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5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真的是依不动智而生起信心的,这个信叫真信,比正信要提升一个层次。正信是有理论做依据的,不是迷信;换句话说,你懂得佛家的道理,你相信它。真信是落实经典里面的理论教诲,我统统落实在生活上,我做到了我才相信它,这个信是真信,比正信高出一个层次。本经讲十信位的菩萨,条件是这个。题目上说得很清楚,「如来利生方便,约位进修」,这是信位,信位再提升,就是十住了。所以长者下面讲「举十个月佛」,这十个佛的名号都有一个「月」。「悉同号之为月,以成十住」,十住菩萨的名号里头都有一个「月」。为什么用月?
  长者下面为我们说明「明创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月光清凉,用这个来比喻说明。创是创始、是开创,契是契入,这说明刚刚契入法身,你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初住菩萨。所以十信心满,再升一级入「住」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真心,用「月」来比真心。没有得真心,这个妄心很烦燥,我们心很烦燥,妄念纷飞,哪里会清凉!所以入住之后,不再用妄心了,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说,转八识成四智。十信菩萨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到初住不用了,初住是转识成智。
  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这个转变,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这个开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想转烦恼成菩提,从哪里转?我们就晓得从六、七。六分别,七执著。这不是说明了吗?你真正想学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要太执著,不要太分别。我们对一切人事物的分别心、执著心,一年比一年淡薄,我们的功夫进步,在提升。这个完全讲自德,不是教你办事,如果说对一切事,我们常住这些规约也不执著,也不去分别了,我们的秩序马上就乱了。
  这些叫世间法,你要记住佛在经上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我们要利益世间众生,所以这个世间的法令规章要遵守。这个遵守是表演给别人看的,不是自己有分别执著。这个高明!自己确实没有分别,确实没有执著,但是做出来的时候有分别、有执著,做给别人看的。我要不遵守,别人怎么会遵守?
  所以才说执著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执著;执著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执著是自己内心,内心清净一尘不染。内心光明遍照,表现在外面,一切法度一丝毫都不违越;就像孔老夫子所讲的「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矩是规矩,随心所欲都合乎规矩。在佛法里面讲随心所欲都合乎戒律,绝对没有一桩事情违犯戒律的,没有。统统做到了,做得很自然!所以,外面是表演,内里面是光明遍照。这是法身菩萨,这讲十住,法身菩萨,所以心得清凉。
  「为明此位菩萨契理惑亡」,这个话也很好。理就是心性,他证得了,明心见性。惑是妄想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断尽了,决定没有了。应化在世间,他是表演的,无明虽然没有破尽,他也破了少分。初住破一分,二住破两品,三住破三品,到十住破十品了。四十一品无明,十住菩萨就破十品,少分。「得法性智清凉故」,这是讲他证得的。他确确实实得法性智,法性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身心清凉自在,这是就「自得益之法以成佛号」。
  为利众生方便,你看看自他不二,自己成就表演出来给众生看,就是利益众生。初住菩萨,不要说初住,连十信位跟诸位说,《金刚经》上讲的四相都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们都做到了。换句话说,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这样的分别执著,我们没有入位。这个什么位?十信位。换句话说,初信菩萨我们都没有得到。初信位的菩萨已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所以他在一切境缘之中,如如不动,真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做到了才是初信位的菩萨。
  在这个地方我们认真反省,细心思惟,我们学佛学了这么久,学了十几年,学了几十年,真的叫连边都没有沾上。初信位菩萨是边,大乘佛法的边,小乘佛法是须陀洹,这个我们在经教上读多了。小乘须陀洹跟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在断惑是相同的,都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在小乘证须陀洹果,在大乘证初信位菩萨果。这个果位在三不退里面叫做位不退,他真的是圣人了,转凡成圣了,他不会再退转去当凡夫。往后的修行,只有往上提升,不会往下堕落。这是位不退的底限,证得之后就不会退了。
  所以我们想想,我们没有分!读这些经文一定要勉励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做不到?在这个地方生惭愧心,生警策的心,自己要认真要努力。不然的话这一生空过了,古人讲的入宝山空手而回,你说多可惜。我们今天真的是入宝山,你空手而回那是太可惜了。绝对不是说这些经论,我们这个录音带、录相带、光碟你带走了,那是假的!你还是空手而回!为什么说你空手而回?到你临命终那一天什么都带不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什么叫不空手?你悟入了。真的入佛境界,证得圣果,初信位菩萨就是圣果了,转凡成圣,这个没有空回。如果没有得到这个果位,空来一场,很可惜。
  再看底下一位,「十行位中,以十个眼佛下名,悉同号之为眼」。在十行位里面,佛的名号里头都有一个「眼」。《华严经》举例子通常都举十个,十代表圆满,所以十信佛是智佛,十住佛是月佛,十行位的佛是眼佛。为什么称「眼」?长者给我们解释,「为明十行,以智知根,利生摄益,故佛号为眼」。眼能见,观世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以智知根」,这个根是一切众生的根性;换句话说,眼能观机。菩萨的法眼能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机,然后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利生摄益」,真正利益众生,所以这个佛号叫眼。
  底下说明「以善知根性故,皆是约自得益,立名为佛」。佛的德号,诸位要晓得,佛号不是只有一个字,此地讲的这个「约自己得益,立名为佛」,这是佛号里面一个「眼」字,「眼」是就自己德行建立的。就如同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不动智佛,这个智是自德,不动是自他两利,同时也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你要想修行证果,转凡成圣,那你一定要能在境界里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这是自他两利,但是那个智,智是自得。
  以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例子。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仁慈,牟尼是寂静,这后面有个佛。佛是自己的德,释迦牟尼都是方便利益众生,教化一切众生。对人对事对物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这个名号前面四个字是利益众生的,后面那个佛是自得。佛名号如是,菩萨名号亦如是。自得利生,他这里虽然讲了五种缘,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大类,一个是自得,一个是利生。名号从这个地方建立。
  再看「十回向中,以十个妙佛上名,悉同号之为妙,为明十回向位中菩萨进修渐熟,妙智现前,故佛号为妙」,到这里是一个段落,这是我们讲的十回向。十地是底下一段。三贤位,「十回向」这是上贤;通常我们讲三贤,十住是下品贤人,十行中品,十回向上品。诸位在佛的,特别是像许多仪规里面,大家常常念到三贤十圣,三贤不是三个人,是三十个位次,十圣是十个位次。十回向是上贤!快要登地了。上贤,佛的名号都有一个「妙」,也跟前面一样,十尊佛同号为妙。
  下面给我们说出这个道理,十回向位中的菩萨进修渐熟,逐渐逐渐接近登地了,登地成为摩诃萨。我们常念菩萨摩诃萨,菩萨就是三贤位的菩萨,摩诃萨是十地菩萨,所以菩萨摩诃萨就是三贤十圣。这是功夫逐渐纯熟了,妙智现前,诸位想想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到上贤,几几乎乎接近要断三十品无明,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开显了。
  十住菩萨虽然也开显,开显得少。古人常常用月亮来做比喻,十信不算,十住位好像初二初三初四的月亮,实在讲还是月牙,光明不大。到十行位就好像初五初六初七初八,月光就很大了,晚上我们在月光之下能够看到、辨别道路了。到十回向,差不多真的像初八初九初十了,这个月亮的光明我们几乎能够看到三分之二。到十地,差不多是十三、十四、十五,接近圆满。从这个比喻上我们能够体会,用月光的比喻好。「明」表智慧生起,「暗消除」比喻无明断了,无明是黑暗,无明断的品数愈多,自性的光明往外面透的就愈大。所以说「妙智现前」,称之为妙智,妙是不可思议。
  自性本具真实智慧,不但说不出,也没有办法想像,为什么?想像是意识里头的事情。他现在不用意识了,不用分别,不用执著,因上转的。这因上转了之后,果上跟著就转,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阿赖耶是自得,转前五识是利生。自己成就之后不能忘记众生,成就之后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佛法教学的真实目的。帮助众生断恶修善,这是方便法,是附带的,不是他真实的目的。为什么用这个附带的?众生根不成熟。
  换句话说,他这一生不能开悟,这一生没有办法证须陀洹果,证初信位菩萨。就是他这一生当中,仔细观察他,他入不了门。入不了门当然他还是搞六道轮回,他出不了六道;出不了六道就要帮助他,教他断恶修善。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他在六道里头人天两道。不但苦少乐比较多,人天两道,而且有机会闻到佛法。三途苦多乐少,不容易闻到佛法。所以佛法教学,教人断恶修善是附带的,这个我们要懂得。
  佛法真正教学的目标是帮助根熟众生,我们一般佛门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