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5日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第3大队及辎重部队1000余人,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被115师围于平型关地区。日军第5师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得知所属部队将被围后,急令其在蔚县、涞源的第42旅团速向平型关增援,均被第115师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被围于小寨至老爷庙之间的日军,在6架飞机的掩护下,以密集队形再次猛攻老爷庙及其附近地区,企图杀出一条生路。由于敌我短兵相接,日军飞机也无能为力,其反扑复被第686团击退。随后,第686团集中全力,在第685团和第687团各一部配合下,全歼了被围日军。13时,战斗结束。当日黄昏,第343旅向东跑池一带日军出击,由于国民党军未按预定计划出击,致使歼灭东跑池日军的计划落空。
此战,击毙日军精锐板垣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辆,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支,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全歼日军,也是全国抗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此战还粉碎了“八路军不打阵地战”的鬼话。115师以3个团的兵力打围歼战,以师独立团和骑兵营在灵丘打阵地战阻击日军。运动战中的围歼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必需靠外围的阵地战来获得必须的时间。没有必要的阵地战,则不可能实现围歼战。
正确的说,八路军是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阵地战是为运动战创造战机,赢得必要的时间才会使用,而且必须不惜代价的守得住才行。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被白崇禧浓缩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然而,以空间换时间,在两党的理解上却有很大的差距。在国民党这边,理解为节节抵抗的消极防御。而在共产党这边,则为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大范围的机动,寻求有利的战机,积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作战指导思想上来看,中国军队在装备上处与劣势,节节抵抗式的作战,必然带来巨大的伤亡,而巨大的伤亡必然对士气产生消极影响。处与劣势的军队要保持士气不缒,必须要有胜利。而这胜利不是靠硬碰硬的死拼来获得,因为弱势军队是做不到的。胜利必须靠正确的战略战术来获取,也就是以地形,时间上的突然性等弥补装备上的劣势。在总体上,我方处于劣势,但我军则应依靠积极的机动,以局部的绝对优势来获得胜利。
这两种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谁更符合中国军队的实际状况,谁优谁劣,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平型关之围歼战进行中,担任阵地阻击战的杨成武独立团在灵丘以东腰站顽强阻敌援兵,毙伤300余人。在阻击任务完成后撤离。
此战,八路军以3个团(4000余人)的兵力全歼日军1个步兵大队、一个辎重大队(1000余人)。日军极为顽强,全部拼死。另以1团加1营的兵力阻击日援军,毙伤300余人。
反观国军,以6个团(约9000人)的兵力出击日军2个大队(1000多人),竟被反制。
第七集《淞沪会战》上
第八集《淞沪会战》下
第九集《喋血长空》
第十集《失去海岸线的勇士们》
第十一集《南京保卫战》
第十二集《南京大屠杀》
第十三集《徐州会战》上
第十四集《徐州会战》下
在以上各集中,我看到了国军将士拼死杀敌,为国捐躯的战斗记述。我的外祖父(黄埔军校毕业)时任上尉连长,就是在淞沪会战中阵亡的。在那些身影中自然就有我外祖父的身影。
然而,虽然将士忠勇、军心可用,却难掩指挥失当(徐州会战除外,那却是杂牌军的主功)。
我不禁要问:从1931年918事变起到淞沪会战的7年间,日本亡我之心全国皆知,国府为这注定要发生的战争作了军事准备了吗?
满片都在强调国军装备与日军相差悬殊,只好用士兵的血肉之躯与日军的战车火炮死拼。然而,国军的那些苏械师、德械师与日军的战力相差不远,它们都到那里去了?为何不见这些师的踪影?
《一寸河山一寸血》是真实地讲述了历史?还是有所隐瞒?
第十五集《大迁徙》
从1931年918日军炮击沈阳北大营开始,一直到1945年8月抗日胜利为止。这十四年间,中国人历经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此一行列之庞大,路程之遥远,地区之辽阔,时间之漫长,在人类史上都属罕见!这次大迁徙当在一千万人以上。
然而,其中国军的黄河决堤,水淹三省制造的难民;以及河南由水旱蝗汤所制造的难民至少要占一半以上。
小常识性错误:孙运璿谈到用骡子拉拖车运机器,而画面上出现的却是小毛驴。(通常拉车用马骡、不用驴骡。驴骡体形小,不耐长途重荷,主要用于乘骑)
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存有一万六千箱古物,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片中词:“青年永远都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在大迁徙的行列中,他们是最耀眼亮丽的一群,也是最克苦耐劳简朴可爱的一群。年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心头存有无尽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什么环境都难不倒他们。在战火中他们相伴成长,完成学业。”
第十六集《武汉会战》
这里侨报记者马树礼所提到的“范长江”,当时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后来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而马树礼后来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也是本片的制作者之一。
此集指出日军兵分三路进攻武汉,中路由徐州沿淮河东逼武汉,东路出南京沿长江南岸,由南向北进攻武汉,北路从郑州沿平汉线由北向南攻击武汉。
在谈到武汉附近的战略地形时,地图上将大别山脉画小了,将武汉以北画成了平原。实际上,大别山脉向西延伸至桐柏山区,大别山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地带,近东西延伸。西段主脊高度不大,多在800~1000m之间,东段主脊狭窄高峻,有一系列超1000m的陡峭山峰,就是地图上所画部分。平汉线在大别山脉的西段穿过,鄂豫交界的武胜关车站就在山区之中。武胜关附近山势险峻,为下鄂入豫的必经之处,咽喉要道。
片中在解释黄河决堤的决策时说:“在当时对国军而言,这三个月可是要命的九十天。因为华北这一路日军,假如顺利的沿着平汉路南下,先驰得点攻陷武汉。那么从皖南强行军西奔的国军精锐部队,势将被安庆西上和武汉东下的两路敌人歼灭于大别山下与长江之滨”
对于此句,我有不同意见。武胜关附近山势险峻,铁路、公路有几处穿山洞而过。以人力凿穿山洞之处,皆因为山势险峻,道路无法左右迂回之故。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这种地形下使不上劲,若在山洞处的山顶及洞后布置重兵,极难正面突破。
从东绕行,就要绕过大别山东段,从合肥再向南至长江北岸,与从徐州出发的日军走同一路线。
从西绕行,则必须先向东北,走唐河,下枣阳,过随州,经孝感,西逼武汉。这一路,日军的最大困难就是补给。
所以,北线进攻之敌的主要任务是牵制性作战,意图吃掉河南的国军部队。因为在河南平原上的国军部队被东、南、西三面高山阻隔,很难逃逸。其中邱清泉的战车部队在当年只有经武胜关的一条铁路,若被日机炸毁山洞,就无路可逃了。
事实上,进攻武汉的主攻日军就是沿长江进攻的日军部队。绕过黄泛区的日军仍然是向西攻击到信阳为止,并未向南攻击退入山区的国军部队。
武汉会战双方兵力为:国军117个师,总兵力达110余万人。日军九个师团,一个旅团,一个支队,35万余人左右,实际一线作战部队20余万人,战略预备队15万人。
这一次吸取了南京的教训,先行要无关人员撤离。
冈村宁次的106师团和波田支队从安庆到湖口打了一个月,应该说国军打得不错。然而老兵的回忆却是败笔。在德安,薛岳的倒八字阵,2个半月,歼敌101、106两个师团3万多人(在大陆的记载中是1万多人,按说伤亡达60%以上的部队,已经失去进攻能力,如何能在1个月后重占德安?)
《武汉会战》歼敌10万7余人,国军伤亡达22。5万余人。比淞沪的3。6:1已大有进步了。
这次战役,在大陆的记载稍有不同,但歼敌人数与伤亡人数是相符的。
在这里,日军挖坦克履带上的泥浆稻草的画面在《长沙会战》中又出现一次。
第十七集《战时文化》
《热血歌》
热血滔滔
热血滔滔
像江里的浪
像海里的涛
常在我心头翻搅
只因为耻辱未雪
愤恨难消
四万万同胞啊
洒着你的热血
去除强暴
《抗敌歌》
中华锦绣江山
谁是主人翁?
我们四万万同胞
强虏入寇逞凶暴
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报
家可破
国须保
身可杀
志不挠
一心一力团结牢
拼将头颅为国抛
此歌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却很难上口。
我试着唱了几次,感觉“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报”这两句很难将词句唱清晰。
《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