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亚非文学史-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神明。他实际上是提倡一种泛神论,这种泛神论包括了他的某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平等大同的理想。他还主张通过理智和理性来求得和神明的统一,所以他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体系。文学史上把他列为虔诚时期无形派明理支持人的代表。 
  格比尔达斯有妻小,不是出家人。他死在一个据说死后要入地狱的地方,有意避开被认为死后可升入天堂的圣地贝拿勒斯。他的追随者——穷苦的下层人民——在他死后奉他为一个教派的始祖,这是与他的思想相违背的。几百年来,伊斯兰教的上层反对他,指责他出身于伊斯兰教家庭却背弃伊斯兰教。他又受到印度都的婆罗门和祭司的攻击,因为他们不能容忍一个异教徒谴责他们的宗教。 
  格比尔达斯的诗是他的追随者记录下来的,当时没有定本流传,到底有多少诗是他的作品,也无从查考。有的传本多达几千首,有的则只有几百首。他的诗绝大部分是四行诗,类似我国的绝句。 
  格比尔达斯的诗有不少涉及到对宗教的评价。他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经典在诗中这样写道: 
  四吠陀六经典,还有十八布兰(注:布兰意译为往世书。), 
  给世人以空想,把三界都欺骗。     
  何时天地未成形,我向婆罗门阿訇来发问, 
  若是不能回答出,我就将吠陀可兰水底沉。     
  布兰与可兰,不过是空谈, 
  因我已揭幕仔细看。 
  格比尔达斯说话凭经验, 
  深知其中一切皆谎言。 
  格比尔达斯认为宗教经典是谎言,是欺骗人的。他对宗教所敬奉的大神更是出言不逊: 
  梵天、偏入天、大自在天,头上都长了苔藓, 
  他们全都不可信,哪能叫人得超升?     
  幻想本是内心生,化身乃是幻想成, 
  想出梵天、偏入天,目的用来骗世人。 
  大神在他看来是幻想出来的,根本不存在。他在谴责传教的婆罗门时这样说: 
  听婆罗门的教言,好比是上了贼船, 
  坐船的人看不见,任它带到哪一边。 
  至于反对迷信活动的诗就更多了,如: 
  若是真主只在清真寺内住, 
  无寺之处难道无真主? 
  若是圣地偶象中有大神, 
  为何见者始终无一人?     
  若拜石头可成仙,那我就会拜石山。 
  我看该拜石磨子,它给世人常磨面。     
  石头拿来砌成庙,神象也是石头雕, 
  一日石裂自身倒,哪有力量将人保?     
  剃头若可见大神,个个都该剃干净, 
  绵羊剪毛好多遍,可怜始终未见神。 
  格比尔达斯有的诗表达了平等大同的思想: 
  精卵母体相会合,五行之身从此活, 
  人类都是同样生,哪分婆罗门、刹帝利和首陀罗? 
  这就批驳了婆罗门的谬论,他们认为自己是大神头上长出来的,生来高贵;而首陀罗则是从脚下生出来的,生来低贱。另外,他还否定投胎转世的思想,提出有生有灭的辩证观点,他说: 
  人生只一次,失去无来时, 
  好似果落地,不能再返枝。     
  日出必有没,花开必有谢, 
  新楼终必倾,有生必有灭。 
  从上面的诗看来,格比尔达斯具有朴素的辩证的观点,因为他不认为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而认为事物受新陈代谢规律的支配。当然他有一些诗也肯定神明,认为神明象香味存在于花中,象油脂存在于油菜籽中,象火星存在于石头中一样,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这种思想对当时被压迫的低种姓人民群众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成为他们向统治阶级和宗教上层争取平等的武器。他还有些诗歌是颂扬师父的,用夸张的语句写了师父的作用,如: 
  月亮万万千,太阳千千万, 
  若是无良师,依旧是黑暗。 
  另外,还有不少典型的格言诗,如: 
  谁入水深处,谁能得珍珠, 
  胆小怕下河,空手岸边坐。 
  象这一类诗,涉及到许多社会现象。他认为社会上有口蜜腹剑的人,告诫人们不要和这样的人来往。他说有的人象天鹅,高尚纯洁,而有的人则象苍鹰,卑鄙低下。他还看到钱财使人败坏堕落,以致有弟子杀师父,儿子杀父亲的事情发生。他主张多接近能直言不讳进行批评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纯洁。他觉得讥笑别人的缺点是可笑的,因为讥笑别人的人忘记了自己也有很多缺点。 
  格比尔达斯也有一些诗宣扬了唯心的神秘哲学思想,有的诗甚至把妇女当成罪恶的根源。还有的诗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思想,认为人终有一死,无法避免,倒不如修身养性,因此他被称为修士诗人。 
  格比尔达斯的诗通俗易懂,比喻生动,由于吸取了民间口语,保持了一种朴实和自然的美,这也是他的诗在民间流传很广的重要原因。 
  二、加耶西 
  加耶西(1493…1542)生于印度北方邦的加耶斯村,后人习惯把这位出生于加耶斯的诗人称作加耶西。他的真名叫默利格·穆罕默德,出身于农民家庭,七岁时死了父母,自幼瞎了一只眼睛。他从小生活很苦,跟随印度教修行人生活。关于他的生平没有留下更多的材料。他是民间诗人。 
  他的宗教信仰属于印度伊斯兰教的“苏菲派”,这一派主张平等和泛爱,主张以爱而不是以虔诚和膜拜对待神明。他认为神明无形,神明和灵魂是统一的。他对宗教无偏见,曾和印度教徒长期相处。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不少人,有些人追随他,其中既有伊斯兰教徒,也有印度教徒。他被认为是虔诚诗时期无形派泛爱支持人的代表。 
  据说加耶西的作品有二十一种之多,现仅发现三种。《最后的话》共有六十节诗,每节十八行,共一千行多一点。《字母表诗》共有五十三节诗,每节二十二行,共一千一百多行。前者是他三十岁左右写的,当时他还不是“苏菲派”,后者是他成了“苏菲派”后写的。这两篇作品主要表达他的宗教哲学思想以及某些社会观点,虽然是诗体,但文学性不强。 
  加耶西最有名的作品是他的长篇叙事诗《伯德马沃德》。这部长诗共分五十八章,六百多节,每节十八行,共一万一千余行。长诗主要是叙事,也有不少抒情的描写,内容梗概如下: 
  狮子国的公主伯德马沃蒂长得很美,可说是绝世佳人。基道尔的王太子勒登森是一个很英俊的青年。基道尔的商人从狮子国买回一只能说会道的鹦鹉,被勒登森用重金买下。这只鹦鹉对勒登森的王后纳格姆蒂讲了伯德马沃蒂的美貌。勒登森知道后,急于想见到公主,于是化妆成修行人,和其他一些修行人一起,由鹦鹉带路,奔向狮子国。经过种种苦难,渡过重重大海,他们来到狮子国京城。由于鹦鹉的通风报信,太子和公主见了面,但太子却过于激动,如醉如痴,竟失去了知觉,醒来后不见公主,恨不欲生。他急于再见公主,遂带领众多的修行人围城。结果,太子被俘,狮子国的国王要杀他,幸亏大神显灵解了围,并说服了国王把公主嫁给他,于是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时在基道尔的纳格姆蒂却很悲哀,她倾诉了被丈夫遗弃后的内心痛苦,并托飞鸟捎信给勒登森,使他怀念故土。于是,勒登森带领公主回国。有一个婆罗门把他带回绝世佳人的事告知了德里的穆斯林皇帝阿拉乌丁。阿拉乌丁派人来向勒登森索取公主,遭到拒绝,于是派兵来攻。勒登森奋起抵抗,经过八年的苦战,双方讲和。但是,背信弃义的阿拉乌丁用欺骗的手法囚了勒登森,并把他解回德里。公主设计并派人巧妙地潜入德里救出勒登森。阿拉乌丁率兵追来,中途受到阻击。勒登森被救回国后又和一邻国的国王作战,因为该国王想乘他不在时抢走公主。结果,两人都战死,这时阿拉乌丁又带重兵赶到城下,但他见到的只是公主殉情自焚后的一堆灰烬。 
  《伯德马沃德》的故事有一部分取自历史事实,但它只不过是作品的主要线索。此外,作者还从民间传说中吸取了一部分素材。作者将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揉和在一起,用丰富的想象构成情节,从而使作品成为一部悲剧性的感人的爱情故事诗。 
  长诗以勒登森和伯德马沃蒂为中心,歌颂了他们坚贞的爱情。作者突出了勒登森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最高统治者的斗争精神。男女主角的悲剧是带社会性的,是封建的最高统治者阿拉乌丁破坏了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深为人们惋惜和同情。伯德马沃蒂的自焚是悲壮的一幕,为了不落入阿拉乌丁之手,为了忠于爱情,她决心殉情自焚,诗中写道: 
  公主从容整盛妆,一死殉夫来成双。 
  日落西山夜来临,明月无光夜昏沉。 
  手理云鬓珍珠脱,好似流星往下落。 
  头上珠砂线一条,犹如黑夜火光照。 
  原想百年有一天,双双携手离人间。 
  如今鸳鸯两离分,无偶独自怎生存? 
  我将为你献此身,化成灰烬无遗恨。 
  好似扑灯蛾,毕生守誓约。 
  万事全抛尽,一死保洁身。 
  长诗中的穆斯林皇帝阿拉乌丁是邪恶势力的代表,他专横、残暴、毫无信义。诗人揭露和谴责了这个暴君。 
  长诗中有的人物的出现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作品的效果,如另一国王和勒登森的斗争,纳格姆蒂的处境以及她和勒登森的关系等,也许这是作者过于拘泥于历史事实的结果。 
  有些人把这部长诗的最后一节(尾声)奉为至宝,认为找到了依据来说明长诗的目的是宣扬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宗教观点,并以此贬低长诗的社会意义。这一节诗把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地点等按宗教思想作了说明。如把伯德马沃蒂作为神明的象征,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