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使命在身;就在上海拉开了架势;公开与各国使臣和外交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展开了紧张的联络工作;电请各国外交部派全权或驻京使臣议和。江南督抚大员无不与之互通声息;盛宣怀、刘坤一、张之洞等;都是他的后援;处于关键地区的山东省;也在他的亲信袁世凯的手里。当时北京对外的电讯已断;但北京与济南之间的传统的驿马最快的“八百里加急”仍旧可跑;往返一趟需时六天;这样通过济南的袁世凯;京城里的情况随时可知。他在上海;与各省会商埠的电讯仍可畅通。
所以等到10月11日;他由外国人护送进京的时候;整个局面已经在掌握之中了。 这时;慈禧带着光绪和一班廷臣早就逃之夭夭;紫禁城都被八国联军占领了;眼看就有灭国的危险。清廷为了让李鸿章跟鬼子们谈判;再次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并且准其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也就是说;只要是谈判需要;只要鬼子们答应退兵;有些事你就看着办吧;不必样样请示汇报了。而且一再好话说尽;有如:“此行安危存亡所系;旋转乾坤;非异人任;勉为其难;所厚望焉……”“全权大臣李鸿章;著准其便宜行事;将应办事宜迅速办理;朕不为遥控。”此时的清廷;简直就差没跪下来求他了。 具体的谈判过程;历时数月;要面对十一个国家的公使“弹钢琴”;李鸿章真的累得吐血了。表面上也有个庆亲王奕劻与他同在谈判桌边“烤”;可是庆亲王此时全没了主张;一切全看李鸿章怎么跟洋人“过招”了。
这期间;他派他的儿子李经述坐镇济南;观察京津并监管电讯。又派大儿子李经方坐镇上海;随时收集海内外的各种情报和反应;同时联络江南诸将。谈判的关键时刻;正是六七月的酷暑天气;每天各方来的电文堆积如山;充当李鸿章的翻译的马建忠一天要翻译八千字的电文;以至于中暑累死。可知此间繁难种种;不是当事人断难体味一二。 既然各国都在抢夺利益;这就给了李鸿章利用矛盾的机会。他企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当一次“挑拨离间”的能手;以求“赔钱而不割地”,能让两宫和清廷原班回銮;八国联军赶快退兵就行;赔款的事是无可奈何的;其他什么事都好说。
清廷的意思也正是如此。于是;他就再次充当了不平等条约的画押者。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一签订;他就再次成了万炮齐轰的大卖国贼。 结果;这个条约对于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无穷的;除了要负担赔偿四亿五千万银两(当时清廷一年的税收只有八千万两)之外;主权也进一步丧失;清廷完全成了东西列强的奴仆和工具。而李鸿章还没等到两宫回銮;就已经血气耗尽了。 魂归肥东 和约签订了,但“老毛子”的纠缠尚没有完。当初义和团烧洋楼的时候;俄国人混水摸鱼,趁乱出动二十万大军占领了东北三省。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从北京撤兵;而他们拒不从东北撤兵;威逼李鸿章于《辛丑条约》之外;再跟他们单独签一中俄密约;要把整个东北送给他们当“保护地”。这回李鸿章说什么也不肯上他们的当了;至死不签。 这时李鸿章已经七十九高龄了;和约签订之后;内外交煎,他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累月发烧吐血;卧床不起。在此油灯即将燃尽之际;“老毛子”还是不肯放过他;甚至在他临咽气之前数小时;俄国公使还来床边纠缠;迫其画押;李鸿章不从;继而引起大吐血……俄使走后;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即刻向儿子李经述口述遗折;呼吁自强。又命于式枚草遗折推荐袁世凯代己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临终时嘴里还在痛骂“毓贤误国”。 据说李鸿章在临终之际;感念一生中的万事种种;曾口述七律一首;诗云: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跟随了四十年的老臣周馥这时也在床边;眼看老李已经咽气但双目炯炯不闭;遂哭出声来:“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目乃瞑;犹溜涕口动欲语;可伤也。”(周馥《李文忠公七律诗》注) 这一天是1901年11月7日。 当时慈禧等还正在回銮的路上。据随驾的吴永记述说;慈禧在得到李鸿章病危的奏报后;甚为顾念;为之流涕;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
第二天;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震悼失次”;随护人员“无不拥顾错愕;如梁倾栋折;骤失依恃者”。吴永感慨万分:“此等关键;乃始知大臣元老;为国家安危之风量。”李鸿章之死;在中外引起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接着就是“盖棺定论”了。清廷特旨予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寺;原籍及立功省建立专祠;并将生平战功政绩;宣付国史馆立传;赏银五千两治丧;儿子李经述承袭一等侯爵;准在京师建立专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儿孙们也各有封赐……李鸿章活着的时候;“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命运跌宕;死了以后;倒是享受到了有清一代汉族官员从未享有过的殊荣。
无数的人对李鸿章的死怀有复杂的感情。梁启超的挽联是: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严复的挽联是: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 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 袁世凯的挽联是: 受知蚤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翊临淮壁垒; 事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曾国荃的孙子曾广铨的挽联是: 先太傅以后事累公;万国输诚;宏济远谋今绝响; 予小生游欧洲就学;片长自效;追随多难为酬恩。 陈夔龙的挽联是: 帝命谥文忠;千秋论定; 天生为社稷;旷世才难。 庆亲王奕劻的挽联是: 手挽乾坤;即今生荣死哀;公应瞑目; 身骑箕尾;际此遗艰投钜;我更伤心。 …… 无论人们说些什么;总之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永久地过去了。
1903年2月18日;李经方、李经迈等李家后代;葬李鸿章于合肥肥东(东乡);距城十五里的大兴集夏小郢。 叶落归根;李鸿章总算到家了。
第21节 一生都是悲剧角色的李经方
李鸿章不像他的哥哥李瀚章那么多子多孙;他只有三个儿子:经方、经述、经迈(经毓、经远、经进均夭折)。其中长子李经方还是从六房李昭庆家过继来的。不过这个过继对李鸿章来说很重要;因为经方过继过来几年之后;这位四十二岁的老爸;终于有了亲生儿子李经述。
李经述生下来时;李经方已经念书了;仍是以长子的身份留在二房;先在家塾读书应科举;中举后在其父的安排下跟洋人学外语;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后来成为李氏家族中;帮老太爷办外交的最重要的帮手;因此也沾了不少“卖国贼”的“光”;如前所述;他被世人号为“割台大臣”。
他一生既没有赶上他的父亲一辈打仗立军功的年代;也没有在日益兴起的洋务运动中;在纱厂、电厂、电报局之类的单位捞个肥缺干干;而是跟在老爸身边;干那些最不讨好的“弱国无外交”的行当;所以他一生政治上始终不得尽放光彩;只能是郁郁寡欢。尽管他极其聪明能干;精通五国语言文字;又写得一手极帅的隶书和行草;人也长得人高马大;一表人才;但“大方向”总是被老爸圈住了。就此说来;他的过继给老二房;对他本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件很划算的事情。
李经方生于1855年;字伯行;号端甫;早年在家乡读书习字;按照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进身法则读书做官。他书读得不错;很快进身为府学廪生(秀才中的优等生);因此被列为候选郎中。1882年在江南乡试中中举(名列第三十八名);成为地方官员的候选人才(先后被命为分省补用知府、分省补用道、江苏补用道、军机处记名)。李鸿章奉命办理天津教案移家天津后;衙门在海河与南运河交界的金钢桥一带(即现在的李公祠大街一带)。
李经方从南京(李鸿章两江总督的衙门在南京)北上;亲履津门这一北方华洋杂处的商务巨埠;亲见其父身边的土、洋幕僚;及其从事内政外交诸项大事要端的大体过程;眼界和胸襟自是非同一般。这为他后来从事外交活动;奠下了别人无可企及的基础。到了1894年甲午之役之前;他已是有了三年驻美公使参赞和三年驻日公使资历的外交官了。
那时一般官场上的聪明人;都视洋务官为肥缺;而视外交官为畏途。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任驻英公使;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立富强之基”;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首先尝到了当外交公使的滋味。他回乡探亲的时候;乘了一艘小火轮;乡人见了也骂他洋奴、洋鬼子。那时当外交官;乡关万里;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处处受洋人的气……这些倒还都在其次;难缠的是“正人君子”们动辄以“卖国”相讥;使人腹背受箭而危机四伏;况且清廷遇事并无定见;常常朝三暮四;你就得来回折腾;所以干什么也别干外交官;是时人常识。
然而李鸿章与众不同;偏偏要他的子孙们捡这个酸果子吃。他的三个儿子都没正经干过“党政军”;而主要是从事外交。李经方是职业外交官。李经述长期韬光养晦;准备接李鸿章的班;主要露面的机会;是陪同李鸿章1896年出使欧美列国;那是次著名的系列外交活动。可是还没等他手脚放开;李鸿章去了;他也跟去了。李经迈的正经职业也是外交;曾任钦差出使奥国;还作为随员陪同贝勒载涛出国考察陆军;大清王朝完蛋了才去打理自己的买卖,搞房地产开发的。世人都骂李卖国;难道他刻意要儿孙也去背卖国的黑锅吗?有谁能体味李彼时彼刻真正的用心呢?
李氏家族四五代人;读书做官的人是不少;但在洋务上占大便宜的倒不见多;大多是些会办、襄办之类的中层干部;而驻外公使、钦差倒出了一大堆;如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