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公子风流-第1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沐英的次子沐晟,也深受太祖皇帝的喜爱,后历任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建文元年封侯。当时麓川反叛,沐晟讨伐平定麓川,功劳也是不小,此次南征,沐晟也是率一部军马先行进发,作为明军的前军和向导,如今已与安南浴血奋战。

太祖皇帝对带兵的将领一向都有疑心,可是唯独对他的这些养子和义子却都十分信得过。当时的开国功臣十有**都遭受了屠杀,可是沐英、平安、李文忠、徐司马这些人却都一直受倚重,不但让他们在外头带兵,甚至有一些直接让他们镇守各处。值得一提的就是平安,朱棣靖难之后。平安奉命带兵抵抗朱棣,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最后平安战败,朱棣依旧对他甚是倚重,命他为为北平都指挥使,镇守北平。

可以说,太祖皇帝在世的时候已经清除了所有的障碍。将所有的开国功勋都杀了个干净,而留下来的这些人还有几分本事的,除了姓朱的这些人,就剩下老朱家的养子了。其实从靖难之役就可见一斑。燕军这边,主要是朱棣和朱权为首的一群藩王,而南军这边,领军挂帅几乎是一群养子,平安是养子,而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又是朱元璋的养子,因此这靖难之役,倒有点是亲儿子们打养子和养孙的战争。

朱元璋这样多疑的人尚且对自己的养子如此器重,也十分放心,而事实上,他的这些养子们也没有让他失望,无论是李文忠还是平安亦或者是沐英,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耿耿。

朱棣此时也不由动心了,他一向喜欢拿太祖皇帝给自己脸上贴金,到处嚷嚷其实我父皇是喜欢我的,当政之后,又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而现如今徐皇后直接以太祖的典故来说服他,很有杀伤力。

只是这事儿确实不小,朱棣当然晓得,收养了一个养子意味着什么,他背着手,在殿中团团乱转,依旧还有几分疑虑,随即他道:“效仿李文忠的例子,赐姓朱,却依旧命他姓郝,供奉他的宗祠,这倒没什么不可,这小子确实不错,才干是有的,朕也颇为喜欢他,朕考量的是其他的事,他和太子关系一向不睦,假若收了他做养子……只怕……再者,朝中那些大臣,朕今日下旨加重了锦衣卫的权柄,他们是敢怒不敢言,心里有怨气是真的,现在若是再如此,他们必定跳出来反对,若是太子也搀和,哎……”

朱棣的思维十分精准,很快就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收养了一个养子,却惹得亲儿子大张旗鼓的带人反对,这事儿传出去可不好听。

不过徐皇后却不这样看,女人其实有自己感性的一面,反而笑道:“臣妾也听说过一些流言,不过年轻人之间有些摩擦也是理所应当,郝风楼毕竟是他们母后的救命恩人,他们感激都来不及呢!况且一旦收养,那便成了自家的兄弟,到时候陛下将他们二人叫到跟前来,让他们化干戈为玉帛,这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太子人品贵重,不是小肚鸡肠之人。而郝风楼呢,虽然心胸未必开阔,不过看在陛下和臣妾的面上,想来也不会和太子为难。”

朱棣苦笑,心道徐皇后有些天真,只是也不好点破,索性道:“好罢,这件事暂时就这么定了,朕可要说好了,郝风楼这个家伙不是什么好东西,既然收养了他,这赏赐,朕就不给了,倒是有个叫曾建的家伙,朕依稀有些印象,据闻他昨夜中箭,却是带伤示警,若不是他示警及时,这些叛党还真有可能得逞,这个曾建要发文重赏一下,让纪纲去办。”

“至于你,这几日却要多歇息,朕明日邀郝政入宫,他是准备要去安南了,儿子成了亲嘛,该乐的也乐了,得老老实实给朕办差去,朕不养闲人。明日恰好也跟他说一说这事,你要收养人家儿子,总要让人家答应才是。否则岂不是成了强盗?不过想来郝政是保准会点头的,朕也不断他的香火,依旧让郝风楼供他郝家的宗祠,也不算是强人所难。”

徐皇后含笑点头。

正说着,太子和汉王却是到了,有太监通报一声,徐皇后容光焕发的道:“请进来吧,外头天热。来,加几盆冰,给两位殿下消消暑。”

朱高炽和朱高煦一通进殿,朝父皇、母后行礼,朱棣一向是严父的形象,拉着个脸,捧着茶盏吃茶。徐皇后嫣然笑道:“快坐下说话,母后这儿可不是西暖阁,不必这样紧张兮兮。”

这话意有所指,教朱棣喝进去的茶水差点喷出来。

二人小心翼翼的看了朱棣一眼,见朱棣没有反对,这才寻了椅子侧坐,朱高炽身材肥硕,出汗极多,浑身上下都冒着汗,有太监递了湿巾来,他拿在额头上抹了抹,随即放回盆里去,彬彬有礼地道:“母后,身子好些了吗?瞻基听说了母后的事,也是吓得不得了,拼命说要保护母后,要杀光乱党,儿子听了便笑了,教他跪在明伦堂里反省,有孝心是好的,可是小小年纪杀心这样重,却有违父皇的教诲。父皇常说,为政要有张有弛,有罪要罚,可是不能牵连无辜,似瞻基这样不明是非,将来长大了还怎生得了。”

朱高炽一开口,就显现出了极高的水平。

站在他的立场,是不希望有人借着这次叛乱将事情上纲上线的,因为一旦将事态扩大,充实的必定是锦衣卫的力量,锦衣卫若是弄出几个冤狱,把矛头指向一些朝廷重臣,那么他这太子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了。

可是现在朱棣正在气头上,直接劝说非但不会有效,反而可能招致怀疑,一旦朱棣怀疑他的用心,他估计也完了。

于是朱高炽抬出了朱瞻基,朱瞻基乃是圣孙,一向受朱棣和徐皇后的喜爱,一听到朱瞻基这小子,便是拉着脸的朱棣也不由露出几分慈色。

借由朱瞻基,说一些道理,最后话锋一转,又说朱棣经常教诲,圣君应当仁德,绝不能扩大打击面云云,这既给朱棣戴了高帽,同时又使自己处在无懈可击的地位,任何人想要反驳,就等于反驳自己的父皇。

朱高炽的政治智慧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两年来又长进了不少。

果然,徐皇后听后,不由莞尔:“小孩子不懂事,你教训他做什么?整日叫他跪着,哪里有你这样教孩子的,瞻基这样小,你就这样忍心,叫个人去东宫,让他不必跪了,我这做祖母的没受惊也跟着难受。”

朱棣亦是动容,跟着呵斥道:“真是胡闹,小孩子有什么错,好好教导就是,动辄惩罚,这像做父亲的样子吗?”

朱高炽连忙道:“是,是,这是儿臣的错。”不过他心里却是明白,朱棣方才说小孩子有什么错,好好教导,这就说明,朱棣在潜移默化之下,也觉得滥杀无辜是一件错误的决定了。

…………………………………………………………………………………………………………………………………………

第一章送到,依旧求月票。

第二百一十八章:新婚燕尔

说了一会儿闲话,朱棣道:“叫你们两个来,是有话要交代。”

听到父皇有事交代,朱高炽和朱高煦都打起精神,一副洗耳恭听之状。

朱棣眯着眼,道:“你那两个皇叔全无兄弟之情,胆大包天,利令智昏,端的是可恶。朕已下旨废他们为庶人,圈禁他们于中都。只不过……”

朱棣顿了一下,叹了口气,才继续道:“只不过朕不愿意被人说闲话,朕是靖难起家,举得就是宗室的大旗,宁王和谷王终究还是有功。所以朕的意思是,宁王虽然有罪,可是其子却并没有参与,敕其为上高王。谷王之子朱赋灼,敕浔王,一个就藩上高,一个就藩浔州,只是护卫统统都要减半,给予他们郡王的待遇。不过,朝廷得有人看着他们,他们若是稍有不轨,立即命人弹劾。太子……”

朱高炽忙道:“儿臣在。”

朱棣道:“长史的人选,你来挑,必定要选忠贞耿直之士,不要让人钻了他们的空子。”

朱高炽忙道:“微臣遵旨。”

朱棣眯着眼,又道:“此事传出之后,天下必定议论纷纷,动摇国本虽然不至于,可是难免有人想要借机滋事。朕现在别的都不担心,北平那边稳如磐石,江南有朕坐镇,西南有沐家,倒是岭南那儿本就距离安南不远,当地又常有蛮人反叛,朕听说了一些闲话,说是有不轨之徒在岭南广施恩德,似有不轨企图,那儿自来多山,土蛮又多,兼且临海。素来不是太平的地方。所以朕思虑再三,指望着有人镇一镇。本来呢……”朱棣看了朱高煦一眼,道:“本来是指望高煦去的,高煦不愿去云南,那就去岭南就藩也无不可,身为皇子本就该屏藩一地,为父皇分忧,可是眼下是多事之秋,将你留在京师或许有用。而老三在青州多次上书,说是青州没什么意思。他也是坐不住的性子,所以朕便想,索性就改封他去岭南罢,自然岭南比不得青州,只是眼下多事。咱们父子四人自当尽心竭力共渡难关,老三弓马娴熟。也带过兵。有他镇在那儿,朕也放心。”

其实一开始,将朱高煦封去云南,其实也有皇子守国门的意思,毕竟朱高煦确实是个将才,只是可惜朱高煦志不在此。屡屡找借口,总是不肯就范,朱棣也就死心了,而现在想来想去。眼下也只有赵王还能用一用,悲剧的赵王现在远在青州,非要泪流满面不可。看上去,好像青州到南京的距离和岭南到南京的距离差不了多远,其实区别实在不小,青州到南京一片坦途,沿途都是官道,策马飞驰,一日一夜可行六百里,几日功夫便可骑马渡江抵达,而岭南距离南京却多是山道,看似水路纵横,可惜都是支流,没有一个月功夫都未必能到达,单单这一点就可见这岭南是什么地方了。

朱高煦听说赵王要去岭南,不由皱皱眉,却也不便说什么。倒是太子似乎对这件事漠不关心,他心里只是揣摩朱棣为何有这个心思,瞧这样子,朱棣似乎又在谋划什么。

“朕已下旨,让赵王年前回京,年后再有旨意令他赶赴岭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