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中央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反蒋联军从一开始就是一盘散沙,指挥不一,在人和上处于劣势。中原大战一开始,阎锡山制定作战计划,晋军沿着津浦路往南直到攻占南京,而西北军则沿着陇海和平汉铁路南下攻占武汉,桂军则是从广西北上沿着粤汉铁路跟西北军在武汉汇合。

这样的作战计划让冯玉祥一开始就不满意,他认为这样的作战计划将有利于晋军抢攻南京,而同时随着战局的发展,晋军当年承诺给予西北军的援助也慢慢的不那么爽快了,西北军不得不越来越依靠大刀作战,而且军队的粮食都成了问题。于是此时冯玉祥做出了停止南下的决定,因为在没有很好的补给的情况下,他认为把自己的战线拉得过长,只能给仍旧在陇海线上大量存在的蒋价石中央军打击自己的机会。

这次三方反蒋,论起来只有广西桂系决心最大,他们在自己的根据地还被中央军攻击的时候,可以孤军北上就已经很够意思了,可没想到北方的冯阎二人如此不配合,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碰上了冯阎这种货色,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就在冯玉祥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做出停止南下策应正攻击武汉的桂系军队的决定,让中央军喘了一口气,集结了大量军队援助武汉,逼迫已经失去了广西根据地的桂军不得不南撤,桂军一撤离,中央军顺势追击,很快又占领了长沙,收复了湖南。

桂系的军队进入广西之后,跟粤军中央军联军连连苦战,人困马乏,中央军追兵又紧逼而来,李宗仁看到大势已去,又对北方的冯阎失望透顶,只能宣布了退出大战,自己出国去了。

三路大军一路被打残后,蒋价石从容调集武汉军队北上,增援前线。冯阎二人这才慌了手脚,尤其是阎锡山,他看到了中央军把下一步的打击目标放到了晋军的身上,于是阎锡山当即就派人去向冯玉祥求援。可阎锡山派去的使者,却怎么也找不到冯玉祥本人。冯玉祥这时候也不想管阎锡山了,他的军队还饿着肚子,他把这一切都看成阎锡山的错误。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罪阎锡山,要知道他自己的军队都还为补给吵闹呢,以阎锡山的商人本性,能一直断断续续的给你点东西已经很难得了。可冯玉祥显然不是什么气量宏大的人,这种人在富贵的时候或许能跟你共富贵,但是要了逆境的时候,指挥推诿责任,指望他跟你共患难想也别想,这从他三番四次的倒戈老上级就知道了。

冯玉祥不援助阎锡山,很快晋军就接连失败,在中央军和韩复榘的军队联合打击下,一直撤退到河北境内。

而蒋价石终于要对冯玉祥发动攻击了,早在此前中央军已经发动了大量的心理攻势。在前线跟西北军对峙的中央军部队,用火车皮大量的往前线运送物资,大鱼大肉的在前线办食堂,同时往西北军中发传单,告知西北军士兵来中央军的阵地上吃饭不要钱。在打败了晋军后,中央军的心理攻势也达到了目的,突然发动猛攻后,西北军士兵果然斗志不高,很快开封又被中央军夺了回来。

而就在此时,张学良终于下定了决心,宣布就任蒋价石给他的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司令,然后东北军大举入关。

张学良是谨慎的,他做这些决定前,派人跟赵书礼做了详细的解释,同时还邀请赵书礼一同入关,表示山西河南两省可以划归塞北军,而东北军只占领河北。并且在宣布就任三军副司令前也跟赵书礼商讨过,明确的表示这个头衔可以让给赵书礼,但赵书礼婉拒了。表示对东北军入关没有异议,只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让人民能早点喘息。

于是就这样,东北军入关了,十几万东北军精锐,携带飞机大炮装甲车开赴河北。

历史对东北军入关有个评价,那就是决定了中原大战的结局,是帮了中央军的大忙。可事实往往没这么简单,东北军入关,前锋坐着装甲列车,沿着铁路前进,没遇到晋军则喊奉令接防,而晋军则喊着奉令交防,把驻地让出来,然后晋军撤退。一路上没遇到任何反抗,东北军再次进入河北。

东北军士兵和晋军士兵的这两句口号颇为耐人寻味,他们都是喊着奉令交接防,东北军还可以说奉中央蒋价石的命令,但晋军是奉谁的令呢,显然不可能是前方正在跟他们打仗的中央军了。因此这其中张学良和阎锡山必然有猫腻存在,从晋军让出了河边京津后,阎锡山回到太原宣布下野,稍后离开山西到了东北的大连就更证明了张阎之间有密议,而且很可能日本人也参与进来了,因为大连是日本人的租借地。

阎锡山彻底失败后,中央军大举进入了开封,此时在郑州的冯玉祥已经能听到前线的炮声了,他终于明白了大势已去,他苦心经营二十多年的西北军这次真的走到了末路。而此时蒋价石不失时机的宣布,对西北军宽大处理,只要冯玉祥放下军队出国留洋,可以对西北军其余将领既往不咎。冯玉祥只能接受,然后留在河南河北的西北军被张学良统一收编。

因为阎锡山的配合,东北军能够急速进军,不顾后方存在大量的山西军队,一路沿着铁路线南下,一直到达郑州。这怎么看怎么像是抢地盘,抢中央军的地盘,最后东北军势力囊括整个河北省,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北部。收编了作风强悍的西北军后,东北军的实力猛然扩张,加上东北的财力支持,隐隐已经能和中央蒋价石抗衡了。

而此时的张学良才刚刚三十岁,而他做出的成就已经不输于他父亲当年了,手握强大的军队,后面是富庶的东三省,加上京津这样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年轻的张学良不自觉的自得意满。

可是具有讽刺般巧合的是,东北军宣布入关那一天也是9月18日,如果不是后来有日本人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的话,这次东北军入关大概也可以称之为九一八事件吧,东北军崛起的九一八。

一百三十三节中原大战尾声

更新时间2012…7…1120:00:39字数:3655

随着张学良的入关,冯阎二人的出走,中原大战在事实上结束了。

战争从7月中旬到9月中旬,立时两个多月,相比原来的历史,由于赵书礼组织的谈判,战争时间已经缩短了很多。但是造成的破坏却不比以往要小,战争范围波及河南、甘肃、陕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广西九省,比之历史上还要大,各方总共伤亡三十余万人,比之历史上也多。

战争所到之处,城乡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流民四起,继之以大役。惨象比之历史上尤甚,这样的结局根本不是赵书礼的初衷。他最先想着用谈判来化解这次浩劫,可惜失败了,又以为好歹是拖延了几个月的时间,塞北军又较早的加入战局,以为对国家的损害会比历史上要好点,可天不遂人愿啊。

军阀大战爆发的时间虽然延后,同时战争时间也缩短了,但是战争烈度却空前的提高了。

由于双方都多准备了两个来月,因此双方准备充分,军队训练更好,更有战斗力。只可惜这些战斗力都体现在了对百姓的伤害上,当然对他们自己也不是没有益处。

最大的得益者非东北军莫属了,他们不费一枪一弹,把河北全部,河南一部,山东一部收入囊中。再次要属塞北军了,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塞北军已经占领了兰州,正在向定西进发,这时候西北军一宣布失败,当即塞北军四面攻击前进,游说收编当地武装,整个甘肃省收入囊中。可惜他的脚步慢了一步,没能占领陕西,西北军悍将杨虎城擅自从河南撤回陕西,成了关中平原新的主人。

反倒是出力最大的中央军没落着什么好处,地盘比之战前并没有明显的扩大,还是局限于江浙两湖地区,至于北方的安徽河南早在战前就是中央军的地盘。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彻底打垮了两个自己最大的敌人。纵观目前整个中国,还在跟中央分庭抗礼的势力已经不多了,除了此次实力急速壮大的东北军,收取了甘肃宁夏两地的塞北军,也就只有割据广东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了。其他的像滇军,黔军等不管是在财力还是军力上都不能够跟中央抗衡,即使割据富庶的四川的川军也因为四巨头同时割据,而没有他本应有的地位。

对于此蒋价石自然是不满意的,他又开始了耍弄权术。

正当大家都忙着收编西北军晋军的时候,突然蒋价石以总司令的名义给赵书礼发去了一个命令,要塞北军入关进入河北,命令已经进入河北的东北军不得进入京津两地,这两地划归塞北军防区。而又命令东北军进入山西省,负责收编这里的晋军和杂牌军,不允许正打算从丰镇南下的塞北军胡田部进入山西。

蒋价石之所以会下塞北军进入京津的命令,自然不能乱下,他是有借口的。当年阻止冯玉祥进入这两地的借口是,冯玉祥本人性格强硬,不适合处理有列强势力犬牙交错的京津地区的事务,而此次阻止东北军进驻这两地的借口则是,塞北军在跟英国人战争后,一直在天津驻扎着军队,对这里更为熟悉。这跟他当年他挑拨冯阎二人的方法如出一辙,这种计谋并不高明谁都看的通透,可是有时候偏偏你就是会中计,明知道那是个坑,还要往里面跳。

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北方军阀们来说,京津地区的诱惑力几乎是致命的,对他们来说北京就是皇城,占领这里意味着夺得大位,意味着攀上了中国权力的顶峰。数数先后费尽力气不顾大局的进入北京的那些人,有赶走段祺瑞皖系的吴佩孚、曹锟,有发动整变搞定吴佩孚、曹锟的冯玉祥,还有后来的张作霖,可看看他们的结局,吴佩孚被冯玉祥阴了一把,从此元气大伤北伐后消失于整治舞台,冯玉祥被张作霖联合其他势力挤走,其势力在南口几乎消亡殆尽,本人被迫出走苏联,而打败所有的北洋对手的张作霖,在北京强行登基总统大位后,在北伐军的猛烈攻势下,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