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心与人生 作者:梁濑溟-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则说出世间又何谓乎?世间生物、无生物统在生灭变化、新陈代谢、迁流不已之中,似乎无从出越得,而实不然。有此即有彼,有世间即有出世间;出世间者,世间之所长;世间生灭也,而托于不生灭。然二之则不是,世间、出世间不一不异。宇宙万有森然只是现象,其本体则一耳。现象、本体可以分别言之,而实非二事,是即不一又不异矣。世间、出世间即哲学家所说现象与本体也。现象是生灭的,本体则无生来可言。从乎佛家言语,〃即一切法〃而〃离一切相〃,那便是出世间了。
  然佛家所谓出世间,非徒存乎想象言说如彼哲学家之所为也。世间原是生来不已的,必也当真不生不灭乃为出世间。不生不灭,不可以想象──想象本身恰是生灭法──却非不可以实践。假如许可世间生灭是事实,那么,出世间不生不灭,毋宁是更真实的事。
  在前东西学术分途一章,不曾说过如次的这些话吗:
  学术是人类生活中所倚以解决问题的。
  说问题,亦即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之谓;解决了困难障碍,便取得了自由;不断地争取得自由,正是人类生命所以代表宇宙大生命本性者。有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学术;当社会发展前进到了不同阶段,那时人生问题从而有所不同,便自有其不同学术出现。
  东方三家之学──佛家其一──各为一种生活实践功夫(不徒在口耳之间相传说),都是解决真问题的真学术。
  兹为进行必要的解说,下文将分三段,各标小题如次:
  一、要知道出世间有其的解。
  二、假如承认世间的真实性,那么出世间就更真实。
  三、略说次第深入的人生三大问题。
  要知道出世间有其的解,见于《成唯识论》,试摘取如次:
  (上略)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
  世俗总以为人生天地间,世代更换不已,而天地──大自然界──则外在固定,只可仰观俯察,如何出得去?此无知误解,须各地方分层逐步来解说,乃得明白。
  前在第六章第五节不曾为如次之阐明乎:说生物是不能局限于其机体的,即不当脱离那关系着生物机体所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条件而孤立地、静止地来看它,而是应当联系着那机体和其环境关系,总合为一整体的。那么,一个人不就同样地应当如是来认识吗?马克思尝谓〃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见第八章)其义盖在此。佛家所以称一个人的身体为〃正报〃,而其所依存的大自然界则为〃依报〃。一个人是其正报、依报所合成,分离不得。这是必须承认的第一层。
  前在第五章不又曾为如次之阐明乎:从原始单细胞生物以至后来进化出的高等动物,虽同有其知觉运动,而其间等差悬绝,要视其知觉所及之广狭繁简,而活动力之大小强弱随以分殊。此知觉所及的广狭繁简则又各视乎其机体感官的分功进化、神经脑髓的发达程度而定。质言之,动物由于物种不同,其所生活的世界是各不相同的,莫认为是同一世界内生活。本能生活的动物,于其生来特定相关之事物情味浓烈,而于此外漠不相关。动物愈低等,其生活境界愈狭隘,生命发展高至人类而境界大辟。现前世界之广大,富丽实随人类生命之发展创进而来,且正在不断开辟之中,前途是莫得限量的。(见第六章第四节)盖人类生命发展出计划性,不徒依恃乎其生来的感官肢体,更能创制种种工具,资藉以知觉和活动之故。因此可以说,社会文明不同等者,其世界即不相等;在个体生命,其资质不相等者,其发育成长不等者,乃到官能健全或健康状况不等者,便各自生活在各自世界中。此为第二层必须明晓和必不容否认的。
  从上两层可进而言第三层,即是前在第八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中述及佛家唯识学的眼等五识生,但由自识变生相见二分,所取能取固是一体之义。这是把人类知觉所及的世界收合集中到人的感觉来讲。感觉为知觉之造端;知觉资始于感觉,顺从生命趋势和生活练习而发展出来,为一切知识之本。要晓得吾人通常现有者只是知觉,而总把知觉当成感觉来说,其实感觉乍现即逝,把握不及。唯独佛家从其瑜珈功夫的实践,逆着生物机体向外逐物之势,深入人心内蕴自觉静境,乃于感觉有所体认⑸。唯识学盖出于瑜伽师(修瑜珈功夫者)之所宣说。如其所说,人的感觉即眼耳等五根,色声等五尘之间所生的五识是也;感觉中所感一方面,谓之相分;能感一方面谓之见分;合相见二分为识自体。或从其根而曰眼识,或从其尘而曰色识,均无不可。五识生时──感觉出现时──所有其色声等相分,实为自识之所变生。相分为所取,见分为能取,二取固是一体,即此之谓也。《成唯识论》上说明云:
  (五识)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新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为了他,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自所变故。
  眼等五识是了境识,其亲所了者曰亲所缘缘;尚有疏所缘缘,指其间接所缘之物。五识各待从缘和合而生,缘缺不生;其缘之多少各不等,此不及详。
  或问:唯识家言是今所谓唯心论否?可答云不是。如唯识家说,五识所有色声等属性境故,属现量故。言性境者,明其有别于独影境、带质境。言现量者,明其有别于比量、非量。有颂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性本〃。性境义同实境,非可随心而有;带质即于妄情中带有本质(第八),此指第七缘第八识说;独影则指第六识时或有任意虚构之观念。现量如镜照物,没有分别计度;必依据因明(逻辑)以立宗;若其似现量或似比量者即属非量。此其区别甚严,谁复得而斥其唯心乎?
  然从另一面来说,则唯识家固自言其唯心也。此心指第八识。(〃心〃、〃意〃、〃识〃三名字分别相当于第八、第七、前六识。)所谓第八识者实谓吾人生命整体;其曰〃一切唯心所造〃者,一切唯吾人生命之造耳。世间万象森然,总不出吾人了境取相之前六识;前六识则来自眼耳鼻舌身五根和第六意根(分别计度之头脑)。此六根者吾人所用以适应环境,争求生活之工具,远从生物进化不断发展而来,涵于吾人生命整体之中,同时其主体即在此(八识)焉。既然六识相分为自所变,能所非二矣,则主客一体,一切在吾人生命中,不在其外,便可肯定。
  更进一层说明:不独六识亲缘非外也,其疏所缘者还即第八识变。森然万象皆从变有,时时刻刻在变中,而所变不出能变。此能变者析言之有三,即心、意、识三者。识(前六)不过是其浅表,根本则在意(第七)和心(第八)。心即生命整体,而所有生命活动则全由意来。所谓意者,谓第七念念缘第八以为〃我〃,隐默地、不息地在转之无已时也。我执是生命活动根源。有现于第六识中之我执,谓之〃分别我执〃,不过是粗浅的,有间断的。唯此第七识之我执与生俱来,乃所谓〃俱生我执〃,恒转不已,隐伏不显,三能变之能变的动力全在此焉。前六识所变者名〃异熟生〃,第八所变乃曰〃真异熟果〃。真异熟果是其人正报依报的综合体。──〃一切唯心所造〃的话,其理由如是。
  若问:为什么唯识家既不唯心矣,而卒又唯心起来?答曰:其不唯心者,实事求是;其卒又近若唯心者,仍是实事求是。他们始终在解决人生问题的实践中,不实事求是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们原不是在谈哲学,无所谓唯心,不唯心。同时要注意:前之不唯心,后之唯心,其心之意词意义宽狭不同。前之不唯心即不唯主观意识之义;后之〃唯心所造〃者,即一切唯生命之所造之义。
  如我夙昔之所说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活动,原是从其求生存、避祸害的立场出发,对外界的各式各样〃探问〃,其色声等感觉,即其收到之〃情报回答〃。自己随问随答,便是相见二分出于识体自变之理。情报回答固必出于外界状况有所反映,却非一如其实,而是涵有很重主观成分的。其所以主观成分很重者,不难粗略指出如次:
  1.色、声、香、味、触,人的一切纯真感觉(且不谈其后来发展出的知觉)均涵有适意,不适意的感情成分在内。此感情成分在唯识家即属之于前五识相应俱有的〃心所〃(心所有法之简称)。
  2.人的视听等感觉来自外界光波、声波等刺激,但非是所有的光波、声波皆为人所感觉得到。其过强过弱,过高过低者,便或超于能觉度或不及能觉度了。此即证明感觉有取有舍,未尝一如其实地反映了外界⑹。
  3.吾人资始于感觉而后天发展出来的知觉,相当于巴甫洛夫学派之所谡条件反射,其无条件反射,则属于先天本能的。条件反射从体例经验习惯而各人各不同,称之为〃个体的反射〃,以别于无条件反射之为〃物种的反射〃。吾人感觉有其颇重之主观成分,如上已明,吾人知觉的主观万分乃列生于前者。从唯识家来看,感觉是现量的,知觉却间杂许多比量,非量在内了。
  4.人的机体构造于其所遇环境刺激,恒有天赋高度适应性能,随时伸缩变化以为应付。此盖由生命总在自求协调平衡之理,医家知之最详。眼之感光,体之感温,于其明暗冷热骤然有变恒得调节裕如,是其粗浅之例。从而感觉上之明暗冷热,就不可凭信以为外界实况。
  5.如前第六章第一节所说,要必于固定少变之事物,乃适合人心计划性之发挥运用;若不可得,则唯取其约略相当的,亦可资之以订计划。但世间一切均在迁流不住、瞬息万变之中,提不到固定不变的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