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6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净、平等、正觉、慈悲心,一定要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无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太多了,不好记也不好修,四弘誓愿是四十八愿的纲领,抓住这个四条,四十八愿统统在里面,不能不知道。接著看。
  「为明入此信解者难故」。这一句是总结,说明「如是二心先心难」,真难,要克服这个困难,三十七道品可以帮助。下面说「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间人情量是」。这些思想、见解、说法,只有圆教一乘你才能看到,才听到。三乘里面真的:古佛修行成佛了,我是凡夫!六道凡夫的情见,这个地方讲情量,是你自己迷情来度量。度量就是你来看一切诸法,是以迷情来看的,这个看法有问题。我们接著看下面文。
  「此乃不论信进修行,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何大苦哉」。所以这说明三乘修学进度非常缓慢,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原因就在此地。总而言之,不了解事实真相,产生了错误的见解,坚固执著这个见解是正确的。如来要是给你说真话「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你会吓一跳,会把你吓跑掉:释迦牟尼佛胡说八道,不能听。
  佛说法应机,知道你不是这个根性,给你讲从前修行的他们已经成佛,现在修行的将来会成佛,这个我们听到跟我们思想逻辑相应,我们听了很合理,能接受。根性不相同,随众生根应所知量,佛对小根性的人(情执很重)说小法,对中等根性的人说中法,对大乘根性的人说大法,跟一乘根性的人说究竟法,不一样!一乘圆顿根性,告诉你宇宙是一,没有三世,没有十方。你想想看,不是一乘圆顿根性的人谁能接受?所以这些话佛不常说,常说都把听众吓跑了。
  我们常在一起共同学习的同学,至少都有十几年的基础,现在听到《华严经》这个说法,纵然不能接受,他不怀疑,佛说的还勉强能听得下去,这就很大进步了,这是我们这一生薰习培养成的。在这个世界锲而不舍的学习,大幅度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圆顿根性也是从渐修慢慢培养成的。虽然它是性德,可是我们凡夫迷失自性的时间太久了,迷得太重,突然之间听到是决定不能接受的。
  我在初学对老师非常敬仰尊重,这是我这一生学习得力的根源,有这么一点成就,尊师重道!我这个尊师重道是六、七岁的时候父母教的。老师常常提到这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方东美先生常常提到。讲这个经的大意,就是概略的介绍,介绍没有这个地方讲得这么详细,所以对这个经就向往羡慕。
  我得到这个经的注解很早,是我初出家的时候,我得到《疏钞》,得到《合论》。现在这个原书《疏钞》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我请他们翻印,照相影印,印出来了,印的我很欢喜,因为他将原本放大了,看起来更舒服。但是很遗憾的他统统做成平装本,没有做成精装,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这个经是佛门里面第一法宝,我们对法宝要珍重,我想可能是当时印经的时候,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平装虽然也做了盒子,也很好看,但是一定要做精装本才对,《合论》跟《疏钞》都应当做精装本。《疏论纂要》是做了精装本,做得很好,总共有十册,但是《疏论纂要》的原本是十六开的,字很大,这个也印出来了,我也看到了。像这个本子,这十本太重了,每一本书拿在手上就像一个砖头一样。应该怎么样?应该把它印成二十册,这样就好。像《华严经疏钞》,也应当印成二十册。
  早年我在台北,中华大藏经会,我请他印《疏论纂要》,那是大藏经会的本子,他们原来想印精装三册,三册就很厚,所以我跟他建议,六册,他照我的意思去做,六册我们看起来很舒服。好书,印刷、纸张、装订都要讲究,使人看到之后就生欢喜心,这比什么都重要!拿在手上阅读,喜欢。不能顾虑到成本太高,你要晓得,你做得不好,对於学习的人,那个欢喜心大幅度的下降,这个损失很大。弘法利生,对这个不能不讲求。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二卷)  2003/4/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2
  诸位同学,请看李长者的《论》文:
  前面我们念到「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间人情量是」。我们读到这个地方,确确实实这是凡夫的情见。佛法里面讲情量跟情见是一个意思,见就是看法,世间人迷情的看法;说量,就是世间人迷情的度量、衡量,与事实真相相去很远。这不但是讲很远,很远是个方便话,实际上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背。但是这种说法,似乎太过分了一点,所以说得含蓄一点,相去甚远。
  人,不但是人,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求知的欲望,世间人叫求知欲。但是求知是应该的,求知要变成欲望,他的知就有限度、有限量了,达不到他希求的目标。为什么?欲是障碍,欲是烦恼,这个东西要不得,佛要我们断欲,道理在此地。知要不要求?要求,决定不是欲望。知是我们的本能,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怎么能不知? 
  诸佛如来他们全知全能,他达到圆满了,但是他在心里头绝对没有一个欲望,绝对没有个希求。我们这个求知,求就是欲望。确实求,他是永恒不断的在学习,但是那不是他的欲望。这一点也不好懂,但是不能不说。求知就像我们吃饭穿衣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分。孔老夫子讲:我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想想,干什么都不如求学。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佛门里面讲法喜充满,快乐无比,精神生活肯定超过物质生活,所以无求。无求又不间断,就好像吃饭穿衣一样,无求,天天吃饭,天天穿衣,天天学习。向谁学习?向圣人学习,然后向一切众生学习,这就圆满。圣人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里面学习,成就圆满的智慧。
  夫子求学三十而立,那就是说十五岁到三十岁这一段期间向圣人学习,三十以后那个境界,那是向一切众生学习,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善财童子的示现不就是这样的吗?开头跟文殊菩萨学习,文殊,圣人!把这些学习里面原理原则都搞清楚了,然后跟一切众生学习,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天天接触,接触在里头学习,这一生成就圆满菩提。这些道理很重要!我们如果学会了,我们这一生会有不思议的成就;如果不会,还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做主宰,那真是三乘经里面所说的了,纵然学习无量劫还是凡夫,转不过来。所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此地所说的不是我们的境界,至少善财童子的境界。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里学习毕业了,是这个境界。三乘学人果然回心向一佛乘,也是这个境界。转不过来,那就是长者在此地很感叹的说了,「此乃不论信进修行,直是生死长流」。为什么?出不了生死轮回。这个地方信进修行,如果是念念利益众生,这是善心,果报在人天。如果迷得很深、迷得很重,念念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享受,忽略了众生,所谓的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包括的范围非常深广,你是有意无意都在造业,业习果报是在三途。
  哪些人堕三途?堕三途确确实实人间天上享尽福报,只顾自己忽略了众生,这些人堕三途。所以长者在此地感叹的说,这「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你看看这是常随自己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是太多太多,用网来做比喻。「何大苦哉」,感受是苦报,三途苦报。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下面长者告诉我们。
  「以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明始成正觉」。初会一开端讲始成正觉,二会一开端也说始成正觉。这后面三十二品,诸位要知道,李长者他是说《华严经》的全本,这三十二品这一分里头。但是《华严》传到中国来少了一品,所以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本子实际上三十一品,长者在前面交代得很清楚。佛在三禅天讲十一地这一品没有传到中国来,其他的各品都有传来,但是有很多不完整的,脱漏掉的很多。可是这一品,真的一个字我们也没看到,所以现在的《华严》这一分里头只有三十一品,全经三十九品,全经应该是四十品。
  「又著如来出现品,明始终信进修行者,与三世佛一时出现,明法界总一时故」。今天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看到这个经文,我们能够信受,我们能够不怀疑,知道这里面的道理,也懂得方法,我们功夫不到家,入不了这个境界。初会、二会以及「如来出现品」,「如来出现品」是第三十七品,是第二会最后一品。这一共三十一品经,四十一卷经文,说的是什么?始终信进修行。始是初住,我们这个地方讲还十信;这第二会是讲毗卢遮那佛正报因果以及十信法门,从这里建起信心;从第三会那就不断往上进步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此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你看看初发心修行的人,与三世诸佛一时出现,没有先后,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说明法界总一时故。
  所以我们平常在大乘教里头常常听到、看到,有所谓始觉、本觉、究竟觉,大乘教里常讲三种觉。始觉到底在什么时候?永远都是始觉。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有没有体会到?是不是天天都有觉悟?天天有觉悟,你天天在开始觉悟,始觉哪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菩萨修行成佛了,成了等觉菩萨了,等觉菩萨证到究竟极果还是叫始觉。这个觉,就是什么叫觉悟?觉悟有一个标准,一定要跟本觉相应,天天在觉悟,时时在觉悟,从来没有中断过。诸佛如来如是,诸大菩萨如是,初发心的人勇猛精进亦如是。到如来果位称为究竟觉,始觉跟本觉圆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