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小时后在机场跑道边军官们为参加第一攻击bō的飞行员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送别仪式,第十三联队的所有飞行员都穿着全的飞行服列席。他们的所有个人物体此时都被打包装箱准备送给他们出后空运回来。在这些包裹里面放置有他们的一部分头以及指甲,以便将来在为他们举行葬仪之时有一些遗留物可派上用场。
“终于期待以久的出击的日子到了在这里没有什么要说的了记住,就像训练时那样做总之……祝你们成功敬礼”
站在飞行员面前的蒋作宾行了一个军礼。
当大队长朱斌侯率领着飞行员们还礼的时候,站在远处的李子诚,望着那些年青人,他们的脸既有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又有普通青年所没的内敛,只有双眸中闪动着的青年特有的神采,在提醒着众人,他们不过是一群平均年龄二十岁的年青人。
此时这些年青巍然不动如同山岳一般的站立在跑道旁,此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面上都充满了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将会不惜一切完成攻击任务。
此时,机场上空的空气显得有些凝重,世界上从未有如此多的人需要依靠如此少的人去保护,这些飞行员,将要保护数亿中国人,他们一定会斩断日本意图染指大陆的野心。
国家会感谢他们国民会永远记住这群年青人
在蒋作宾发表完最后的训戒之后,李子诚缓步走了过来,神情肃穆凝重的他并没有说任何话,而是从身旁的军官端着的酒盘上取出一杯酒,然后双手把酒杯奉到飞行员的面前,酒并不是列酒,而是低度的香槟酒,接到酒后方才退出方队内。
“祝诸君凯旋”
终于在奉出最后一杯酒后,同样端起一杯酒的李子诚环视着面前的飞行员们,大声喝吼道。
“凯旋”
所有的飞行员同时一举杯。
“全体都有立正”
“报告长官,江苏陆军航空队部队第一攻击bō,已完成出击准备,请指示”
“准备出击解散。
聚集在机场上的人们在飞行员们出动之后,纷纷摇着手中的国旗,而一些飞行员则在朝自己的飞机跑去的过程中,同熟人打着招呼,表示告别。
“祝你马到成功”
在人们的问候声中,李子诚走到朱斌侯的面前,对他说道,这个年青人是自己拉到江苏的,现在他将指挥第一攻击bō的攻击。
“请长官放心,职定不辱使命”
还了一个军礼后,他便步向飞机。他的飞机——总指挥官机的尾翼涂着黄sè的油漆,这种颜sè,无论是在白天或是在夜里也很醒目。
当他走到自己的飞机边时,他又特意检查了一下机腹下方的鱼雷,作为航空队总队长,他自然关心自己的鱼雷,因为他是引导机,他将负责投下第一枚鱼雷,自然不能有一丝的放松。
“怎么样?一定能投下去吧”
一位做地勤工作的尉官听到总队长的话,神情变得极为认真。
“若是投下不去,不等总队长回来,我就自己自裁”
显然在他看来,总队长的这句话,根本就是,嗯,不是侮辱,但却让人极不舒服
“不用这么认真,只是要确信一下”
站在在总指挥官机旁边的朱斌侯笑了笑。而那个地勤中尉,则搭好梯子扶着他上飞机,一边递给他一条白围巾,飞行员都有系围巾的传统,事实上,这种传统正是朱斌侯从法国带回来的,不过在那围巾有两个用处,一是防寒,在空中温度很低,二是的擦去脸上油污,国外的飞机发动机漏油时有发生,偶尔会飞溅到飞行员的脸上。尽管一式飞机没有这一弊端,但出于习惯,朱斌侯还是把这个习惯带到了航空队之中。
“这是机场地勤的一点心意,表示他们也很想跟你们飞到舰队上空。请您务必收下。”
看一眼这个中尉,朱斌侯点点头算是表示谢意。在解掉自己的围巾之后,他才接过这条围巾,然后把它紧紧系在脖间,随后把自己的围巾送给了地勤中尉。
“送给你,留个纪念吧”
就在这时,一旁的钢梁架成的飞行指挥所外,手拿信号旗的信号员挥动了手中的信号旗,那是指挥所在下达命令。
“发动引擎”
命令一下达,每一架飞机前的地勤立即转动引擎,发动机开始转动。
“两分钟试车”
在飞机引擎试车的时候,飞机打开了航行灯。在飞机螺旋桨的震动下,航行灯的微小灯光闪烁着。
飞机引擎声在机场上空回dàng着,在跑道两侧送行的人们,更为用力的摇着国旗,而撤出跑道的地勤官兵,则摘掉军帽冲着飞行员不断的挥动着。
“起飞”
飞行指挥所上的信号员不断地挥着手中的绿sè小旗划着圆圈,跑道边侧的信号员传达着同样的信号。
由朱斌侯驾驶的那架一式战攻开始滑跑起飞了,飞机在滑行数百米后,迅速爬升至空中,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一架又一架飞机不断升空。
“好了,现在剩下的事……就是等待了”
在第一bō次飞机起飞后,李子诚扭头对身旁的蒋作宾说道。
蒋作宾点了点头,望着在天空盘旋一周后,汇成编队朝着东北方飞去的编队,他微微一握双拳。
“真不知道……”
第278章像训练时一样(求月票!)
第278章像训练时一样(求月票!)
黄海。
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sè而得名。
但事实上,黄海虽因sè而得名,但在远离陆地的地方,却依然如其它任何一个大海一样,是个蓝宝石般的大海,而在这如蓝宝石般的大海上,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喷吐着煤烟航行着,此时无论是领头的军舰,或是居中的商船,都排了一字阵形,对于这些航行的舰队而言,在这片海域,似乎没有任何值得他们担心的因素。
虽是十月,可黄海的中午却依然显然又热又cháo,头顶上高悬着令人眩目yù晕的天空。烈日当空,发出无穷的力量,在金刚号舰员们就象要被烤焦了一样。在“金刚号”战列巡洋舰的冷凝器chōu水的水下八米的地方,温度还将近摄氏二十五度以上。
这里的海水几乎是不透明的,呈现出海湾水流的那种蓝sè,那种深不可测的蓝sè。战列巡洋舰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搅起深蓝sè的海水,两道航迹象雷岭一般向远处水天线那边伸展开去。
此时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上,无论舰内舰外都一样cháo湿,战舰的装甲板上结满了盐粒,舰内则到处淌着自然形成的纯净的蒸馏水。
这艘长达两百一十六点四米的战列巡洋舰象洗了一场蒸气浴一般,大汗淋淋的。cháo湿的水汽结成的一道道小水流从这个巨大浮动城市的地板、墙上、顶棚、舱壁、甲板和钢板上不断地往下流着。
太阳和海洋反shè的阳光炙烤着战舰的甲板,上层建筑、炮塔、炮管、栏杆和所有上层建筑,但凡是钢铁暴lù的地方都烫得要命。这艘排水量高达两万六千六百一十吨的战列巡洋舰,尽管最大航速高达二十七点五海里,但是因受到运兵商船的拖累,速度不过只有十节而已。
而在军舰的内部,尽管远离太阳的炙烤,但是这里温度却始终超过摄氏三十二度,最凉快的时候是摄氏三十度左右。这当然是由于为战舰的汽轮机提供蒸气的那三十六台巨型主锅炉里重油和煤的燃烧造成的,高达六万四千马力的主力赋予了“金刚号”战列巡洋舰高达二十七节的航速,但同时,从这些主锅炉散出的热量也是极大的。
它从机舱的钢板通过铆焊成一个巨大相称整体的钢铁船体传导到全舰。发热的海水对于降低温度来说,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完全无济于事。结果是,“金刚号”内的一千两百名日本海军官兵,终日穿着浸透了汗水的衣服,呼吸cháo湿的空气,比这艘大舰漂在水里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
而在机舱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人类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就是把鼓风机开足,白天的温度还达到摄氏四十度,夜里有两个小时降到三十五度。尽管这样,锅炉人员也同舰上的其它舰员一样,值更四小时,休息四小时。四小时,又是四小时……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面sè苍白的锅炉兵们用自己的汗水,以巨大的勇气默默地忍受着恶劣的环境,以推动着战舰前进。
以《每日新闻》随军记者的身份登上军舰的渡边纯一,在这次航行之中,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海军的苦难,同样也体会到了在海洋的征途上,水兵遭受的煎熬。
这一次,随同第一舰队出征的新闻记者并非只有渡边纯一一个人,还有《朝日新闻》的太田横山以及其它多达三十二家报社的记者组成的的战地记者团,记者团分布的第一舰队的八艘主力舰上,在日本历史上,海军如此向民间开放,真还是第一次,即便是对lù战争时,记者也未获准上舰。
在渡边纯一在甲板上透着气的时候,太田横山同样走了出来,《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一样都是日本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在第一舰队的旗舰上,尽管是竞争的关系,但是两人都知道,在“金刚号”上,他们的对手不是报界的同行,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自己的同行,而是军舰上的军人。本章由为您提供'
对于那些军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并不喜欢记者出现在军舰上,可是他们没有选择,记者之所以出现在军舰上,是因为海军希望通过这种努力去挽回名誉,挽回海军的地位,通过新闻报道重新树立海军的形象。
可政治上的需要,并不代表军人都会理解,至少不会是所有的军人都理解,所以在上舰之后,渡边和太田早就达成了共识,以军人为对手,而不是同行,毕竟在军舰上,他们不可能发出时时的新闻报道,最终,所有的新闻,都是通过两人的文字展示的。
“听说了吗?明天,我们就会到达连云港,渡边,海军要炮击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