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他们现在在讨论什么。都必须终止了!”
太皇太后心中打定主意后,便摆驾福宁殿,高太后和蜀国长公主随行左右。现在就是王静辉真的把南洋的特产摆到皇帝的身旁,赵顼也不能再仔细看了——太皇太后是最受尊敬、最有威望的皇室成员,更何况还有生母高太后同来?他必须接驾,王静辉只得跟在赵顼的后面,走到福宁殿门口接驾。
“官家,和驸马说什么事情呢。这么高兴?”曹老太太看到皇帝赵顼满脸兴致高昂的表情问道,她虽然常住慈寿宫,但对赵顼的处境是非常关心地,皇帝的喜怒哀乐都会第一时间反馈到她那里。本来以为皇帝将会是一张苦瓜脸,没想到好像前方打了胜仗一般这么高兴,心中不由得非常疑惑:驸马还真的这么有本事?!
“娘娘。驸马向孩儿献了几条治国安邦之策,孩儿正和驸马在这里商议呢!”赵顼兴奋的对太皇太后说道。
“噢!那官家也要注意身体啊!官家的身体才是大宋的基石!”
“孩儿知错了,没想到惊动了娘娘,是孩儿不孝!”
“驸马也在留下吧,官家不吃饭难道也要让驸马跟着挨饿?”
共赴御宴,这在当时是皇帝对大臣莫大的恩宠,要不然只有在招待国外来宾或是重大节日的场合,大臣才能有机会和皇帝一起吃饭,太皇太后地懿旨自然是对王静辉的恩惠了,皇帝赵顼更是非常赞同,留下王静辉一同吃饭,太皇太后也不细问驸马到底和皇帝说了什么,把小皇帝烘的这么高兴,便走了。
“如卿所说,南海航线上只要朝廷提供护航保证,便可以大规模采取贸易了吗?”饭后在福宁殿的一座偏殿中,赵顼命人点亮烛火和王静辉坐在八仙桌旁一人一杯清茶,在那里秉烛夜谈。
“圣上,南海航线的海盗远比北方航线要凶猛的多,大宋由于民间地禁兵政策,大宋海船的自卫武器比较缺乏,大多进行的都是近海贸易,当然也有远行到过大食的,但终究还是少数。现在大食到南洋的贸易主要是把握在大食人手里,而且大宋到南洋之间的贸易,中间也有相当的份额是由大食人所掌握的,在泉州定居大宋的大食人便是其中的一支,他们都是靠海外贸易发家成为一方富豪的,可见海外贸易的利润之厚,实在是让人心动!”
皇帝赵顼点点头,说道:“不错,光是北方航线的收益便如此丰厚,现在连朕都想看看南方航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了!不过这是否有与民争利之嫌?”
王静辉笑着说道:“圣上勿忧,南方航线海盗丛生,原本贸易量就十分有限,臣设想以大宋皇家海运为主体,配以大宋水军沿途护航,想加入的海外贸易的独个商家也可以加入船队,受到大宋水军的保护,不过将会根据货物和船的大小收取一定的护航费用,这样不仅不会于民不利,而且还会受到杭州、泉州商家的欢迎,臣可以预言:江浙一带的商家闻此消息必然欢呼雀跃!”
“改之不会只为了海外贸易的利润而提出这项计划吧?”皇帝赵顼笑着说道。他和王静辉相处了几年之后。觉得这个年轻人几乎每一步都是有很深地算计地,连王安石也常在他的耳边赞叹驸马地眼光深远。
“圣上明鉴。下午的时候臣曾对圣上说过:南洋物产丰富,大多数岛屿都没有人居住。”见赵顼点点头,他又继续说道:“臣料定受海外贸易巨额利润的诱惑,大宋商家肯加入船队将不会在少数。那水军所获得的护航费用将不会在少数,水军不仅可以得到武器上地补充,而且还可以扩大水军的编制,在护航的过程中详细画出沿途重要的岛屿,将厢兵运抵这些重要的岛屿上设置城寨,驻军农垦,那里的土地肥沃,一年三熟再不济也足以够他们食用。长此以往,这将会我大宋的领土,不仅可以分流国内的多余的厢兵。而且还可以辟土千里成就武功!”
赵顼站起来来回走动了几圈说道:“今天与爱卿长谈,朕真是获益良多,爱卿呈送的这两本札子固然很好,但恐有与时俱进会反对,恐怕朝中反对地大臣亦不在少数!”
王静辉笑着说道:“圣上勿忧!我大宋发展海外贸易是将我大宋的灿烂文化传播到海外,使那些蛮族也能够受到圣人的教化,到时海外夷国来朝,也好彰显我大宋德备天下!再者说来。大宋皇家海运中其他股东的来历也并非这么浅薄,臣不相信朝中大臣与之没有关联,所以臣想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将会很少。倒是这个计划除了朝廷需要派出水军护航之外,其他的并没有朝廷需要做的了,只等坐地收钱便可以,臣想政事堂的几位相公必不会为难!”
赵顼听后哑然失笑:“好你个王改之。连这些都算计好了!妙!妙!妙!”
“哼!西方人没有少用传播基督教来当遮羞布向外扩张,我也换个传播圣人教化来扩张,正好能够封住那些反对派地嘴巴!”王静辉心中得意的想到。
“圣上,其实大宋应该多多向外出口儒家典籍,出口的越多对大宋越有利,而不能限制甚至是藏着椰着,那样对大宋的将来是极为不利的,臣请圣上废除原有限制书籍外流的法令,重新修订更适合地书籍出口管制法令,万世之后的人们也会称赞圣上今天的英明!”
这几年经过王静辉和商务印书馆的努力,宋朝原来的限制书籍出口的政策已经名存实亡了,不过在王静辉的强力建议下,大宋有关农业、数学、医学等等自然学科的书籍严禁带出大宋,只对以往的儒家经典书籍和佛经、道家经典的书籍出口放宽尺度。
赵顼好奇地问道:“这是何故?不过现在大宋书籍出口不都是已经修改过了吗?”
王静辉反问道:“臣斗胆请问圣上:‘高丽是亲大宋多些还是亲辽国更多些?’”
赵顼说道:“可能是亲大宋多一些。”
王静辉说道:“如果在没有辽国给高丽施压的状况下,高丽是亲大宋更多些,这中间除了契丹人的残暴之外,更主要的是高丽文化是承袭大宋的,他们民间说话可能我们听不懂,但他们是使用汉字的,朝中官员对儒家文化也都精通。圣上,高丽其实就是个例子,大宋想海外夷人输出儒家经典也是有利于他们向往大宋,对大宋充满好感,把他们变成高丽那样对大宋友好的国家,尤其是现在大多数海外国家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对他们进行文化输出正是时机!现在所执行的书籍出口尺度都是以前臣建议太上皇临时实行的,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承认,所以还请圣上明确的确定一下才好!”
赵顼说道:“那爱卿写个折子呈送上来,待朕和中枢政事堂的相公们商议一下后就可以颁布使用了!爱卿,海外蛮族真的没有自己的文字吗?那他们是怎么记述自己的历史的?他们有诗歌吗?这些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赵顼毕竟是年轻,他不能想象自己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那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王静辉也是很好笑的说道:“高丽现在就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使用的便是我们的汉字,不过他们有语言而已,在此之前的历史、诗歌等等都是通过一代一代口口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倭国在唐朝的时候派人到中土来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也是参照我们的汉字来的。其他的诸如契丹、党项一开始都是没有文字的……”
第一第一百七十二章以史为鉴
文化渗透是王静辉的重要主张之一,他认为在火器还没有发展到火枪大炮的时代以前,野蛮远远比文明更具有战斗力,更可怕,越是野蛮的民族,其战斗力越强大,可以轻松的征服文明。尤其是大宋面对的主要对手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偏偏大宋还缺少马匹,在这样的劣势下,对于敌人只能够厚积薄发一击致命,万万不能打成消耗战,那可就是灾难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皇帝赵顼和宋朝的高层都开始认可王静辉的文化和经济两种软手段对抗的精神,所以他一说,赵顼便明白他话中的意思了:“爱卿的心意朕明白了,不过总是觉得这些方法见效缓慢,动辄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圣上,做事情要权衡利弊得失,这些办法虽然在时间上是长了许多,但却是兵不血刃免去了生灵涂炭之灾,千百年后,人们必当记得圣上的高瞻远瞩!”
“好了!爱卿今天拍的马屁也够多了,朕不是昏庸之辈,当然明白爱卿是为我大宋江山社稷考虑!”赵顼笑着对王静辉说道。
王静辉连说:“不敢!”
“朕今天找你来,看来是恰逢其时,爱卿这两道札子朕心中记下了,中枢和枢密加紧讨论后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不过爱卿对现在的朝局有和看法?卿不可用‘不懂政事’来搪塞朕,朕相信爱卿心中对此时局心中还是有计较的!”
看看皇帝的脸色不像是开玩笑,王静辉地心中直叫苦,既然逼问到这个份上了。他心中知道再往后退也没有什么意义。沉思了一阵便说道:“臣尝读《史记》,一日读到《袁盎、晁错列传》。心中颇有些心得,想来圣上好学理应记得这一节吧?”
皇帝赵顼点点头,王静辉接着说道:“敢问陛下,晁错和袁盎是否都是为国家江山社稷着想?”
赵顼皱着眉头说道:“平心而论。他们两位都是为国地忠臣!”
“不错,臣也是这么想的。晁错主张削藩那是为了汉家天下着想,为什么历史会变成了这么个结局?!”
“……”赵顼想说话,但却觉得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晁错之死在于他过于刚直,他和袁盎虽然是势不两立,但在削藩地问题上都是一致的,两人的分歧便是晁错大张旗鼓的上了《削藩策》,事实上当时地大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不在少数,但为什么唯独晁错就这么突出呢?汉初从上到下都是信奉‘黄老之道’,以此来作为治国的国策。其核心便是‘治大国如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