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赵匡义这时候站出来,那是敢承担,真正不顾大哥的想法。为大局想,为国家想,为百姓想,挑起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然后赵匡胤在宫中就细想霸府幕僚的种种下场,能干的李处耘哪里去了,老朋友王仁赡哪里去了,剩下来的几人,刘熙古可以忽略不计,吕馀庆是好好好,赵相公好。李崇矩是缄默不语。唯一敢做对的楚昭辅上了火架……

赵匡义将正门打开,楚昭辅进去说道:“二大王,救救老臣吧。”

“楚司使,你怎么想起来找我,我同样自身难保啊。”赵匡义摊手说道:“你还是找赵相公吧,三司的事务也是由中书决策的,找他才是合乎情理。”

找赵普?

楚昭辅一下跪了下来,说道:“二大王,请你出手相助吧,缺粮一事传出,短短几日,京师粮价暴涨,一斗快至八十文钱,此粮价乃我朝前所未所之粮价也。不为老臣故,也要为天下百姓着想啊。”

“你起来。”

“二大王不答应,老臣就不起来了,于其让陛下弃市,不如在二大王府上跪死。”

“楚司使,这你就可不厚道了。”

“二大王不出手,才是不厚道,”楚昭辅跪下在地上将身体挺直,俺就这么办了,难道你能派下人强行将我拉出去?

赵匡义看他无耻的样子,弄得无辄说道:“你先回去。”

楚昭辅不说话。

“楚昭辅。”

“在。”楚昭辅大声道。

赵匡义抹汗,道:“别这样好不好,你这是害我啊,得,我答应你了,你起来,要么喝茶,要么回去冷静下来,我们两方共同想办法。”

将楚昭辅送走,赵匡义坐在王府沉思,这件事对他感受很大,以至于他以后将权限一再地分割,包括两府不得干涉三司事务,于是东府不知西府军事三司财务,西府不知东府政务三司财务,三司不知东西两府政务军务,关在小黑屋子里各干各的……

想了半天,将他的大管家陈从信等亲信找来。此人心算能力当为天下一流,别人用筹用算盘算,他是用手指头算,速度比人用算盘还要快。赵匡义以他为右知客押衙,管理自己与开封的财务。

赵匡义首先问:“能不能管?”

“为天下故,二大王当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程羽说道。

也就是这件事做成功了,该装逼还得继续装逼,该低调也得继续低调,甚至继续懦弱。但首先得事能了,赵匡义看着陈从信。

陈从信说道:“殿下,从信以前曾游历于楚泗之间,看到粮运停阻的原因。为了怕贪污与浪费,以前朝廷运粮多是由郡县按照船夫数量计口按天发放,各州发放各州的粮食。因此船每过一州,必须停下来等候当地州县发放粮食,船上虽有粮,船夫与看运丁卒不能动用。由以运输迟滞。”

“宋九搬运之策?”

“二大王,不妥。那是征太原,多是陆地,运费高昂,速度缓慢,这是汴水,运费没有那么高。甚至搬卸一次所节约的民夫之食,远远不能弥补搬运损失。因此小的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计算其来回运用的粮食,在船上直接减除支付给船夫。”

“此法甚妙,”赵匡义说道。这样船只顾拼命来回的驶发,不需要在路上停留,速度就会快上许多。

“不敢。再者,粮米到了京城入仓,河洲游客众多,虽有护卫维护秩序,但仍会发生梗阻现象。正好那座新桥刚刚竣工,下令无论河中或河北与外地百姓必须由新桥进出京城,将南角门腾出来。由专人昼夜轮流搬运。那么一年三运就可以增加到四运五运。”

“这个桥修得好啊。”

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几人皆大笑,有了桥不仅解决了运粮问题,还卖出了许多房子。没有提桥,去年一年也没有多少人想过购买那些豪华店铺。太贵了。

从正月修桥开始,立即有许多人对这一百二十栋房屋动了心思。太贵,没有全卖掉,那怕它数量很少,只有一百二十栋。但卖出了七十多栋。这将是一笔巨款,今年年底又从六分之一分红,恢复到四分之一分红。明年夏后还能分不少钱帛。

这笔钱到来。那是久旱的甘露,赵匡义手中经济会变得宽松起来。

那是未来的事,还是以粮食危机为先,陈从信又说道:“其三为船,三司打算借用民船运粮。民船不仅运输私粮,还有冬天的薪炭,若不准许,即便提高运输速度,时间太紧,三司还是办不到运粮任务。若准许,京师冬天所需薪炭就会因少舟船而断绝。不如募集坚固的船运粮米,破旧的舟船运薪炭,就可以公私兼顾了。”

“好主意。”

这是极可怕的,仅是赵匡义手中的一个幕僚,就有如此深远而全面的想法。

可当时无人注意。

“二大王,米价暴涨原因很简单,以前是因为官价贱,一直压着米价,商价涨不上去。如今听闻国家仓库无粮,商贾无利不往,而坐商又因为将粮食囤积起来不售,于是粮米越来越贵。都涨到八十文钱一斗了,二大王,江淮米价几何?”

“似乎是二十文不足吧。”

“运费几何?”

“我懂了,你是说放开市场,让粮商自己买卖,甚至将京城的粮价消息向四面八方散布,听闻一斗米能赚五十多文,一石能赚四百多文,一船,天啊,连我都想贩卖粮米了。”

几人全部大笑。

这是一个冷笑话,赵匡义不敢做生意的。

但听闻这个利润,那么四面八方的粮米必然一起向京城运输,粮食多了,价格必然下跌。这是短时间的,明年朝廷有备,还指望有这个机会?一旦脱不了手,会疯狂的削价便于将粮食转为现钱。就是不下跌,也不会上涨。否则一旦涨到几百文钱一斗,京城百姓必然出现恐慌,至少那些贫困百姓因米贵吃不上饭。难道让他们活活饿死,到时候朝廷必派人救济,那么京城整乱了套。

有了解决办法,赵匡义心定了定。叹息道:“还得感谢一个人哪。”

非是无粮,有粮,江淮荆湖都有粮食,这要感谢宋九,一个围田,一个占城稻,使得南方连年丰收,稻米充足。不差稻米,所以陈从信也不提稻米,只提运输,运输跟上了,粮食危机也就解决了。因此楚昭辅有大错,赵匡篆才大怒,早两个月禀报,足以有时间来解决,然而楚昭辅拖到七月份才禀报。想运都来不及了,赵匡胤能不动怒吗?

第二天面见赵匡胤,说了三司缺粮的由来。楚昭辅是有失误,粮食危机也有另外的原因。宽税于民,民幸福了,这是好事。但税粮减少了,并且这两年黄河汴水多灾多难,要救济,无论用工代赈,或者直接救济,皆从储粮里调出来的粮食。因此导致粮食危机发生。

因为“怕”赵普,并没有归罪于中书。赵匡胤仍然暴怒。

赵匡义又将陈从信的策略说出。

赵匡胤凝思,是好办法,至于国丑,那倒不是,将原因说出来,粮食少是救灾民用的,百姓就不会怨。他一颗心定了定,怒气消解了一些,赵匡义又说道:“皇兄,此过乃三司失误,必须由三司挽回。”

委婉地说法,还得三司为主办负责,若中书插在里面,楚赵二人有仇恨,下面官员稍稍谄媚掣肘,还得完蛋。明年京城百姓因少粮大乱,楚昭辅只能乖乖去沙门岛陪冯瓒打伴去。但因为“害怕”,赵匡义说得很委婉。然后又说道:“三司还少一得力大臣。楚昭辅虽忠于皇兄,能力有限。皇兄想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请选一能臣担任三司副使,协助楚昭辅。”

“你以为谁人合适。”

“这个臣弟就不知道了。”

“宋九如何?”

“未必妥,他喜招摇,河洲无事,那是私人行为。岭南也无事,那是禀程南汉暴政,放之于国家,可能会捅马蜂窝。”

“不一定。”赵匡胤微微笑道。

赵匡义走出皇宫,事了拂衣去,在此事上赵匡义出了主意后,并没有深入。正是这种低调坚忍,一步步地将赵普从宰相宝座上拉下。他看着瓦蓝的天空,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果然如自己所料,自己说宋九不好,皇兄反更认为宋九好。宋九担心,赵匡义也担心,若是宋九两三年不回来,河洲说不定会改朝换代。宋九回来了,河洲也就安定了。楚昭辅不是他的人,宋九是他的人……

第二百七十二章伐

赵匡义仍感到十分郁闷。

回到开封府,拿起一个鱼杆对陈从信说道:“我们去河洲走一走。”

两人来到河洲,受水灾与粮价上涨影响,河洲上的游人比春天时要少些。仅是少些,游人仍如织一般。上了五环桥,扑面而来的再也不是以前荒凉的西河洲,而是一排排奢侈的高大楼宇。大部分卖了出去,包括宋九三个姐姐,两家酒楼,一家客栈,实际做商铺收益更大,可她们不会,于是吃老本行。余下的一起租出去。

原来打算做民居区的,设了许多沟渠,小桥,载了无数花草树木,没有将它们毁去,就着它们建造的一栋栋飞楼,碧树笼罩,飞瓦相连,景色十分美丽。

两人未下桥,骑着马继续向南,从最后一个引桥下去,南面依然是空地,除了花草树木之外,还有一个人工湖,景色更美丽。这还是留下来做居民区的,但面积缩小了数倍,只剩下原来计划的四分之一面积。就不知道以后一套房子会卖多少钱。

民居未建,因为景色好,许多游人来此休息。

赵匡义放下鱼杆开始钓鱼。

湖中有鱼,可是禁止百姓来钓,护卫看到了连忙过来,准备阻拦,但话到嘴边,一看钓鱼的人,吓得退回去不敢作声。赵匡义笑了笑,等着鱼儿上钩,对陈从信说道:“刚才我在皇宫说楚昭辅能力有限,当选一良吏为副使,皇兄说可选宋九,我说不妥,皇兄坚持己见。”

“二大王。恐怕不如你意,赵相公不会让宋九担任三司副使的。”陈从信说道。若是宋九进入三司,非是判官,而是副使,以他的能力。再加上楚昭辅与赵普的矛盾,三司就能脱离中书掌控。不过陈从信十分悲观,认为不可能实现。

“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