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风-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颂在历史上制造的水运天文仪是当之无愧的现在钟表雏形,不过王静辉记得虽然苏颂把它造出来后,只是用于天文观测,这个时候的天文官还仅限于为皇家政权服务,还没有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后来金兵攻破汴都后把这台水运天文仪拆散运会上京,但可惜复原组装失败,这件当今最为精密地计时工具就这么流散在历史的长河中,若不是苏颂多留个心眼儿,把这水运天文仪的构造图给画成图册,后世的人恐怕就无法进行复原,西方人或者高丽棒子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宣称他们是擒纵器的创始人了。
    “改之可说的是‘钟摆原理’?”沈括问道。
    沈括和苏颂对王静辉剩下几卷秘而不宣的《物论》早就是向往已久,在王静辉送给他们后,两人便急不可耐的一人一半,各自拿着两卷《物论》回家研读去了,这关于“钟摆原理”的部分正好落在沈括的手中。沈括一听王静辉想要做的是计时机关,立刻便想到了这“钟摆原理”,当他读到钟摆原理的时候还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简单实验来验证,只不过没有这么精确的设备来测量只能够靠感觉来衡量罢了。
    苏颂这个未来擒纵器的发明者对钟摆原理还不知道,沈括再向他简单说明后,基本上也弄清楚了个大概,在心中设想了一下倒是很有可能能够实现。不过沈括和苏项都明白这计时工具的制作原理后,心中也有把握来把这件计时工具给做出来,但却对这个机关能否创造这么大的价值心中还有很大的疑问。
    王静辉自是知道他们两人心中的顾虑,笑着说道:“只要二位大人能够将这计时工具给做出来,剩下地就交给在下。不过现在咱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华英书院中有不少在下的学生,现在在下便召集他们交给两位大人来调遣,一方面来完善车床,一方面来制造这件计时工具,早一天能够将这两项工作完成,大宋便早一天可以受益。若是两位大人有对这方面非常精通的人选。也可以尽管说出来,在下来负责到圣上哪里要人,想必圣上会答应的!”
    毕竟是来自后世时空的人。王静辉对“科学能够发展生产力,科学能够创造财富”这一论调深信不疑,尤其是他知道在清朝地时候便有西方人发明了现代钟表,通过广州的十三行或是直接进贡的方式,钟表变成了皇家或者是权贵地私人收藏。这些进口来的“自来钟”个个价值不菲,殊不知这早在千年前便有中国人已经发明了最基本的原理。现在王静辉既然来到了这里,就不会坐看历史重演,不仅要催生擒纵器的提早发明,还要干脆一做到底,把现代钟摆钟表给做出来,返过头来卖给别人出口。
    沈括苏颂可以不知道这种简单的商业推广,但王静辉现在好歹也是大宋第一富豪,具备千年眼光若是连这点儿都做不好,那只有找块豆腐撞死算了。为了研制钟摆钟表。他调动了华英书院和徐氏珠宝的得力人才工匠。自己地全部无心科举圣贤书的学生在跟随王静辉学习了四年的数学、物理和初步化学知识后,终于被自己的老师推向了实战的战场,他们虽然在知识和经验上距离沈括、苏颂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但胜在他们的知识结构是经过王静辉有意识的编排过的,《数论》、《物论》也许不够深度,但知识结构严谨有条例,而非沈括他们完全靠个人积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拼凑而来。
    这段时间王静辉一直没有进宫,所以来自西北地战报第一手资料他并未亲眼所见,看到《大宋明镜报》上关于西北的消息也是语焉不详,大宋百姓只知道西北打了一个大胜仗,敌军大将战死。王静辉所知道的肯定要比一般的朝廷官员和大宋百姓要多得多,不过自他在西北的信息传递系统被皇帝赵顼给鹊巢鸠占,紧接着就是福宁殿上的唇枪舌剑之后,他便对西北失去了联系,要不是皇帝赵顼给他关于自己书童的消息,他可真就抓瞎了。
    不过很快在王静辉送走沈括和苏颂之后,赵公公拿着一沓纸张来到驸马的书房,王静辉还在书桌旁努力设想车床机械结构地,一看全是这段时间西北韩琦那里传回的详细战报,西北大捷的关键细节也都一步步的显露出来——无心、天机、洛心、冰封等弟子的身影也显现其中,无疑他们所起的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也让他心中非常欣慰,唯一担心的便是最小的冰封,他的伤势还不知道怎么样,但有洛心前往神堂堡亲自为其治伤,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这次宋夏交锋,仗打倒这个份上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王静辉之所以这样判断,除了梁格嵬大军全军覆没之外,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知道算起时间,梁乙埋应该死掉了,之所以没有他的死讯传来,还是因为两国还处于交战状态,不是信息断绝便是党项那边有意识的把梁乙埋身死的消息遮掩了起来。无论怎么样梁乙埋既然完蛋了,西夏梁氏现在面临的危机便是怎样来处理国内的问题,而大宋他们暂时已经顾不得了。
    大宋现在还没有那个实力来灭掉西夏,梁太后对此非常清楚,李清虽然和自己不是一路人,但摆在嘉宁军司直接就稳定了西北战场已经糜烂不堪的局势,她现在更关心的如何来维护自己的梁氏家族在西夏继续保持统治地位——兴庆府中周边驻军有四分之一的部队是属于禹藏花麻,这是帝派重要的力量之一。梁氏家族经此一役不仅失去了苦心经营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就连政治力量的代表梁乙埋也死在嘉宁军司,这不能不说是对梁氏家族一次沉重的打击。
    梁太后也想趁机将国内的矛盾转嫁到宋朝头上,不过现在宋军兵锋正锐,东北防线距离兴庆府实在是太远,帝派力量联合同情他们的党项贵族又在四处活动,阻挠继续对大宋用兵,关键的是李清也上书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第一第二百二十章三封信
        
    李清的上书对于梁太后来说是最具威胁的,因为到现在为止兴庆府还没有人知道梁乙埋已经死了,李清的做法也是让梁太后非常费解:正是李清的全城戒严,将嘉宁军司围了个水泄不通,他派人送来的密札通知了梁乙埋的死讯,使得除她之外任何人都不知道梁乙埋已经死了,这给她以必要的布局时间,但又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强力建议终止战争,与宋朝和谈。
    虽然梁氏和李清都同属汉人后裔,但梁太后对李清的做法还是感到非常不解,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人物来说,梁太后还是不敢去得罪李清的,尤其这个时候梁氏正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李清倒向任何一方,这一方在军事上面便处于绝对的优势。梁太后身居西夏的实际掌权者,几十年来看惯了内部权力斗争的血雨腥风,她相信的唯有是手中的刀,只要武力足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要李清不卷进来,那她还是有很大把握掌控西夏局势的。
    梁乙通尽管比梁乙埋要差上很多,但却是梁太后的弟弟,此时他已经完全接手梁乙埋的权柄,不过握得牢固与否就是两可了,毕竟他的威望还达不到梁乙埋的程度,但在这个时候梁太后不得不火速提拔梁乙通上火线,梁乙埋的死讯就是掩埋的再好,但也就是短时间的事情。同时兴庆府的卫戍部队也大量更换成梁氏的嫡系,对于禹藏花麻这个大麻烦,她连下三道措辞强硬的谕旨将其调离兴庆府,禹藏花麻虽然觉得梁格嵬已经覆灭,这是从梁氏手中夺取西夏权力地最佳时机。但他的身份尴尬——他并不是党项人,而是吐藩的一支,西夏贵族的代表嵬名荣还在很遥远的地方流放,他没有这么高的号召力武力夺权,看到御内六直班都变成了梁氏地走狗后,他无奈的遵从了梁太后的谕旨迁往青铜峡驻守。
    梁太后做好了兴庆府地布置后。这才又派出密使去李清那里,要求李清将梁乙埋的尸体保护好,运送回兴庆府发丧。并且委任李清全权处理这次宋夏冲突,和宋朝秘密接触商议和谈事宜。
    李清派出去的使者刚离开嘉宁军司后,便被无心的游骑部队给截住了,知道党项人终于顶不住了,才护送和谈密使前往延安府。不过无心也留了个心眼儿,除了留下五六百人继续在嘉宁军司周围游弋之外。其他的人都跟着密使前往延安府,并且派人先期到达那三座新建的城寨去给王韶报信,要他准备好“迎接”和谈密使,当然无心也知道李清不好惹,那五六百人地游弋散骑只是装装样子,是绝对不敢去抄李清的保命粮道的,那样只会激怒李清,万一李清不要命的从嘉宁军司城中冲出来,那自己虚张声势的纸老虎可就彻底破产了。对于那三座新建城寨也是极为不利。此时劫掠的任务已经完满完成。他们就是给李清造成假象,让李清认为大宋有重兵在西夏的领土上,使其不敢轻易做出危险的举动,为那三座城寨争取时间。
    王韶接到无心的送信地人后,便集中人力将三座城寨做好样子工程,和谈密使也经过洪州,这往日非常繁荣地党项大城居然被宋军破坏成一堆废墟,心中颇感悲凉。但看到满身戎装的王韶屹立在城头的时候,对那三座地处险要的城寨很是冒火,但他知道宋军筑城已经接近尾声,现在就是前来攻打,那也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况且身为李清的进身幕僚,也知道李清没有出兵想要和宋朝大干一场的打算,不然就是城外游弋的散骑早就给收拾了。
    洛心也日夜兼程地赶到了神堂堡,在那里向守将李汉章递交了韩琦的亲笔书信之后,便很容易的见到了很长时间没有在一起的冰封,此时冰封的伤势已经好了大半,可以在院子中遛弯了,这多得益于驸马给他密制的伤药。
    冰封身上赋予着王静辉最重的期待,所执行的任务也是艰险异常,所以身上所带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最精良的,以保证冰封的生命安全。这次让冰封前往西夏秘密行动,也是王静辉把他放出去练练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