德布尔距离新德里更远,而且要前往新德里,还得经过马图拉,但是通过攻打珀勒德布尔,能够把印军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然后利用突击部队的越野机动能力,迅速返回马图拉,在印军回过神来之前好好打上一仗。
照这个打法,就算打不下马图拉,也会让印军胆战心惊。
换句话说,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印军知道,突击部队不但能够在道路上机动作战,还能在野外行军。这要印军想把突击部队挡在新德里的大门之外,不但要守住所有路口,还要守住所有平原。结果很明显,印军必须分兵防守,能够集中行动的兵力将非常有限。印军不能集中行动,除了无法对突击部队构成致命的威胁之外,还能为突击部队提供更多的机会。只要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歼灭几支印军,就算突击部队不向新德里迈进,也能让印军拼出全力,投入更多的兵力对付突击部队。也就是说,突击部队能在不用继续向新德里突击的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
凌云霄不是那种固共自封的将军,认为参谋的建议更有可行性之后,立即加以采纳。
正是如此,突击部队才在夜间绕过了印军的搜剿部队,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印军身后绕向珀勒德布尔,并且在天亮前发起进攻。
因为没有计划打下珀勒德布尔,所以战斗打得并不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