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给他;希望他能独当一面;务必要择劳苦之事而任之;帮助二哥御此大敌;并且语重心长地说:“吾两家门第太盛;人忌鬼瞰;处处皆是危机;时时皆伏祸胎。除却耐劳尽忠四字;别无报国之道;也别无保家之法。”可是李昭庆毕竟年轻;“视事太易”;难耐艰苦;况且脾气也不是太好;与诸位将领未能协调好。1866年底;连曾国藩都感到剿捻无功;需要“曾瓜李代”了;而李昭庆又何功之有呢?所以才有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宜;曾与李掉换个位子;由李鸿章带队继续打! 李鸿章的淮军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总是喜欢在李鸿章脚下盘桓”;大概李比曾更重哥儿们的义气;更舍得重奖。由李鸿章再次出掌淮军剿捻;又值淮军蓬勃向上时期;自是别具一番气象。
未出一年;就大败东捻于山东境内;东捻首领赖文光和任柱先后死于刀下。 这期间;李昭庆已有了独立编制的武毅军和马队共万把人;整天奔驰在湖北、安徽、山东、河南广大的区域内;与捻军往返周旋;不得休息。每次鏖战;李昭庆“匹马斫阵;所向无前;虽盛暑寒冬;与士卒同劳苦”;也许就在那时已落下了病根。很不巧的是;那捻首赖文光原先已是李昭庆的瓮中之鳖;可是在追赶了数百里后;赖文光跑到了扬州;却被留守扬州的吴毓兰部活捉了;功劳就是人家的了;到头来仍是“事不奏功”。年年辛苦不少;战后论功;只得了一个记名盐运使;而且并无实授;只是个空衔而已。李昭庆当然闷闷不乐;向二哥坚决要求回家去;弄得二哥毫无办法。弟弟毕竟年轻;随他去吧。
时在1868年春节(据《淮系人物列传》)。 几年后(1872);李昭庆到京师办事(由前署督臣何璟奏明赴部引见;何璟是李鸿章的同年);顺便到天津看看二哥;谁知竟然旧病复发;“咳嗽日夜不绝声;先痰后血;血尽则痰;浓晦胶粘;医谓肺肾两经先绝”,在北京时还大吐血。数日后李鸿章派人接他回天津府衙调治;竟数月无效;最后因吐痰不出;手足俱动;哽咽气绝;年方三十九岁。 据说李昭庆临去世前还在生二哥的气。李鸿章去看他;他把头转到床里面去;不高兴理他。据李经方的内弟刘晦之《李昭庆之死》一文说:“赖文光就擒之日;太常(李昭庆)虽踵至;已徒手无卫矣;仅论前功;以运使候补。是时军中保案;动辄万余人;武职奖札多弃之不取;贱视可知……军务底定;文忠复避嫌;不为推荐。于是入官则无实授之期;改途又乏出身之路;益郁郁不得志……其后至津省兄;郁郁病际;遂不起。卒前数日;文忠往视;太常移面向内不与语。”(据刘晦之《异辞录》引) 李昭庆去世后;李鸿章非常难过;曾有长信写给兄弟;讲述治病的过程和安排后事诸事。他顿时觉得非常孤立;亲人越来越少了。
李昭庆的后代倒是兵强马壮;有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另有一儿早逝);老大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老五李经翊过继给李凤章;老三李经榘住在芜湖“三大人公馆”(李家人称小花园;现为芜湖第八中学);当他的“三大人”;一辈子过着士绅的生活;老四李经叙是“四大人”;在芜湖的住宅当地老百姓称之“四大人公馆”(李家人称长春花园;现为芜湖少体校)。李经叙跟他的大哥一样;是个外交官;但命苦得很;在李鸿章的幕僚伍廷芳的提携下;两次出洋出任秘鲁和墨西哥公使代办;可惜死在任上。 李经榘的老丈人是李鸿章的丁未同年、我国第一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李经叙的老丈人是翰林院编修、广东人许其光。
李昭庆的四个女儿嫁得也很风光;大女儿嫁苏淮扬道吴学谦;次女嫁合肥著名清流干将、清廷驻英国留学生总监蒯光典;三女儿嫁给上海道邵有濂的大儿子邵颐;四女儿嫁的是老李的铁哥们、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大儿子刘体乾。 李昭庆的后代突出的特点是出了一批外交官———除了李经方和李经叙;孙子辈中还有李国栋;出使奥地利大臣二等参赞;李国源字仰尼;民国后任职外交部;曾出任驻仰光代理总领事。他这一房中还出了一个国民党的大官———中央银行最后一任总裁刘攻芸;是李昭庆的孙女李国珍的丈夫。
第12节 克虏伯大炮的终生崇拜者
李鸿章天生一个劳碌命,打太平军打了十一年;好不容易总算打完了;又要去“剿捻”;北上“剿捻”剿得差不多的时候;天津那边又来事了。
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了;平民教民;杀杀打打;一边是外国人打死了天津知县;捣毁了衙署器物;一边是中国人火烧教堂、领事署;打死了法国领事和秘书……中国人冒犯了洋人;那还了得?何况还打死了二十几个洋人!于是七国连衔抗议;开来军舰示威;扬言要把天津化为焦土;外国军舰已集结在渤海湾大沽口了;直接威胁着北京……眼看又要引发更大的国际争端;清廷一看大事不好;赶紧把最强悍的淮军调到天津;以防不测;同时叫李鸿章来帮助曾国藩处理这棘手的教案问题;顺手把李鸿章推上了外交前线。
李鸿章马不停蹄地率兵赶到天津;真的是没有一天闲工夫。在他之前;他的恩师曾国藩已经在处理这个事件了;把双方来了个各打五十大板;想尽快把事件平息下去。但是想不到事情很不顺手;民情沸腾;不肯买账;“媚洋”、“洋奴”的帽子满天飞。主要是天津是个有着深厚反帝土壤的地方;离北京也近;有的地方官员还有着皇宫里的背景;事情就尤为复杂。结果曾国藩没有为太平军和捻军送命,却为此天津教案送了命,事情还没办完身体就吃不消了;一年后去世了。 李鸿章当然也不愿与民众为敌;但是处理这件事宜快不宜迟;迟了又要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洋鬼子不就是仗着他们的坚船利炮吗?那就会引起更大的麻烦。鸦片战争时期的场面李鸿章没见过;但是打“长毛”时华尔和戈登手里的洋枪洋炮的威力;李鸿章还是亲眼领教过了。
尽管还是朝议纷纷;尽管挨了不少天津人的骂;尽管朝廷内部也并不完全认同他的做法;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在曾国藩办案的基础上;继续快刀斩乱麻:杀掉主要“打教”人员二十人;充军发配二十五人。就双方死伤的人数来说;基本算是一命偿一命;双方扯平了;好歹就算是“结账”了。但是为了安抚民心;争取舆论的支持;李鸿章再次操起了“痞子腔”。 据说到了真正处决“打教”人员的时候;拉出去砍头的并不全是真正的杀洋人、烧教堂的人员;有一部分原本就是死刑犯;该着要死的。李鸿章以这些人来充数糊弄外国人;天津的老百姓就暗暗叫好。而且;又在原定的二十名死刑犯中;又解救了四人;重新判为徒刑发配;这就又缓和了不少气氛。
洋人那头则用“糖衣炮弹”来轰;也算轰平了。不过洋人方面还要求赔偿五十多万两损失费。李鸿章这时是宁肯花钱买太平;五十万就五十万吧;赶快给我退兵!清廷那头要的就是快赶那些军舰走路;满朝的衮衮诸官;一看见大沽口的军舰就掉了魂;他们总在担心鸦片战争的噩梦重演! 李鸿章也被此教案搞得精疲力尽;心里恨得要死。鬼子不就是欺负咱们没有快枪利舰吗?不就是欺负大清军事上弱吗?眼前尽快平息教案还算是小事;大事是如何赶紧自强、自救。
中华帝国一旦强大了;看谁还敢欺负?洋枪洋炮洋舰;咱们不会造;难道还不会买吗?先买他一些“利器”和“制器之器”;又有何难?然后收买他们的能工巧匠;收买他们的技术;以利我们仿造;天长日久;不信大清赶不上去…… 买洋枪洋炮洋舰船是需要很多钱的;但是只要严格设卡收厘;加强税收管理;堵塞财政漏洞;同时派出大员;给予优惠政策;设法振兴民族工业;广开财源;富国了就必能强兵!其实当初他在江苏巡抚任上先后创办的炸弹三局、上海制造局、广方言馆;组织人员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图书;包括德国的军事书籍……出发点均是在此。
那时不仅是李鸿章;清廷的满朝文武都认为;中国的古老的典章制度是没话说的;问题就是兵器不如人家;所以才受欺负;于是要想方设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同时研究如何仿制;几乎是上下一致的呼声。李鸿章终生以此为己任。 《合肥李文安公世系简况》的编纂主持人、李鸿章的曾侄孙李家锦先生在总结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的办法时说;其实这与他跟中国人打交道的办法没什么大的差别;不过是一要善于借力;也就是会周旋;正面进攻不行就打擦边球;二要充分使用“糖衣炮弹”;进行攻心战;三要适当地耍点“痞子腔”。
有此几条;就常能无往而不胜。果然;他的老师曾国藩没能摆平的事情;他一到场;三下五除二就算摆平了。 清廷看这个安徽人本事真不小;既会打仗又会跟洋人周旋;奏折上得很合尺度;把外国军舰也哄走了;那就太好了;那就别让他走了;留在天津吧;往后跟鬼子别扭的事还多着呢;恐怕一辈子都干不完呢。 很快;李鸿章得到了任命(1870年8月);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而曾国藩仍回任两江总督。接着又命他兼任钦差大臣(即后来的北洋大臣)。至此;他的权势和声望已在曾国藩之上了。 直隶总督;那可是全国的总督之首啊;历来都是清廷最信得过的人才有望“中标”;北洋大臣;那更是清廷的半个臂膀;掌管着洋务、海防等诸项内外要政;若非心精力果,与朝廷肝胆相照的开放型的干才;绝非能胜任。那时的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列强没事找茬;那洋枪洋炮、坚船利舰整天就对着你家门口;清廷就没有一分钟安心。
北洋大臣干的就是个最麻烦的差事;那是朝廷对外周旋的前沿阵地;还是对内洋务自强的前沿指挥部。不仅要面对虎狼般的流氓列强;背后还要时时防备明枪暗箭。因为在那个连天文学、算学也不让创办,连铁路也不许修建的时代;迂腐的传统势力是足可以置你于死地的。 1872年;李鸿章又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