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主要的还是生计,河中许多百姓就是靠卖苦力谋生,养家糊口,因此潜意识里也使他们对宋九这个器械十分关注。

宋九先解开铁链袋子,是一根很长的铁链,中间还穿着三个铁皮包裹的奇怪物事。

放在后世不难理解,甚至放在西方一些国家里也不难理解,它就是一个滑轮组,区别就是它可能是这世间目前所拥有的最精密的滑轮组,阿基米德用复式滑轮拉动的那艘载满游客的船,是拉动,使船只移动,多半是在河面上,这是几个纤夫就能办到的事,所以那个复式滑轮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故使人们疏忽了它的实用价值。

应当这世间有了类似滑轮的装备,但都不是太完善。

就是有,宋九与宋朝的其他人,也不可能去西方求证。

这个铁链与三个巨大滑轮是第一道难关,铁链子如何缠绕,怎样缠绕,区别很大的。

再将两个滑轮悬于木头的吊钩上,这两个滑轮是动滑轮,还有一个滑轮要挂在铁柱顶端,当成定滑轮。木头是转轴,最好的办法是用一个轴承的底座代替它,摩擦力会更小,但这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宋九本身野心不大,不是指望一吊下去,能吊上来十几吨货物,仅是两三吨货物罢了。

宋九在装滑轮,胡老大带着几个手下走了过来。

这个赌约对他们有利,赢了不用说,输了也无所谓,它对大家都有帮助,大不了自己到朱家门前唱唱歌。朱家有钱,可不想沾光,再有钱又如何,谁怕谁啊。

人多力量大,都是乡里乡亲的,大家伙儿合力将木头抬上高台,木头正中的洞眼搁在那根铁柱,平稳地落在铁波浪平面上。宋九将对着河面那根铁链子抽出,系上用粗麻绳织成的网兜。这是开始,想要正式运用,不一定非得用网兜,甚至一些更笨重的货物,例如重达几吨的粗大木材,可以两个滑轮组协助,直接吊上岸。

总之,这个物事一旦出现,整个搬卸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组装好了,宋九对七姐夫说道:“你下去接一船货物。”

“好来,”老实憨厚的七姐夫下堤接活计。

这个古里古怪的物事出现,引起汴水岸上河下许多人观看,岸上的百姓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河上的船夫商家却不知道,全部在议论纷纷。

七姐夫下去接活。

刚才帮忙的人多,哪里分得清,只注意到负责指挥与安装的宋九,根本就未注意七姐夫。看热闹可以,货物不能耽搁搬卸。七姐夫很快接到一船货,这时汴河上两万石的大河船还未出现,但有了近万石的大河船。不是太多,一是船舶技术掣肘,二是桥梁掣肘,现在多是平面桥,桥洞是拱形的,但桥面是平的,重船还好一点,空船就是将桅杆降下,水大时都不得过,于是有能力的重船进入,重船返回,没能力的便搬来石头泥袋压船,返回后重新将这些石头泥袋搬走。越是大船越是航行困难。直到虹桥出现,也就是单孔拱桥,桥洞是大弧形,桥面也是小弧形,使得桥洞高度增加,于是大船只也越来越多。

《清明上河图》也有这样一幅场景。张择瑞所画的未必是清明节东水门场景,第一个就是西瓜,北宋晚期引进了西瓜,但不可能在清明节就吃上西瓜。第二个就是河水,京城段汴河汛期与黄河接近,多是夏秋,若是在清明,那个河水没有那么高,会露出很深的堤岸。

汛期,河水高,一艘船从东水门外虹桥经过,尽管降下了桅杆,高度还几乎与桥下面相平,因此桥上许多百姓对船上的人大声喊,要小心,对着桥中间,不然船桅杆就会撞到桥了。

那是画,实际那艘船应当更大些。

但大多数船是上百吨,几十吨的小货船。

七姐夫接的这船货是瓷器,瓷器易碎,搬运格外麻烦,当然搬运费也比其他货物贵重。

谈好了价格,七姐夫冲着宋九喊:“小九,能接否?”

“能。”宋九放下网兜,七姐夫与戚八郎将一捆捆瓷器放入网兜中。

船家急了,拦阻道:“你们这是干嘛。”

“坏了赔你们。”戚八郎手一扒,将船家推到一边去,反正将你的货弄上岸,只要不弄坏掉,管我用手还肩还是用器械。这里的岸是苦力的岸,这里的水是苦力的水,抗议无效。

宋九与何二郎开始拽岸边的铁链。

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第八章神奇

船家妻子看到劝说无效,她不知道自己在见证着一个历史,哇哇大哭。

宋九没有管他们,而是大声吆喝,河堤有一些孩子在玩耍,读书对于普通人家还是一个很遥远的名词。许多孩子随着父母一起到了汴堤,在汴堤上下嬉闹,大人们除了叮嘱不要玩水外,什么也不管了。看到它,孩子一起集中过来。

事是没有事的,宋九为了试验,在家中院子古槐边几人合力做了一个类似的高台,汴堤上的高台高达两米五左右,家中那个高台高度只有一米半,也没有铸铁轴,而是利用古槐的一个粗树桠系定滑轮,测量各种数据。这是开始,若是大规模运用,还要进一步试验测量。也测量了承受重量,在网兜里放了八十石泥袋与石头,看做转轴的铁皮木材与铁链能不能承受得起。

结果平安无事。

实用时宋九未指望八十石,而是在五十石上下浮动,最大载重不得超过六十石,究竟它能承受多少重量,宋九暂时未试验,不过能承受八十石,现在仅装五十石,会是很平安的。

但要防止意外,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站在它的下方,无论是孩子,或是大人。万一出事,五千斤的货物一起砸下,落在人身上……想都不敢想!

孩子们在宋九的喝声中,一起逃走,还是站在不远处观看。

看的不仅是他们,河两岸的苦力、行人与船家一起放下手中的活计,抬头向这边看。

在一百来步外有几人同时也站着不动,盯着这个网兜,一个长相威武的大汉对身边的中年文士说道:“则平,网兜里装了许多陶瓷。”

宋九将它从家中抬出来时就轰动了,又要安装,花了很长时间,足以让一些大人物们赶来围观。

“是啊,足有四五十石重吧。”

“则平,你说这个物事能否将它吊起。”

“不知道……”中年文士艰难地摇了摇头。

铁链渐渐绞紧,七姐夫与戚八郎二人仍紧张地抓住了绳子。

这同样有着力学原理。

从堤岸到水面上,有着一段很长的距离,做为转轴的树木根本没有那么长,就是有那么长,宋九也不敢,力臂越大,相同的力量得到的弯距就越大,越易折断,相反越小。

一些杂耍中两人拿出一根很长很粗的钢筋,对着肚子,大声一喝,钢筋渐渐变曲,但换一根短的钢筋试试看。只要训练一下,普通人注意好安全,一样可以办到。

现在问题是不能让它弯曲,那么木头早迟必会崩断出事。所以力臂不能让它过长。而是用绳子将网兜拉到船头装货,等于垂直距离在增加。一旦铁链绞紧,引力作用,必然垂直向下,一垂直必撞向河堤。不说这一网陶瓷,就是普通的货物,最好也不要撞击,从而引起反弹震荡,损伤整个吊机的寿命。

但需要的力量并不是太大。

这也是力学原理,引力与重量没有其因素,是一样的。五十石货物的重量就会有五十石向下的引力。但现在铁链与转轴在承受着它的重量,也等于负担着它的向下引力。七姐夫二人根本不需要那么紧张,只要稍微有一些力道使上去,货物就会在空中保持着弯曲,一直到它与地面成垂直距离从容放下绳子。

类似的道理是吊钟。

有的寺庙里大铜钟能重达千斤,但它吊起来后,那怕使出十斤力气,都能使它剧烈摇摆。

同样道理还能用于河中的货物,几百吨的货船往往十几个纤夫就轻松地将它拉动,货船引力没有改变,但河水的浮力抵消了它的引力。纤夫拉纤时的力量非是针对引力,而是针动改变物体的惯性力、船只破开河水的阻力与摩擦力。

都是简单的力学原理,包括器械本身,但若在这时代一一解释,会让所有人都感到头大。因此,它一问世,就让人感到神奇无比。

在七姐夫与戚八郎二人拉扶下,网兜终于从船甲板上斜斜地向空中升起。

看到它升起来,船家夫妻不掩面不敢看,船娘哭声更大,与其他人无关,于是一起紧盯着,有人发出惊呼声。

不久网兜与堤岸呈现垂直状态,宋九又拉了拉,钟大郎、何二郎拉动另一边的绳索,作为转轴的木头转动,货物顺利上岸,一人将网兜稳住,宋九二人过来帮忙,从网兜卸货。

其实开始时宋九未想到转轴,而是直接将木头固定住。但最后考虑到无论堤上或河下,必须有四人拉绳子,绳子呈直线状态,人会比较省力,一旦呈扭曲状态,等于扭距弯曲,货物又重,惯性会更大,必须要更多的人手才能拉稳绳索。若那样,就失去节约人力的意义,因此又想出转轴与波浪形圆圈高台铁面。

四人将货物飞快落下,七姐夫又将网兜拉回去,宋九在岸上放回铁链。开始准备吊第二趟货了。

“这也行啊?”胡老大张大了嘴巴。

平时他们搬卸,多用肩膀挑,同样要放好,再从船上的跳板上岸,从河边再沿着河堤到堤岸上,然后再下河堤走回船上。滑轮组起一组货物的时间比他们一个来回要长一点。

然而人家是六个人操作,一次就足够他们挑上二三十回,三四十回。并且搬搬拉拉,都不会因为吃力而闪了腰杆子。同时也腾出空间,人挑一担货物上下,肯定比它速度快,可是人少船小,船大人必须多,这么多人扎在一起,往往挤成一堆,必须有人等候闪让而耽搁时间。外行人还难以比较,胡老大就在这里谋生,并且是行首,一估算就得到答案,它吊一趟货所需的时间仅相当于挑夫来回挑一趟的一倍半时间。效率何止提高了一倍,两倍三倍也有了!

胡老大一边看得稀奇,一边抓耳挠腮。第二趟货物又拉上来,胡老大好不容易憋出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