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4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赵匡义有些远见,早在曹彬没有抵达雄州之前,诏书便到了军中,那时候那来的争吵?

况且自己在信中说得那么清楚。

虽没有完全说对,可大约上还是说出来了。

然而赵匡义的反应在哪里?

算明白了,曹彬,你同样犯了严重错误,替朕顶包吧。

赵匡义早就会意过来,便给赵普回了一封信,收复燕云是朕的大志,我也是为了救边民,恢复旧疆,并非好大喜功,穷兵黜武,你要体谅我的苦心。其实只怪主将不听朕的部署,才导致北伐失败。如今边境有备,敌人敢来入侵,必让他们有来无回。你是社稷忠臣,收到你的信,我又感谢又惭愧啊。

赵普回信,我前些日子不知实情,乱说一气,现在我明白了,陛下决策是对的,一切错在主将。既然边境无忧,我就不用担心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不战为好。陛下知道,我这人向来没什么雄心壮志,年纪又大了,又没有立下功劳,只有尽忠报答陛下。

俺要报答你啊,可在这乡下如何报答呢?

懂的。

赵普递来金光灿灿的梯子,赵匡义难道不知道下吗?

将赵普四封信给大臣传阅,赵普好忠心啊。大家伙儿明白了,赵普是好人,我们一定向他学习。

暂时还没有起用赵普。

其实赵匡义现在仍觉得对某个人很羞愧……但宋九若不明智,现在是好事,然而将来却未必是好事。

于是将御史中丞辛仲甫提为给事中参知政事,他是赵普的亲信,宋九同样也推荐过,但确实是一个良吏。

知制诰知大名府赵昌言上海书,请斩败军将曹彬等人,陛下这么好的策略,曹彬居然无能,败得这么惨,不杀不足以惩戒。

是忠言哪,赵匡义立即提拨赵昌言为御史中丞,不久再拨为参知政事。

那还不明白吗?

一起上书,说是曹彬错误,导致三军惨败。曹彬、崔彦进、米信、杜彦圭、行营都监张绍勍、董愿、马步都指挥使傅潜、押阵部署陈廷山、排阵使蔡玉、先锋都监薛继昭召到京城。

实际蔡玉、陈廷山与薛继昭非是重要的大佬,但谁让他们在拒马河畔最先逃跑的?

至于张董二人有点悲催,本来是郭守文的,可是郭守文撤得有些晚,卷入宋九军中惨战,立的功早就补了罪,因此二人虽是米信军中的都监,同样也问罪了。崔彦进后来虽将功补罪,然而到了雄州没有出兵,后来兵力越聚越多,然而萧燕燕主动撤回去了,功未立起来,因此只有罪了。

十人一起送到尚书省开始问罪,宋九快到京城时,朝廷正在查鞫他们的罪状。

第四百十八章荒诞(上)

早在宋九未动身之前,杨业等人就召到了京城。

只有两人未去成,一个杨延昭去了辽东,岐沟关兵败后,再也没有一个大臣对宋九资助辽东罗嗦了。

值啊。

这一战死了多少战士,百姓,花了多少钱帛,若是将这个钱帛放在辽东,能让那些落后的女真人个个成为土豪,可结果呢?但也出现一种新的说法,那就是等经济缓过来的时候,宋朝可以在暗中支持钱帛或物资武器,杨延昭与石显他们必须从辽东调回来。

也就是不授予辽国之话柄。

还有一个人,史珪,本来他身体就不大好,然后在军中拼命,与宋九一样,在雄州养伤,最终伤病连环发作,宋九未动身,史珪就去世了。老史死得很光荣,一时间士大夫全部转变了语气,差一点将他塑造成大宋的周处。

最先回来的是符昭寿。

他还带着一个使命,履行承诺。

先将信带到宋家,那时潘怜儿已得知丈夫逃出生天,全当是报答上天吧,从家里面拿出无数钱帛,换成铜钱,棉布,暗中送给了符昭寿。毕竟丈夫与符昭寿不同的,弄不好会落得一个收买军心的嫌疑。

这个道理符昭寿也明白,因此打着的旗号,便是他自己的。

然而哪里瞒得过赵匡义,便将符昭寿喊来询问,符昭寿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赵匡义终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就是符昭寿也不知道宋九写的那篇奏折内容,也没有听符昭寿说宋九提起自己战略的失误。

赵匡义一边心中有愧,一边松了一口气,唾骂道:“那个刁妇想得美,宋卿仅值万两黄金?”

符昭寿心想,后面还有一个王爵呢。

赵匡义又说道:“你与宋卿是好友,可是不学无术,远不及你父亲。兄长,两个姐姐,好好向他学一学。”

“是。”

今天赵匡义于宫中设宴,又将二十几员立功将校召入皇宫。

看到杨业,赵匡义欣喜地说道:“卿报朕何如此之隆。”

原先是报朕如此之速,现在变成如此之隆。

杨业对赵匡义那是死忠,然而许多大臣无语啊。人家当然对你回报如此之隆了,一个降将,仅立了一些功劳,眨眼之间就让你升起了河东军区二号人物,换我,也拼命回报你啊。

杨业以头叩地。悲痛地说道:“臣那敢当隆,三军崩败,伤亡无数,天子受辱,百姓妻离子散,臣当死啊。”

“杨卿,揭开袍甲。让朕看看你的伤势。”

杨业将袍甲揭开,又说道:“陛下,我们人人带伤,非是臣一人。”

“好,你们揭开袍甲,让朕看,让朕之近臣看。”

二十几个大将将盔甲脱开,露出上身。实际这些人都有机会逃走的。然而没有一个逃跑,个个都在拼命,因此个个都挨了很多次刀箭。

赵匡义唏嘘不止,道:“卿等,皆朕之忠臣,国家栋梁也。”

不知道他是真的动情,还是在作秀。反正这几十名大将一起感谢零涕。

赵匡义又问道:“杨卿,刘卿,你们二部一在前行一在中军,宋卿如何将你们拢在一起?”

实际这时候赵匡义差不多猜了出来。尽管符昭寿说得不清不楚。杨业悲愤地说道:“陛下,曹将军误国啊。”

他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出发时就宋九就感到不好,然后问杨业,杨业也感到不好,一是三路离得远,又隔着万重山,不便联系,二就是曹彬的能力可能欠缺。随后宋九就想到了粮草,问曹彬,曹彬利用老资格将宋九搪塞过去。到了涿州,宋九仍不放心,到处看,只看到军中有少量粮食,这才着急起来。然后不顾曹彬看法,越职授权杨业领兵前去固安护粮,结果粮草一起被耶律休哥劫了。

回到雄州就食,再等后方将粮草筹集,赵匡义诏书到了,宋九是赞成赵匡义诏书的,新城离边境近,运输粮草方便,二军合一,也有威慑力。即便不利,也利于撤退。

然而曹彬态度不坚决,崔彦进看到中西二路立功,贪功心切,最终从白沟道赴岐沟关。宋九感到不妙,便将几将聚在一起,为什么是刘知信符昭寿与杨业,这个不用解释,大家都清楚。

但杨业也没有说宋九筹资奖励兵士,辅助兵士加强军纪的事,只是说了让他们加强军纪,以防万一。随后自涿州城撤向岐沟关。宋九隐隐感到不妙,便有意让几部靠扰,看护好武器,以备不测。果然辽军扑来了,宋军无路可逃,一起穿着盔甲就往拒马河中跳,本来大多数就不善水性,这一跳那能上来?

宋九无奈,开始拼命。

前面的大家不知道,后面的几乎快家喻户晓,杨业没有再说。

但杨业同样不知道宋九的那份奏折。

大家听得义愤填膺。

不是皇上错啊,皇上多英明哪,错就是曹彬,必须要严惩曹彬。

这是宫宴,不是菜市场,赵匡义制止了大家的讨伐,然后回顾过去,有悲的一面,也有喜的一面。再展望未来,感慨万千,赋诗一首,传阅近臣。

李昉更是感谢万千。

当初是当初,现在他心境又不同了。宋琪下去了,这次北伐悲催了,再也上不来。宋九下去了,要回来,可是大病一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理政。西府还有一个王显,但王显是打酱油的。因此李昉几乎是独相,尝到权利滋味后,他也不想给赵普挪窝了。

因此说道:“这次陛下出兵是对的,只是错在将帅无能。”

在这里比赵普更明确,赵普说连出兵都是错误的,那么赵匡义还多少有些错误,你是皇帝唉,为什么耳朵边子软?现在连赵匡义最后一点责任都没有了!

诸臣深以为然,纷纷附和。

那么正式审问曹彬吧。

曹国华,是不是这样?

是。

是你错误吧。

是。

是你害了国家,害了百姓吧。

是。罪臣当死……

曹彬怂了,其他几名大将也无辄了,都懂的,于是干脆的承认错误。

贾黄中于是上书,曹彬、傅潜具伏违诏失律,士多死亡;米信、崔彦进、董愿、张绍勍违部署节制,别道回军。为敌所败;杜彦圭不容士晡食,设阵不整,军多散失;蔡玉遇敌畏懦不击,易服潜遁;陈廷山涿州会战失期;薛继昭临阵先谋引退,军情挠惑:法皆当斩。

“斩啊……?”赵匡义喃喃道:“斩就不必了,诸将也为我朝立下大功。朕就免其死罪吧,但活罪难饶。”

贬曹彬为右骁卫上将军,崔彦进为右武卫上将军,米信为右屯卫上将军,攻张二人为右屯卫大将军,傅潜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好养老去了。杜彦圭为归州团使副使。陈延山为复州团练副使,蔡玉带头逃的,性质最恶劣,除名配商州管制,薛继昭罢文思使为供奉官。

然后再诏,若郡臣列校,有没于军阵或陷于戎寇者,宜加抚恤。录其子孙。百姓有运粮不还者,免税二年,家赐粟三硕。

再到赏赐。

杨业等将校皆有厚赏,史珪甚至追赠为褒国公,这个不意外,中原王朝制度向来是封死不封活,象宋九。若没有犯重大错误,死后甚至可以追赠郡王。

各将士牺牲者加辈抚恤,不过有的士兵就悲催了,大部分士兵都有战友存活下来。后来让宋九派人通过他们的嘴巴,将牺牲者姓名籍贯一一记录,到雄州后,上报朝廷。然而当时三军混乱,包括杨业与符刘部下都有一半以上人逃走了,难以分辨,特别是后来主动冲上去参战的各部,甚至许多兵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