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闺记事 作者:15端木景晨(起点首页热点封推vip2014-09-20正文完结)-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顾瑾之一家陪着他。
  顾瑾之有两个弟弟,一个七岁的庶弟,一个五岁的胞弟。
  祖父爱恨分明,他很不喜欢顾瑾之的庶弟顾琇之。
  看着祖父颓败失落的模样,顾瑾之就开始故意在祖父面前背诵几句内经上的话。祖父惊讶之余,试探性教顾瑾之一点东西。很快,他就发现顾瑾之记忆力惊人,且领悟能力超强。
  他感叹着:顾瑾之乃是天纵奇才,理应成为他的继承人。
  从那时候开始,顾瑾之就天天跟着祖父学医。
  两年来,她又重新把《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学了一遍。
  顾瑾之的父母一开始反对。他们认为,女孩子读几本女四书五经,再学了女诫和孝经,也就差不多了。以后还有功夫,念些诗词装点门面。针黹女红才是本分。
  只是,顾瑾之从前总是恹恹的不爱说话,祖父也是懒懒的不问世事。自从开始学医,顾瑾之有了精神,也偶然露出小女孩子的活泼;祖父精神头也足了,说话声音洪亮有力。
  顾瑾之的父母就再也没有干预。
  在延陵,规矩没有京城那么严格。
  孩子健康,老人健朗,这是最大的福气了。
  一晃,已经两年了,顾瑾之把祖父的知识学了个九成熟。家里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她开了方子吃药。
  她就没有必要再掩饰自己前世的本事。
  只是,家里人谁有了病,开始露出征兆时就被顾瑾之发现,开了药方。吃过之后,病就痊愈了。
  因为防微杜渐的时候治好了,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情况严重,还以为自己原本就是小病,顾瑾之也是小手段。
  于是,她得了个半桶水的名头。
  没人相信她有医术。
  “瑾姐儿,你怎么又发呆?”
  四月初三,是顾瑾之的大舅母孙氏寿辰,母亲带着顾瑾之和胞弟顾煊之去贺寿。
  华盖浓流苏马车吱呀着前进,母亲顾三夫人替胞弟顾煊之整理衣襟,回头就看到顾瑾之坐着发呆,不由轻轻喊了她一声。
  顾瑾之回眸,露出一个清浅的笑容。
  而母亲最不喜欢她发呆。每每看到她怔愣,母亲心里就咯噔一下,生怕她是个傻的,就要喊她一句。
  “等会儿嘴巴要甜,见人就要叫……”母亲又叮嘱顾瑾之。
  顾瑾之是出了名的不爱说话。
  她点头,说了句:“我记住了,娘。”打住了母亲的唠叨。
  “坐席的时候不要发呆!”母亲还是停不下来,又叮嘱了她。
  顾瑾之从前总是恹恹的,坐着谁也不爱搭理,一个人安静想事情,家里的亲戚时常在背后说她脑子不好,有点问题,母亲气的要死。
  时间久了,顾瑾之是个傻姑娘,已经是名声在外了,今年十二岁都没人上门求亲。
  母亲为此忧心忡忡。
  顾瑾之又是淡笑,继续说了句:“知道了。”
  真知道还是假知道,顾三夫人无从得知。见顾瑾之一脸顺从,就没有再说她。
  车子就到了青果巷。
  青果巷是延陵府最有名气的地方之一,住着延陵两大望族:宋氏和姜氏。
  其中的宋氏,就是顾瑾之的外家。
  延陵宋家,闻名江南,乃是三百年的望族。
  宋家历代出了不少名人。
  比如顾瑾之的外曾祖父宋铭,是抗倭名将,死在战场上,被文人墨客大肆褒奖,流传至今。
  又如顾瑾之的二舅舅宋希,才惊江南的神童,十五岁中了进士,乃是当朝第一人。他在翰林院两年,而后辞了差事回到延陵,整日诗书字画,已有了江南第一才子之称。
  他的书画,千金难求。
  后世的青史上,都有宋铭和宋希的名字,顾瑾之很是感叹。
  原来这就是千古留名。
  顾瑾之的外祖父和大舅舅没什么名声。外祖父曾经做过温州刺史,大舅舅如今乃是江苏苏州盐法道,极好的肥差。
  宋氏一脉就繁盛至今。
  马车直接到了宋府的垂花门前。
  顾瑾之三人下了车,二舅母秦氏带着丫鬟仆妇们,亲自迎了出来。
  “煊哥儿又长个儿了!”二舅母笑着对母亲说,“我们家俦哥儿比他还大两个月呢,个子不及他一半。”
  俦哥儿是二舅母的幼子,学名宋言俦,今年也七岁了。
  “小孩子长个儿哪有定论的?”母亲笑着道,“长得晚,将来长得好。您性子太急了……。”
  二舅母呵呵笑:“可不是,我恨不能他一下子就长大了……。”
  说得大家都笑。
  而后二舅母又夸顾瑾之长漂亮了。
  顾瑾之喊了声二舅母,就安静跟在母亲身后。
  一行人去了大舅母的院子。
  今日是大舅母孙氏的寿辰,和往年的热闹不同,今年只请了宋氏族里的妯娌小姑、几家近亲,其他人一概没有,倒也简单。
  母亲看着这样,心里微讶,想问怎么回事。
  大舅母一向爱铺张的。
  月华亭搭了小小戏台,客人齐来之后,就去了月华亭开席。
  大舅母有些精神不济。
  母亲就问她:“大嫂,您是不是累了?”
  大舅母和母亲交情好,就低声和她说:“身上不太好……上个月染了风寒,发热。吃了赵大夫的药,热也退了,风寒也好了。只是,心里一团火似的,总不爽利,吃饭也不好,睡觉也不好……”
  母亲往大舅母脸上瞧,果然清减了些,就道:“挨着可不行。再请赵大夫看看?”
  赵大夫叫赵道元,从前是个道士,看卦精准,看病更准,是江南数得上名的神医。
  “他去了京城。”大舅母颇遗憾,然后压低了声音,道,“听说京里有位贵人病了,专程请了赵大夫。”
  母亲微微错愕。
  赵道元很孤傲,给人看病讲究缘分。他和顾瑾之的外祖父有点交情,所以大舅母能请他来瞧。
  一般贵族请不动他的,除非是大人物。
  母亲就缄口不接话。
  顿了顿,母亲才说:“那再请其他大夫瞧瞧?”
  “请了……。”大舅母道,“延陵的大夫请便了,吃了药仍是不见好,心里就更热了,总馋冰吃。上次吃了碗冰镇莲子羹,睡了晚好觉。可是冰镇的东西,总是阴寒之物,这又不是酷夏,我也不敢多吃……。”
  母亲就眉头微蹙。
  她不通医理,就一筹莫展了。
  “上次你说你的头疼,吃了你家老爷子开的药就好了。能不能请你家老爷子也给我开剂药?”大舅母想起了顾家的老爷子。
  那位老爷子听说医术平庸。
  可大舅母想着,他既然做过太医院的提点,应该有点本事,至少比延陵那些不知名的大夫强。
  延陵有点名气的大夫,大舅母就看遍了。
  吃了一个月的药,仍是不见效。
  她现在是病急乱投医啊。
  母亲就笑:“……我家老爷子已经五六年都不开方子了。上次我疼得实在厉害,以往的药又不济,生不如死,是瑾姐儿开的方子。她懂什么?事后我想着,应该是老爷子念着我日常孝顺,把方子说给瑾姐儿听的……。。”
  大舅母就露出几分遗憾来。
  说着话儿的功夫,她额头又有汗珠,心里的燥热莫名浮起来。
  一燥热,心里直烧,人很难受。
  “去端碗冰镇莲子羹来。”大舅母犹豫了一下,吩咐身边的小丫鬟。
  熬不住的时候,她就吃冰来镇一镇。
  母亲在一旁看着心惊。
  她嫁到顾家十几年,耳濡目染知道些医理。体内有热,应该用药疏导,这样用冰来压,只怕病会加重。
  可是她只懂这些,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话就没有多说。
  晚上回到家,母亲就和父亲顾延臻说起大舅母的病。
  顾瑾之和弟弟顾煊之在一旁吃父亲带回来的新鲜桃子。
  这个季节,桃子还没有上市,也不知道父亲从哪里淘来的,弟弟吃得开心。顾瑾之不怎么爱桃子的味道,有一口没一口啃着,听父母说话。
  “严重不严重?”顾延臻关切问。
  “看不出来。”宋氏道,“大嫂原本就丰腴,清减了些,看着还精神。不过,她说心里烧心。这总归不是好事。”
  顾瑾之又咬了口桃子,脆脆的,有点酸。
  

第003节分桃
更新时间2013…8…1 11:25:47  字数:3162

 延陵的四月,花事渐了。
  顾瑾之和弟弟顾煊之坐在炕上吃桃。她听着父母说大舅妈的病情,渐渐没了兴趣,将目光投向了窗外。
  她今日看到了大舅母,并不是大病,吃对了药就能好。
  锦牖半开,窗下一株樱花树开满了粉色樱花。风起,艳靡浓香徐徐,满地的淡粉碎蕊。
  夕照慵懒,反映着悬挂锦帘的金色帘勾,金光熠熠。锦帘就柔软而无声躺在帘勾弯里,无声无息。
  余晖着,弟弟那双比秋水更加澄澈的眸子滢动着光泽,很努力啃着桃子,神态像个小宠物。
  顾瑾之很喜欢弟弟。
  “……大哥说,大嫂想念瑾姐儿和煊哥儿,这定是托词。”母亲的话题从娘家大嫂身上,转移到了顾家大伯顾延韬的书信上,“咱们来延陵六年了,大哥从来不写信,这次为什么要让咱们带着孩子回京去看看?”
  父亲摇头。
  昨日,他们收到了京城大伯顾延韬写来的书信,让父母带着老人孩子回京去,说家里人甚是想念老爷子和顾瑾之一家人。
  母亲先是不信。
  大伯顾延韬没那么好心。
  “你想不想回去?”母亲见父亲不说话,突然问他。
  延陵虽是父亲的祖籍,可是父亲是生长在京城的人,他前几年对延陵的饮食都不适应,这几年才渐渐好些。
  京城才是父亲的家乡。
  母亲是延陵人,她从小在这里长大。能借着服侍老爷子回到故乡,是最好不过的事。
  母亲不想回京。
  “后年就是春闱,能回去读书,春闱的时候不用来回奔波,倒也不错。”父亲半晌才说。
  他今年三十岁。二十二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只是后来这几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