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赤脚医生万泉和-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求医,但他们骨子里有一种与身俱来的听天由命的思想,能看则看,不能看,没钱看,或者找不到好医生,也可以找巫婆。其实他们心里也不相信巫婆,至少半信半疑,他们甚至一边说着巫婆的坏话,一边嫉妒着巫婆的钱财,一边去找巫婆,这就是你说的,更多的是寻找一种心理慰藉。
  汪:假药的问题也可以作如是观。在过去,谁也不能以实证的方式,通过实验室来证明中药的药理,当然同样不可能去证伪,在这个前提下,真、假药是没有区别的。人们对药的选择是基于经验与信任,所以,才有世世代代的祖传秘方之说,白善花不能不说是苦心孤诣,为了得到万人寿的所谓秘方,她不惜以婚姻为代价。
  范:何况这个假柳二月真白善花自己也懂一点医,最后她还想竞争后窑合作医疗站医生的岗位呢。她深知祖传秘方在农民中的威信,所以不惜和万泉和结婚、然后以不存在的祖传秘方为幌子,生产假药。农民果然中计,不仅农民中计,城里的大医院、老专家也被“祖传秘方”蒙了。白善花的行为,不仅是钻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农民文明程度低的空子,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现代医学冲击不到或者冲击不力的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民仍然很崇拜祖传秘方。
  汪:私人诊所的成本管理是很难的,因为医疗即使作为产业也不同于其他。小说中万万金一直想把这件事做成,几起几伏,未能如愿,所以小说的最后把希望放在“三结合的试点”上,即“由镇政府贴一部分,村里贴一部分,农民自己再出一部分,组成一个新型的合作医疗诊所”。针对现在农村的医疗卫生现状,专家给出的理想方案是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健全农村卫生机构体系,推进改革、放活经营,加强监管、规范服务,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农民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你这部作品到是都说到了,但到底能不能解决目前的乡村医疗难题还说不明,作品对此没展开,但留了个尾巴“镇政府暂时拿不出钱来支持我们,让村里先垫上”。这是一个过程,一个中国乡村医学简史,更是一个中国江南乡土社会史与文化史。
  范:我是努力把生活化开来,一点一点地写出来,无论是不是史,无论是什么史,小说应该将这些史放在小说的背后,所以我尽量少写政治的背景,少写文革,也没多写改革,知青和下放干部也都是次要的,都是很快就过去的,只有农民,只有万泉和和万人寿,永远在那里。史在他们身上。
  三、我现在这种写法,实际是反弹琵琶
  汪:今天一个朋友问我,怎么看待长篇小说这种文体?它必备的要素有哪些?我说没有什么是必备的,你以为是必备的那些东西可能是别人恰恰要抛弃的。
  范:这话说得太精彩,又经典,一位批评家能够如此“体贴”和“体会”写作者的感受,真是太难得。第一,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常常是身不由己的,不知道被一种什么东西拖拉着,牵引着,就这么往前走,来不及考虑这部作品之外的其实许多东西,比如“必备”什么,如果考虑太多了,也许会无从下笔,会觉得面前有许多路,结果反而就无路可走。第二,正如你说,即使研究和考虑了“必备”,也是各人各异,每个人的必备都不一样,不可能一样,也不应该一样。
  汪:我对长篇的看法受黑格尔和卢卡契的影响,已经陈旧了,我以为长篇要有刻划成功的人物,当然不一定是现实主义意义中的所谓典型人物。
  范:不一定是很典型的,但要有能够让人“会意”的人物,也就从前说的让人产生共鸣、能够和读者沟通的人物。万泉和就是一个不典型的人物,但我在写他的时候,我跟他的精神是完全相通的,我常常为了他独自面对电脑大笑不止,幸亏屋里只有我一个人,否则家人会以为我痴了,有时候为了他我心里很难过,隐隐的久久的心痛。这种情形在我过去的创作并不太多。我现在还不太清楚万泉和给读者的印象,但是我想,哪怕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和他沟通,甚至没有人能够和他沟通,我也喜欢他。
  汪:长篇要具备复杂性,这是相对于中短篇而言的,复杂是多方面的,情节、结构、知性内容、主题与蕴含,等等;对作家来说,长篇是一个不小的动作,在艺术上要有想法,要有探索,成功了,当然好,失败了,也有意义,但不能没有作为。我觉得《赤脚医生万泉和》在这些方面都是很丰富的。
  范:你说得对,长篇是要好好酝酿的,长篇应该是复杂的。有的好长篇也许它的表现形式并不复杂,甚至很简单,很朴素,但是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复杂的。这个赤脚医生的题材我也是酝酿了很长时间的,可能跟我以前的几部长篇不太一样,我自己觉得艺术上探索的成份多了一些。
  汪:这部小说写了不少人,万泉和当然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这个人物很有趣,他在作品中是主人公兼叙事人。我想问问,你对这个人物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定位的?如何塑造这个人物肯定有许多的选择,身份、性格、气质、命运等等。我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部著名的表现赤脚医生的电影《春苗》,你也可以将他塑造成春苗一样的人物呀,事实上,在那个年代也有不少自学成才、妙手仁心的赤脚医生。
  范:一开始不是这样定位的。一开始我还不知道应该写成一个什么样的万泉和。如你所说,可以有许多种选择,我现在这种写法,实际是反弹琵琶。但开始并没有这样的思路,开始还是从正面去考虑的,也许差一点就去写一个正面的自学成材、妙手仁心的赤脚医生了。但最后我走了另外一条路,说不太清楚是怎么形成这样一个形象的,但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不过这种选择并不是一下子就确定的,而是一直延续在整个作品的写作过程中,应该说,到最后一笔才最后完成了万泉和这个人物。在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稿中,还有一些问题,我现在已经改出了第二稿,这个形象就更坚定不移了。
  许多人一说到赤脚医生,肯定想到春苗和红雨(当年两部写赤脚医生的电影的主人公),这就是概念中的赤脚医生,但是我脑子里没有这两个人,一点都没有。我脑子里的赤脚医生,是生活中的真实的赤脚医生,因为他们是我家的邻居,是活生生的,我认得他们,我熟悉他们,我和他们一起生活过,而不是概念中的春苗和红雨。但是我现在作品中的赤脚医生,和我曾经在生活中碰见过的赤脚医生,又完全不一样。
  汪:万泉和不是春苗,他原先的理想是做一名木匠,但是万全林不收他,嫌他愚钝。在书中,万泉和虽然是赤脚医生,但却是最不愿意当医生也不愿意办医疗站的。这样的角色定位与角色期待可能许多读者都会产生疑问的。
  范:这是我的有意为之。没有人重视农村的医疗卫生,没有人关心贫穷的农民的看病问题,只有一个“脑膜炎”在做着这件事,他一边知道自己不行,不想做,一边还是在做着,为什么?因为没有别的人来做。来过的人又都走了。我这么写是走了一个极端的,可能会引起疑问,难道真的只有一个“脑膜炎”能当医生吗?我的回答是:是的,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事情就是这样的。
  汪:万泉和自然不是一个好的医生,不但不是一个好的医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成功的,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样做不起来,自己不想做的却总也让不掉,这是一个软弱的人,承受了太多的窝囊与委屈。
  范:我替他委屈得不行,有时候真想为他掉眼泪。
  汪:但是,在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中,这样的人似乎又是重要的,他使许多东西在变化与动荡中沉淀了下来。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幅场景:
  我真没有出息,现在村子里的人都不守在家里了,外出的外出,进城的进城,开店的,开车的,反正干什么的都有,我却回来了,和我爹一起,呆呆地守望着村前的这条路。
  坐我家的院子里,可以守望我们村通往外面世界的这条路。
  我和我爹一起守望着村口的大路。
  这条路就是许多年来许多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路。
  这个场景是有禅意的。虽然这么说,但我不愿意将他看作是所谓大智若愚的人。
  范:对的,他肯定不是大智若愚,我也没想写他是大智若愚。如果那样写,就跟我的初衷、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话自相矛盾了。他就是比别人笨,他笨得根本不能当医生,但是环境、时代以及农村的特殊状况以及他自己的个性等等逼得他从医。
  汪:我对作为叙事人的万泉和同样感兴趣,这部作品通篇用第一人称,是万泉和在说。万泉和虽然“写”了这部小说,但他与小说中的生活是有距离的,经常是慢了半拍。他老实、木讷,对生活的认知经常停留在表面。
  范:如果写一个聪明的、或者至少是正常的人,这么多年在农村坚持为农民看病,我不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说,但我没有那样写。我也曾想那样写,后来觉得写不出来,就放弃了那一种可能。
  汪:小说一开始写他父亲不同意他当医生让队里的许多人不解,这个谜在小说要结束时才解开,因为万泉和有脑膜炎后遗症。
  范:其实万泉和得没得过脑膜炎、有没有后遗症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就是万泉和这个人是不适合、不能当医生的,但是他当了,虽然断断续续,但一直当了许多年,从青年当到快老年了。农村贫困落后,少有人来关心农民的生老病死,他不当谁来当?何况,他至少有个当医生的爹呀。农民的思想是简单的,直线条的,他们就认定万泉和要当医生的,哪怕他出医疗事故,甚至他看死了人。
  汪:在乡村,百工之家常有子承父业的习俗,所以万人寿特别写了所谓的遗嘱,不能让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