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色警戒-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沌。伤兵被冻得嗷嗷大叫,还活着的人也被风雪打得抬不起头,冻得直哆嗦。至于那些在遗留在野外的尸体和残骸,则迅速被大雪封冻。
    就在离苏美两军战场四千多公里的东南方,另一个国家的两名军政要员到达了西安一处秘密的地下基地。它对外公开的名称是中国卫星测控中心。靳尚勋上将已经是第三次来到这里了,乔华却是头一次,因此他对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如此大规模的地下工程赞叹不已。
    通过层层安全检查后,勤务人员开着电瓶车把他们送到里面的指挥中心,这里有宽尚的指挥控制大厅,成百上千台电子计算机和控制终端,墙上还有四个巨型显示屏。无数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各自的岗位前忙碌着。
    “卫星测控中心不是在地面的吗?”乔部长不解地问。
    “上面的大楼主要是辅助作用,这下面才是真正的测控中心。”靳尚勋说,“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把我俩叫来这里?”
    “参观一下也不错。”乔华笑了笑说。他们刚刚在向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完成了朝鲜任务的报告,就奉命赶到这里,风尘仆仆,有些疲惫。但看到这个充满神秘色彩与尖端科技的测控中心,他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美国打到苏联境内了,看来叫我们来这里肯定是有大事。”
    “不要打仗就好了。”靳尚勋冷冷地说。乔华吃惊看了他一眼,但也没说什么。军人不害怕打仗,但也不喜欢打仗。在朝鲜浴血奋战过的乔华也深知这一点。
    电瓶车在指挥控制大厅一角的会议室前停了下来,两人下了车走到门前。门外的卫兵检查了两人的证件,确认了身份后,为他们打开了大门。会议室里的椭圆形会议桌前,站着两个人。右边的中年男人面色温润饱满,穿着白大褂,没有扣钮扣,敞开着胸口,露出里面深蓝色的中山装,还有左胸的上衣袋里插着几根五颜六色的笔。左边的那位年龄已经很大了,但他身姿仍然挺拔,苍老的眼睛炯炯有神。他戴着棕绿色大檐帽,穿着与靳尚勋身上的棕绿色麦尔登呢一样的陆军常服,但他的小翻领上的镶金边的红色斜角领章上却是各缀着一枚金色国徽,正红边满金底的梯形肩章章上除了雕有国徽图的金色肩章钮,最显眼的莫过于其面板上各绣着一枚国微和银色大五角星;他左胸口的上衣袋边上别着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简章,显示着老人卓越的功勋。
    靳尚勋急忙立正敬礼,并大声报告,旁边的乔华也跟着立正行注目礼。
    老元帅回礼后便伸出手与两人握手,笑着说:“你们来晚了一步,错过了会议。不过没关系,你们才是主角。”然后他向来人介绍身边的人:“我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的气象工程师鲁汇明同志。这是乔华同志,你认识的,我们的外交部长。这位是靳尚勋同志。”
    相互问候握手后,四人便坐下来。元帅说:“叫你们来这里,是中央的意思,因为你们今后的任务与接下来你们要了解到的事情有很大关系。当然,也与当前的世界形势有紧密联系,特别是眼下美苏两国在西西伯利亚的战斗有重大影响。”





    第四章 镰刀 第六十五节 中国的超级武器
     更新时间:2008…12…28 14:34:36 本章字数:3401


    听了元帅这么一说,靳尚勋和乔华相互看了一下。
    “情况是这样的。”共和国元帅看了看两人的表情,继续说:“我们在西伯利亚进行了大气漏斗实验。从目前得到的结果来看,可以说已经取得初步的成功。”
    “大气漏斗?”乔华睁大了眼睛问。对于这个名词,他还只是在半年前一份科普杂志上了解到的,不过杂志里也只是讲了一些基础的理论性知识。“我们已经能把同温层的空气导入到对流层?”
    “准确地说,是利用磁场扩大了自然出现的小型大气漏斗。”鲁汇明工程师说。
    一旁的靳尚勋却一言不发,听了这个消息他似乎高兴不起来,脸色凝重。
    “鲁工,请你跟他们详细说明一下吧。”元帅对鲁汇明说。
    “好的,首长。”鲁汇明起身走到会议室的正面的墙下,拉开幕布,启动投影设备,一幅标有密集的气压等高线的北半球云图被投射到银幕上。然后他开始讲解:“在十月三日,我们的风云四号发现了在西西伯利亚和中西西伯利亚,分别出现了两个小型的大气漏斗。不过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一下大气漏斗的原理。”
    银幕上的影像变成一个大气漏斗的三维模拟动画。只见平流层下层(同温层)与对流层相接处出现小型的气旋。气旋中心下部的气压骤降,直到比上层的气压还低,这时平流层下层的冷空气就沿着气旋中心下降到对流层。
    “这就是自然形成的小型大气漏斗。”鲁汇明解释说,“它的成因与对流层剧烈的空气流动、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磁场有关。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微型的龙卷风,只不过发生在万米以上的高空,而且影响非常之小。实际上,在更高处的中间层这种现象非常多,只是那时空气太稀薄,表现并不是很明显。由于同温层与对流层之间自然形成的大气漏斗规模很小,下层的出口直径通常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我们观测到最大的也不过一百多米。所以并不能形成具有破坏当地气象的大型大气漏斗,而有很快就会消失。而我们的实验是利用卫星,产生强大的磁场,干扰自然形成大气漏斗的所在的磁场环境,开成一个特殊的强力磁场。”
    银幕上的画面逐渐变化,只见一颗卫星运行到自然形成的小型大气漏斗上空,另一颗卫星则运行到地球另一边,两颗卫星做两极产生一人造的磁场,干扰了整个地球磁场,而通过小型大气漏斗的人造磁场的磁力线形成一个漏斗状。不过与大气漏斗形状相反,人工磁场漏斗的小口在平流层,而大口在对流层。
    “鲁工,我有点不明白。”乔华突然说,“这样使地球磁场出现漏斗状,岂不是像南北两极那样有了开放的磁场?怎么磁场漏斗所在地不是受到外太空的太阳粒子的轰击,而是产生更大的规模的大气漏斗?”很显然,外交部长的科普水平也不低。
    地球之所以能生机勃勃,很大程度要仰仗地球磁场的保护,阻挡了那些来自宇宙深处特别是发自太阳的对生物极端危险的高能粒子。但在两极地球的磁场轴地区,开放的磁场形如漏斗,宇宙和太阳的高能粒子沿着漏斗侵入大气。而这些可怕的高能粒子侵入大气,不断地轰击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爆发出光亮,形成绚烂的极光。
    “不不。”鲁汇明急忙澄清,“部长同志,您的理解跟我们大气漏斗实验形成的磁场漏斗是完全是不同的。请看一下。”他说着操纵投影仪,变换图像。
    自然形成的小型大气漏斗及其周围人工造成的磁场漏斗的图像被缩小,显示出整个地球的磁场示意图。地球磁场的磁力线还覆盖着人造磁场漏斗的上空。
    “可以看到,我们制造的磁场漏斗比地球磁场两极的漏斗要小的得多,而且是处于整个地球磁场的保护之下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的选出的磁场漏斗其实是一个橄榄形磁场的一部分,而地球磁场两极的漏斗不过是开放的磁场。”鲁汇明顿了顿接着说:“我再打个比方,我们拿出一块磁铁,它独自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磁场。这个小小的磁场当然地对周围产生了影响,能够吸附回形针和铁钉,可是这个小磁场却仍然处于整个地球磁场的保护之下,这块磁铁和它的周围仍然不会受到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的轰击。而我们在大气漏斗周围造出的磁场漏斗就像这块磁铁形成的磁场一样,只不过它规模和作用更大,当然,性质上也有所区别。”
    乔华这才明白地点了点头。
    鲁汇明放大大气漏斗的图像,继续讲解:“把这个特殊的人造磁场叫磁场漏斗并不是很准确,它并非像地球磁场南北极那样开放,只不过它形成的磁力线像漏斗而已。这个人工磁场把同温层的空气分子和原子不断地拉到下面的对流层,这样就扩大了原来自然形成的大气漏斗,形成更大规模的大气漏斗,从而具有了破坏作用。大家都知道,现在西西伯利亚和中西西伯利亚都遭受到罕见的恶劣天气,就是我们的大气漏斗造成的。”
    一直默默听讲的靳尚勋也问道:“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就是另一颗卫星所在那一地区不会引发这种大气漏斗吗?”
    “不会。除非很巧合地在当地上空也出现了一个自然形成的大气漏斗。”鲁汇明回答,“没有自然大气漏斗的中心气压差,我们制造的磁场无法把同温层的空气拉到下面的对流层。因为我们的磁力其实是非常微弱的,再强大的磁场我们产生不了,也还没有那种技术水平。”
    “这是最高机密,你们要谨记。”元帅突然说,“目前实验结果已经证明我们的技术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还有更进一步的试验吗?”乔华好奇地问。
    “如果出动更多的卫星,利用相邻数十人甚至上百个自然大气漏斗,可以在苏联、欧洲和北美形成多个超大规模的大气漏斗,带来大范围的降温,引起全世界范围的恶劣的天气!”鲁汇明的声调有些激动。
    “这种攻可以在任何一个季节发起。”老元帅的声音有些颤抖,“它的损害远比对敌方发起核突击强大得多,打击范围可是全国境甚至全大洲的!想当年,我们在毛主席的指引下,抗击日本侵略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小米加步枪,极端落后。没想到,我们今天竟然掌握了可以改变地球气候的超级武器!”元帅苍老的声调饱含感慨,也充满担忧。
    “搞不好我们可以颠覆地球磁场的南北两极的。”靳尚勋担忧地说,“谁知道大气漏斗带来的恶劣天气会引起地球气候什么样的链锁反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