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柏杨全集-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开国之年,应是那一年耶?我们认为当然应是铁木真先生一二六○年大干的一年,而有些朋友却认为应是攻陷临安一二七六那一年。至于元亡,呜呼,元王朝啥时候覆灭,到现在为止,仍没有一个人知道。明王朝军队于一三六八年攻陷大都(北平)后,元王朝仍控制现在的云南省,直到一三八一年,明王朝才收复云南。可是元王朝并没有亡,事实上元王朝只是退出当时的中国,退到蒙古老家,仍然存在,帝位又传了若干世,才逐渐被不断的内乱所瓦解。连上帝都不知道它啥时候瓦解的,而中国史学家却大言不惭,说是明王朝把它搞亡的。无论《中国人史纲》《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或《中国历史年表》,都曰:「一二○六──一三八一,自开国到全部退出中国本部,共一百七十六年。」特别强调「退出」,是根据事实,不是根据别人的恍惚。
   千言万语一句话:我们要自己独立思考,要自己独立判断,不要别人说啥就是啥,即令他是圣人贤人,即令他是大哼大狮,即令他是柏杨先生。
   
   
   五谈《中国人史纲》
   ──我们信奉实质型的正名主义,是什么就是什么。
   最后,我们从正名主义,解释对国家和皇帝的称谓。
   正名主义是孔丘先生提倡的,他觉得无论干啥,最主要的就是正名。我们完全同意他的正名主张,只是不同意他正名的内涵。孔丘先生是「圣之时者也」,所以他的正名,有他的时代意义──他那个时代是纪元前第五世纪,距今两千五百年矣,正名的目的在于把茁壮的新生事物,压回原状,把没落的贵族特权阶层,重新拉上原来威不可当的地位。贵者永贵,贱者永贱,贵不能变贱,贱不能变贵,一变就乱了「名」,乱了「名」就乱了「份」,乱了「份」就乱了天下。在这种复古的意识形态下,事实被「名」殉葬。像楚王国,自纪元前第八世纪九○年代建国以来,跟周王国平分当时已知的世界。纪元前第七世纪九○年代时,楚王国兵临周王国首都洛阳城下,把周王国的国王,吓得魂不附体。可是,孔丘先生编纂《春秋》,楚国王却被正名为「楚子」,「子」是五等封爵中的第四等封爵,楚部落时候酋长的封爵也,这种酱在过去好日子里的正名,我们称之为「意淫型」的正名。呜呼,你卡特先生不是美利坚总统乎,在俺英国佬笔下,你却是美利坚总督,盖过去好日子里,美利坚是俺的殖民地,实质虽变,正名不变。意淫型的正名,其状可憎,其情固可悯也。
   我们信奉的是实质型的正名,是什么就是什么。楚王国就是楚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就是美利坚合众国;楚王就是楚王,美利坚总统就是美利坚总统。绝不把楚王正名为楚子,也不把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正名为英属美利坚殖民地总督。所以《中国人史纲》从不说一句假话──从不把政变说成喜气洋洋的禅让,从不把叛变说成吊民伐罪的义师。而所有史书似乎都在对有权的大爷百般摇尾。像司马光先生在《资治通监》的后周王朝篇幅里,竟然出现「太祖皇帝兼殿前都点检」「太祖皇帝领归德节度使」「太祖皇帝先至瓦桥关」,呜呼,这「太祖皇帝」是谁?依实际型的正名,他应该是后周王朝的元首,可是依意淫型的正名,他阁下却是当时还没有影儿的宋王朝的元首,不但乱了阵脚,也乱了章法。
   《中国人史纲》中从没有「太祖皇帝」之类的称呼。在〈总序〉里,柏杨先生说了很多,高平先生在台北《爱书人杂志》上对此也有一段说明:「《中国人史纲》不管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一律直呼本名,省去那些绕脖子的死命称号。」「(过去的史书)一言人,更是混乱,一会本名,一会别号,一会官衔,一会封号,一会諡号。安石、介甫、半山、临川、荆公、文公、参政、相公……到底是几人?皇帝更妙,初生下来称皇子某,封公封王后又称某公某王,立太子后又称太子、东宫,登极后又称庙号,怎不教人头大。」潘立夫先生在台北《自立晚报》上撰文,也曰:「《中国人史纲》把一群『神圣』还原,文王就直书姬昌,武王就直书姬发,周公直书姬旦,齐桓公直书姜小白,晋文公直书姬重耳……我们没有理由称他们为『公』『王』『皇帝』,因为这一群『神圣』也是人,不是天上星辰神仙降临凡尘。」
   柏杨先生搬出两位专家,不是为了助阵。盖说理不同打架,人多没有用,理多才行。而是两位先生说的恰是我内心的话。嗟夫,自从纪元前二世纪六○年代,儒家学派藉着政治的力量,独霸中国以来,繁文缛节,一天比一天厉害,权力越大的人越高不可攀,皇帝的姓名好像一泡臭狗屎,没人敢碰,反而绰号乱冒,使人既眼花又作呕。
   有头脑的人物,往往都有一个绰号,而任何绰号都是严正的,严正得把该家伙的性格特征,提炼出来,仅凭那个绰号,就可认清他的真实面目。《水浒传》上一百零八位好汉,就每人都有一个,宋江绰号及时雨,可知他慷慨好义。吴用绰号智多星,可知道他一肚子阴谋诡计。秦明绰号霹雳火,用不着介绍,他一定一言不合就卷袖子。唐王朝宰相李林甫,绰号李猫,咦,他准是一个笑里藏刀的朋友。中国如此,洋大人亦然,英国女王血腥玛丽,此婆包管心硬似铁、杀人如麻。法国国王胖子理查,他阁下恐怕至少拥有一个卓然不群的大肚皮。
   然而,中国帝王绰号,却不能表现实质,而只能表现马屁。像嬴政大帝,李世民大帝,玄烨大帝,称他「始皇」「太宗」「世祖」,还有得可说。但是像朱全忠,不过一个恶棍,却称他「太祖」「神武文圣孝皇帝」。像高洋,不过一个暴徒,却称他「显祖」「文宣皇帝」,就实在忍不住连隔夜的饭都吐出来。而弑父篡位,把王朝搞亡了的杨广,绰号却是「世祖」「明皇帝」。套句京戏《武家坡》上唱的,「朗朗世界,荡荡乾坤」,简直没有天理啦。不特此也,越到后世,儒家学派的文字,游戏越起劲,一个皇帝的绰号往往几十个字,查也无法查,记也难得记。
   于是,《中国人史纲》,把他们的绰号一律丢到毛坑,只使用他们的本名,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王二麻子就是王二麻子。刘彻就是刘彻,绝不称他汉武帝,弘历就是弘历,绝不称他清高宗──或称他乾隆皇帝。这是我们实质型的正名主义,是什么就是什么。
   姚立民先生在纽约为文,不赞成这种还君真面目的干法。他说,提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人人皆知,《中国人史纲》忽然来一个姜小白、姬重耳、芈侣,谁晓得他们是干啥的?因之,他主张曰:「关于帝王绰号,如朱全忠、高洋等王八蛋之流,当然无需加注『太祖』『文宣』。但如果历史上的地位特殊,不论其是否王八蛋,仍以加注绰号为宜。当然,只限于第一次出现之时。例如:刘彻(汉武帝)、刘秀(汉光武帝)、李隆基(唐玄宗)、赵佶(宋徽宗)、朱棣(明成祖)、玄烨(康熙帝)、那拉兰儿(慈禧后)。我可不是拍他们的马屁,唯一的原因是当后人将《中国人史纲》与历史古籍对照阅读时,比较方便。」
   姚立民先生是《左传》、《国策》专家,我这个外行算是倒楣,不断遇到内行。不过,凡事不应该拖泥带水,只要有可能,就应快刀斩乱麻。在人名下夹注绰号,跟在年号后加注耶稣纪元一样,同是多此一举。史书上写石虎时,都是直写石虎,谁称他「太祖」「武皇帝」耶?写多尔衮时,都是直写多尔衮,谁又称他「成宗」「义皇帝」耶?《三国演义》流传最广,人人都知道曹操、刘备、孙权,有几人知道「太祖武皇帝」「昭烈皇帝」「太祖大皇帝」耶?又如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先生,天下闻名,又有几人知他阁下的绰号「孝怀皇帝」耶?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五千年,看起来太久太久,然而中国如果真的永垂无疆之庥,几万亿年一直屹立,这五千年不过眨眼工夫,要返璞归真,此正其时。世人为啥只知石虎、多尔衮,而不知他们绰号乎哉,因史书上直写石虎、多尔衮的多,写他们绰号的少也。在以后的几万亿年中,我们如果一律直书刘彻、赵佶、朱棣、那拉兰儿,那些绰号就会风消云散,中国人的脑筋也就可以多少腾出一点空位置去搞别的。这是一个是非问题,不应该因循,像宋王朝美女的绣鞋一样,错到底也。
   高平先生指出《中国人史纲》:「对忠臣义士表彰过少,对权奸佞幸描述太多,令人读了颇不舒服。」呜呼,写历史是叙述事实,如果只为了教人舒服,那就得大量歪曲事实。中国文化似乎有了毛病,诚如河南梆子戏唱的:「说忠良,道忠良,自古忠良无下场。」大多数忠臣义士的结局,几乎都是一场冤狱,像郭子仪先生得以终其天年的,真是凤毛麟角。我们表彰岳飞,表彰于谦,以及表彰的英雄多啦,可是我们不能大刀一挥,把他们砍为两截,前半段算,后半段不算也。借用高平先生自己的话:「历史本是一股洪流,洪流中污秽渣滓总是活跃在水面上的,待河清海宴之日,渣滓自然会沉淀下去。」中国自开国迄今五千年,只有三个黄金时代,除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外,第二第三个黄金时代,都十分短促,渣滓是一直活跃在水面上的,我们的目的正是要指出这些渣滓;不是为了教人舒服,而用绸缎把它遮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国人警觉到中国文化的危机。巴黎博物馆进门处的第一张油画,就是画的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的惨状,值得我们三思。
   
   
   一块钱的战争
   ──打死我,我也想不通。
   柏杨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已成定论,不必细表。可是就在这些日子,却遇到一连串比我阁下学问更博大精深的怪事,人过一百,形形色色,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