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列强代理人-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星翰并不赞同吴长庆的轻敌思想,提醒道:“这仗要是这么好打,曾国荃和李鸿章也就不会吃亏了!”
曾国荃和李鸿章也是宿将,他们麾下的湘军和淮军也是百战之兵,虽然战斗力不如常胜军,但是吴长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实力。现在陈星翰抬出曾、李二人在捻子手中吃亏的例子,吴长庆也不知该如何反驳。
看到众人沉默,李明峰分析道:“要是主力对阵,他们当然不是咱们的对手。不用多,咱们只需派一镇的人马就可以彻底击败全部捻子。但是捻子现在化成小股军队,隐藏在苏北上千个村镇之中,咱们总不能一个一个村子的去打吧?
再退一步说,就是将捻子主力全部歼灭,那也不成。下面的乡村仍然有捻子生存的土壤,假如逃走了一个捻军的将领,只需几个月的时间,捻军又会发展起几万人来!咱们要想一个万全之策,彻底的断绝捻子在苏北生存的可能!”
最近捻子的战斗方式让李明峰记起了某党的“游击战”,这种战斗方式很讨厌,可以说是很难彻底的将其剿灭。而且一旦放松了围剿,只需几个月,这种力量就会迅速发展壮大。
某党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不断战败,但是却越败人越多,越败实力越强。等到开始打内战的时候,老蒋才惊觉,这帮由泥腿子组成的土匪军,竟然已经有百万之众了。
但是,这种策略也有自己的缺陷,这就是过度的依赖民间支援。要想打游击战,必须有当地老百姓的掩护和支援。百姓掩护,才能让游击队得到隐藏,百姓支援,才能让这种非正规军有粮食吃。
捻子就是这土生土长的人,他们一般都在自己家附近打游击,当地老百姓和他们都是亲属、故交、邻里的关系,所以捻子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如鱼得水。
陈星翰叹了口气说道:“要想彻底的让捻子失去百姓的保护,难啊!苏北地区老百姓就是捻子,捻子就是老百姓,已经分不开了。除非杀光所有老百姓,才能让捻子没有生存的土壤!”
“杀光所有来百姓?”李明峰闻言,脑中灵光一闪,忽然想起了一个作战方式,“对了!对付游击战就应该用三光政策啊!”
众人闻言一愣,随即疑惑道:“三光政策?”
李明峰笑着点了点头,朗声说道:“烧光、杀光、抢光!”
三光政策是日本人提出的,这个政策对付游击战争极为有效。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所有城市全被日军占领,但是游击队却能在农村生存。依靠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游击队在日本人的后方不断骚扰日军,让日军疲惫不堪,并且有效的吸引了一部分日军,使其不敢全部投入到主战场。
最终日军针对这种作战方式,也做出了应对,推出了“三光政策”。
三光政策并非全都是后世所渲染的那种“烧、杀、抢”政策,实际上,三光政策是一种分级别的惩罚措施。
日本人当时把各个村子分成几个级别,分别是“安全”,“半安全”,“不安全”三个级别。
在安全级别的村子里,日本人实行怀柔政策,日军秋毫不犯,还经常给老百姓发放粮食,帮助老百姓修公路、水利等等。
在半安全的村子里,实际上也就是日军和游击队争夺的村子里,日军使用“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政策。只要当地百姓不支持游击队,则可以安安稳稳的生活,但是一旦被发现支持游击队,就要倒大霉了,别说财产了,就连小命都休想保住。
对付那种不安全级别的村子,也就是游击队作为根据地的村子,则是彻底的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丝毫不讲情面,将这种村子直接毁灭。
三光政策实行以后,效果明显,华北地区大为平静。大批的半安全和不安全村子都变成了安全的村子,当地老百姓一旦发现游击队,不但不藏匿,反倒积极举报。
李明峰也打算在苏北这么做,事情新版的“三光”政策。
ps:最近看到有人给我投贵宾票,挺感动的,但是这玩意是需要掏钱的,大家还是别给我投了。大家想支持列强,就用鲜花、点击、收藏这些免费的东西就成,千万别破费。





    正文 第两百一十四章 保甲连坐,清乡运动
     更新时间:2008…8…7 19:13:59 本章字数:3556

          捻军现在已经打散混入到了乡村之中,李明峰会合了袁甲三和苗沛霖的大军之后,在捻军活动地带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扫荡。
最初张宗禹和龚得树、侯仕维有些自不量力,把李明峰当成了李鸿章之流,三人也组织起了五万大军在淮安附近和清军展开了大规模军团战。
李明峰只调用了刘铭传、宋庆两镇兵马就将其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张宗禹、龚得树、侯仕维看到形势不妙,连忙撤退。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又遭到了袁甲三、苗沛霖的追击堵截,五万大军被打的七零八落,死伤至少两万人。
这一战之后,捻子彻底放弃了正面作战,完全深入民间,展开游击战。
战役过后,所有城池都被捻子放弃,清军可以直接进驻苏北。从明面上看,除了几个贼首没有被捕,捻子已经近乎于彻底覆灭了,于是朝廷又对参战军队封赏了一番。李明峰以前所受封赏太高,这次只得了一盘朝珠,以示恩荣。
当然,老李对这一盘价值几百两银子的朝珠没有任何好感,直接放到库里锁了起来。
李明峰、袁甲三、苗沛霖看到捻子撤走,都趁机抢占地盘,山东南部,衮州、临沂,和苏北的宿迁、海州等大片土地为李明峰的常胜军所占据。处于四省交界处的徐州地区被苗沛霖抢到,袁甲三所获最小,仅抢到几个县城。
果然不出李明峰所料,捻子的游击战效果极其明显。虽然常胜军和袁家军、苗家军暂时占据了城市,但是捻子在各地的不断袭扰,让清军头疼不已。
袁甲三、苗沛霖最初没有意识到游击战的厉害,和往常一样管理新获取的城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才惊觉捻子竟然还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伤。
现在正是秋季,收割的季节,苗沛霖、袁甲三都在垂涎当地丰收的粮食,所以派出部队到各个村子去收缴税粮。但是村子何其多?捻子活动地区至少有数千所村庄,所以也要派出大量的收粮队,每支收缴税粮的军队多则百十人,少则数人。
这样一来,就给了捻子偷袭的机会。每股捻子或者数百,或者上千,通过当地老百姓传递的情报,总能埋伏到正要去收缴税粮的清军,或者刚刚收缴完税粮的清军。
得到遇袭情报之后,袁甲三和苗沛霖总要派大军前去支援,但是大军抵达战场之后,却发现留下的只有清军的尸体,捻子早就逃的无影无踪了。即便是在附近乡村打听,也没有一点头绪。
只不到半个月时间,袁、苗两军就遇袭上百次,死亡数千人。
不单如此,有时候捻子还会聚集起大规模部队,攻击兵力较少的县城。攻陷之后,只是抢掠屠杀一番,然后就扬长而去,绝不和清军主力对抗。这样一来,袁甲三和苗沛霖都被打的焦头烂额,损失也是极大。
袁、苗二人甚至想要让出城池,不和捻子再这么纠缠下去。
幸亏李明峰早就料到了这种作战方式的威力,占领各大城池之后,老李严令常胜军士兵出城必须至少百人同行,而且免除当地百姓当年的税粮,这样就让常胜军避免了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
别人不去管,老李单单在自己的辖地开始了筹划已久的清乡运动。
李明峰先任命常胜军的中层将领担任临沂知府、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衮州(今山东菏泽、枣庄)知州等职,州府下面的县令也全部是常胜军将领担任,然后又设立清乡保甲制度。
以户为单位,每户人家设一户长;十户为甲,设一甲长;十甲为保,设一保长。各保就该管区域内原有乡镇界址编定,或并合数乡镇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乡镇一部编入他乡镇之保。
大乡镇假如有好几个保,则设保长联合办公处,由保长互推一人为主任。户长基本由家长充任,保甲长名义上由保甲内各户长、甲长公推,但县令查明不能“胜任”,或认为有更换必要时,可以命令原公推人另行改推。
户长须一律签名加盟于保甲规约,并联合甲内户长共具联保连坐切结,声明如有“为捻、通捻、纵捻”情事,联保各户,实行连坐。甲长受保长指挥监督,负责维持保甲内安宁秩序。联保主任受县令指挥监督,负维持各保安宁秩序总责,但各保应办事务仍由各该保长负责。
其实保长、甲长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检查所辖之地是否有捻子罢了。一旦发现,必须立刻上报,否则十户人家实行连坐,全部受刑,轻则蹲大牢、发配,重则掉脑袋。
而且保甲长必须每日都检查自己的辖地是否有外人进入,一旦发现陌生人,必须上报县令,否则以通捻论处。
苏北鲁南地区共有二十几个县,县令都是常胜军中出来的中低层将领,一般都是连长、营长级别的将领,麾下统领着数百常胜军。一旦接到当地群众举报,这些县令就会分析局势,假如敌人不多,则立刻带领自己麾下的士兵前去剿灭;如果是大股的捻子,则需要上报驻扎在临沂的常胜军总部,让总部派更多的部队年前剿灭。
这个政策实行两个月,常胜军共小规模出动四十余次,大规模两次,剿灭捻子上万人,给捻子造成了重大损失。
当然,也有一部分村镇顽固不化,暗中保护捻子。但是敌人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在高额悬赏之下,当地很多百姓都给常胜军偷送情报。遇到这种情况,老李从不手软,到当地直接将除举报人以外的村民全部屠戮一空。
常胜军连续屠杀了四五个村子,震慑了暴民,血淋淋的先例让苏北人民恭顺不少,捻子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了。
无论是出于自保的需求,还是为了让亲属免遭连累,捻军都不能再在常胜军的地盘上战斗下去了。
当年冬季,捻军开始往袁甲三、苗沛霖控制的地区迁移。这样一来,袁、苗的压力又增大了许多。
连番吃瘪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