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要请皇上兔准派遣使臣北上的事。”“臣坚持原议,反对派遣使臣北上!”“臣亦反对!”
马士英一说话,崇祯尚未答,路振飞和吴伟业就一起上前,两个文官,一个机敏干练,一个文学后进,但在此事上,都是受到朱慈恨的面接机宜和谆谆叮嘱:北上之事,断不可行!
两人这么一出来,钱谦益站在原班,无论如何都引人注意。
当下心中叫苦,只觉好没来由,但人还是上前一步,躬身道:“此事十分要紧,臣请皇上博采众议在朝会上辩论比较妥当。”
派遣使臣的事,还是四月就已经有人提起来。
不过,当是时皇太子没过多久就在南京誓师拜帅,领了大元帅印出镇淮上,意气风发之时,又是誓时北上讨虏,那个时候顶风硬上,就是内阁也会闹个没脸。
等到了六月,多尔毅公开表示友好,愿意明朝领江左之地的文告被传抄到了江南,于是被压制很久的舆论又甚嚣尘上,很多士大夫都是一样的看法:人家要和,咱们干吗死气白咧的要打?又不一定打的过!
这种论调,当然也影响到了朝官,甚至是影响到了崇祯。
说要与建州议和,崇祯当然是没有一丁点的愿意。但,时势比人强。这位皇帝也不是全然爱顶牛的。
陈新甲虽然被斩,但议和的事可是真的。只是朝官汹汹,如果不斩陈新甲,崇祯怀疑自己经营十来年的形象就会毁于一旦。
这可是比叫他死还难受的事,某种程度上,崇祯就是一个呆书生,重名声气节比自己的xìng命还要更要紧几分。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赖在北京城中不走,最后差点丢了xìng命了。
当初是朝官们反对,名声有碍,现在却是众口一词,除了皇太子那边,愿意与建州议和的却是占了大多数。
如此一来,崇祯心思活泛,也就不足为怪了。
“两位大人,且容学生把话说完。”两个军务大臣反对,一个打酱油,皇帝也只是沉吟着不说话这些原本就是在马士英预料之中。
他仍然是满脸微笑,看着路振飞与吴伟业,和声道:“派遣使团,只是本朝与虏示好之举,并不是公然议和。且,今有消息传来,东虏将与流贼大战,如此要紧关头,咱们又何必以敌视之,徒惹战端?”说到这,马士英又目向崇祯,神sè也是十分恳切:“本朝之所以失神京,并非敌不过流贼,亦非敌不过东虏,实是这两家此消彼长,本朝左右受敌,因而左右支拙,难以两全。今虽困守江左,不过流贼与虏相争,正好也是一解前恨,皇上,以为如何?”
这话,简直是说到了禀祯的骨子里头。
对流贼和东虏,他当然是恨之入骨,没有哪一家能得到他的原谅。
而且马士英的话说的十分明白,奴贼相争,可坐观彼此互斗,何乐而不为之?
“不过”虽然面lù赞同的意思,崇祯还是犹豫道:“今既然彼此相安,又何必劳派使团,有多此一举之感。”
“不然。”马士英立刻反驳:“东虏破流贼是必然之事。再过数月,东虏必定力量大增,与其到那时兵戎相见,不如早做打算。今皇太子于淮上练兵尚未有成,各地裁撤兵马尚未成功各地解来的折sè虽多,京营与诸镇一取军饷,户库存银便dàng然无存。皇上,最多再过半月,臣恐怕连官傣都要发不出了。”@。


 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三十四章 转折(14)

先扬后抑,马士英也果然用的好招法。
适才崇祯听到各省解银,果然面sè十分之好。国用艰难的苦头,他是吃的够够的,实在不想再听到“请发内帑”这四个字了。
说起来,士大夫都是一个德xìng。
宋神宗时国用不足,一群守旧的官僚开出的药方就都是请天子节省用度,其实宋神宗和崇祯都是同病相怜,哥俩都是穿着打补丁的龙袍,就差当kù子给外朝用了。
当年就用的光光,现在是逃难南下,更是谈不上内帑这两个字。
真的国用不足,又当如何?
一听马士英的话,崇祯果然连脸sè都变了,目视马士英,急道:“开捐纳以足国用,此事断不能缓!”
“虽然可开捐纳,不过,缓不济急。捐纳之事,朝议通过再施行,没有几个月功夫断难见效。那时,如果与敌争战,这银子哪里够用的上!”
马士英目视崇祯,脸上表情也是十分丰富,似乎是委屈与无奈并存的样子,他摊手苦笑,又道:“军务如此,臣实无能,请皇上治罪。”
“瞎,现在谈什么治罪,先责为军务首辅不过两三月功夫,也罪不到你身上。”
“皇上天恩,臣实在惶恐!“至此时,马士英又是跪下行礼,泣道:“臣实不愿再有神京失守之事再度发生,今国朝裁撤冗余,改革兵制,定捐纳、厘金之策充实国用,诸省各营,都可当用。而皇太子殿下所练马步军四万足堪大用…只是,时间尚短,子一东虏直南而下,皇上,臣恐又复数月前神京之困的局面啊。”
这么一个宣力大臣跪在自己面前,声泪俱下,崇祯也是不知不觉间动容。
马士英不愧是一个权术高手,虽然在政务军务上,他只是晚明时的一个不错的人才,但比起洪承畴等人来,相差千万里计。
不过,弄起权术来,此人却是当之无愧的好手。不然的话,也不会坦然对阵东林,一年多时间弄的江南鸡飞狗走,东林党除了开骂之外,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今天的事,是其心也深,其行也渐。
先用一些好消息钓起崇祯,然后打压,再给希望,最后自然而然的,崇祯也是从心底里觉得,此时与东虏开战,实在是有害无益之举。
明显的么,东虏要和流贼打生打死,本朝又何必在这个时候掺这种热闹?
老实说,马士英固然有不愿孙传庭等外臣扬名立功的隐忧和担心,更多的,倒也确实是有这种见解。
本朝中兴难矣!
皇上已经扑腾十七年了,结果如何?连京师都丢了,不是太子,怕是连命也丢在北京城里了。现在这个时候,安心守在江南,守住东南半壁,要是和建州破脸前大家谈好了斤两,议定了条件,合约一成,到时候自己这个军务大臣就做的有味道了。
安享太平之福,不比担心受怕强?
他在凤阳多年,大明军队的实力和镇将的德xìng,那也是见的够够的了。
能不打仗,就不打!
“先生所说似也有道理。”崇祯的脸上也满是疲惫之sè,今天朝会,实在太久了。不过,该坚守的,他自然还会坚守,看向马士英,嘱咐道:“北使不妨派人去,略作致意míhuò东虏则可,实心议和,则万万不可。另,名义不必为北使,则以前议,赐银两与粮食,至军前犒赏蓟国公为名义为最佳。”
这也是崇祯初到南京之初,听闻一片石大战,吴三桂引清军击败李自成后,朝野沸腾,士大夫因此而十分欢喜之后所做的决定。
但后来皇太子极言吴三桂已经投降,然后又有多次消息传来,吴三桂确实已经剃头投降。
不过上至崇祯,下到普通士绅都并不曾有怪罪吴三桂的意思。
此时的吴三桂年纪尚轻,也有忠义孝顺之名,在士林和皇帝眼里的形象都不坏。想想吴三桂的处境,京师已失,后方亦无,又有李自成虎狼之师迫来,紧急之时,与清军合作,在后人看来是开关揖盗,放异族入关的汉jiān行为,但在当时的士大夫来看,确是紧急之时的从权之举。
毕竟,剿贼和降奴两者之间,士矢夫宁愿是从奴剿贼。
朝野间有此认识,吴三桂虽然投降,敕封他为蓟国公,并赐十万石粮,一千两黄金,十万两白银,一万匹绸缎的赏赐也是早就准备好,只是并没有真往北方送而已。
“臣要请皇上敕书皇太子,大元帅府不宜轻动,不宜擅过黄河,不宜越德州、临清界。”
“朕知之矣。先生还要和内阁商议妥当使*的事,商议妥了,就不必再来奏朕知道了。”
“是,臣下去之后,就与内阁会商。”崇祯答应了派使之事,心头也是一松。老实说,他即位当权这十几年来,天下兵火不断。现在还有张献忠盘踞成都一带,虽有老将曾英等围剿,但效果十分不佳。
再有李自成占据陕甘和襄阳四府,随时有沿江而下的可能,而左良玉的德xìng和战斗力,崇祯心里是再清楚不过了。
要是流贼一路下来,破九江安庆太平府,兵临南京城下,难道他要再跑一次?当务之急,是要练兵,核定防区,重以文官领军,压制镇将,讲求军律军纪,这样,才能够本钱和人争斗。
能与东虏暂且保持现在不战不和的局面,确实也是上佳的选择了。
至于史书上他的形象受损,那也是没有办法了。北京都丢了,恐怕史书评断,自己的形象原本也好不起来。
“二卿不必担心。”
看到路振飞面sè铁青,吴伟业心有不甘的样子,崇祯安抚道:“此不过权宜之计。皇太子每常劝朕,行事不必太拘泥成法,亦不必事事讲求舆论。北使之事,朕但求心安,有利国计,余者,不必多问矣。”“是,臣愚昧。”两个军务大臣无可奈何,也只能躬身以应了。
倒是朱慈恨万没想到,他劝崇祯不要固执的话,此时被政敌拿来当攻汗自己的武器,想起来,当然是哭笑不得。
“皇太子所需铁器、火药硝石之物甚多。”大事决断,马士英神sè更加从容,躬身道:“今禁军亦需着用,户部尚书臣高弘图看实难两全,供应不足,请皇上裁决。”
“先以京营禁军支用吧。”
崇祯犹豫一下,到底还是决定先充实京营。皇太子那里,所用物资已经十分惊人。
而且,最近这一段时间江北行营委实捞了太多银子,崇祯虽然对朱慈恨没有保留的信任,但并不代表不会不舒服。
老子这里仍然一穷二白,兵马亦需这些军国重器,淮安那边,且等等再说也不妨。
说完无事,君臣之间是不能太久无话的,静默了一小会儿之后,御前shì从官便朗声道:“退朝。”
从乾清宫中出来,四大臣神sè各异。
马士英是神sè悠然,眼神中隐藏不住的得意。路振飞与吴伟业则是神sè黯然,自觉有负皇太子所托。
当初朱慈恨离京,他们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