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必败-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延。刘备不忍心看襄阳军兵自相残杀,于是离开了襄阳大道,到江陵寻找安身之处。魏延手下兵少,打不过文聘的人马,只好匹马逃出襄阳。此时刘备已经远去,魏延便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长沙太守韩玄派大将黄忠迎阵,黄忠消极怠工,韩玄怀疑黄忠通敌,下令将黄忠绑起来处死。魏延毫不犹豫,砍死刀斧手,带领长沙百姓发动起义,并且斩杀了韩玄,引领刘备大军入城。 
  就在关羽向刘备引荐魏延的时候,诸葛亮却大喝一声,令刀斧手把魏延推出去砍了。诸葛亮的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且不说魏延两次背叛主子是虚构的故事,即便它是真实的,又怎能足以说明魏延是不忠不义之人呢?况且魏延早就慕刘玄德之仁义,一直心向往之,只是屡次机会错过,才不得不暂且委身于他人。他背叛刘琮和韩玄,均是为了弃暗投明,寻找他心中的圣地明主,焉能就说他是不忠不义?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怎样?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蜀汉的第一员猛将? 
  中国人说某人脑后有“反骨”,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凭面相就看出的,而是把那些总是不服从领导命令的人都比喻成脑后有“反骨”。若从这个角度讲,魏延的确就是这样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主动请缨,希望兵出子午谷。但这一计策被诸葛亮否决了。从此魏延便嘟嘟囔囔,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言下之意是,诸葛亮有很多地方还不如我魏延呢。这自然让诸葛亮感到不舒服了。 
  大凡脑后有“反骨”的人,往往都是能力出众的人。魏延更不例外。他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将领,但他平时又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家伙。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他在重用魏延的时候也时刻防备着魏延。可以说是“边疑边用,边用边疑。”这就违背了中国那句老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即使魏延为诸葛亮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屡立战功,也没有消除诸葛亮对他的陈见。后来诸葛亮对魏延的疑心越来越重,最后他设计了一个在自己身死以后除掉魏延的计划,结果,魏延临死都没有搞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有人说,是魏延想谋反,所以才被诛杀的。然而,从史书中我们丝毫看不到魏延有谋反的迹象。他只是不愿意因诸葛亮病逝就轻易退兵,还欲继续攻打司马懿,所以他火烧栈道,拦住正在撤退的杨仪所领的大队人马。 
  当时魏延、杨仪都上表给刘禅,互说对方要谋反。刘禅不知道谁是谁非,于是问计于董允、蒋婉。蒋婉是诸葛亮内定的第一继承人,他自然不希望留下魏延这个最危险的对手,而董允又和蒋婉关系密切。所以此二人向刘禅力保杨仪,而坚决主张诛灭魏延。由此,魏延便落下一个谋反的罪名,并被写进了《三国志》中。 
  魏延被杀后,蜀国的凝聚力越来越弱,很少有魏将再来投降了。   
  过河拆桥排挤杨仪   
  除掉魏延以后,紧接着杨仪也被排挤了。当然这也是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知道杨仪能力不错,而且平时与魏延不合。所以由杨仪出面诛讨魏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诸葛亮最看不惯太过张扬的人,而杨仪这个人恰好也是个目空一切的人,所以诸葛亮没有把杨仪纳入接班人的候选单。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刘备做汉中王时,杨仪被提拔为尚书。诸葛亮北伐期间,命杨仪为参军,后升迁为长史,兼任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数出军,杨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而且办事果断,干净利落。在调度军戎方面,杨仪也特别擅长。不过杨仪也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他和魏延之间有着非常深的矛盾。诸葛亮临死之前,交待杨仪领军还蜀,杨仪还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计策,诛杀了魏延。 
  杨仪以为自己诛讨魏延有功,定能替代诸葛亮秉政。然而,诸葛亮却任命了蒋婉为自己的第一任接班人。而杨仪只是被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实际上被架空了。杨仪认为自己的功劳要比蒋婉大,能力也比蒋婉强很多,所以他对诸葛亮生前的安排牢骚满腹,他的怨言没有人敢听,他就只说给后军师费祎听。后来费祎向刘禅告发说,杨仪曾对自己说过:“当初诸葛亮丞相病死之际,我若举军以投奔曹魏,也不至于落到如此的处境!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呀!”刘禅听到费祎的告密,自然大怒,把杨仪废官为民,迁徙到了偏远的汉嘉郡。杨仪不服,上书为自己辩解,但由于言辞激烈,遂被收进监牢。绝望之下,杨仪含恨自杀。 
  至于杨仪到底是不是说过那些大逆不道的话,谁也不知道。毕竟只有费祎一个人告密,并无他人作证。所以,也许这是一个大怨案。费祎是诸葛亮内定的第二个接班人,他自然不希望杨仪能东山再起,所以他陷害杨仪的可能性非常大。当时主持政事的是蒋婉,而杨仪又很不服气蒋婉的才能。杨仪落到诸葛亮内定的这第一、第二任接班人的手里,你说他能有好果子吃吗? 
  以上的分析说明,魏延遭杨仪诛杀、杨仪因费祎告密而自杀,都是蜀汉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是诸葛亮权谋运用的结果。之所以废掉了魏延、杨仪这两名最顶级的人才,是因为这两人都是能力出众但个性突出且不善内敛。之所以重用蒋婉、费祎,是因为这两个人看起来比较老实听话。 
  蒋婉、费祎在接班以后,果然沿袭诸葛遗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可惜此二人才华均远逊于诸葛亮,所以在他们的治理之下,蜀汉国力不见提升,反倒日渐衰落了。 
  如果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去世,会导致这个组织的迅速衰落,说明这个领导在人才战略方面很不成功。诸葛亮便是这样,他所勉力维持的复杂局面,没有哪个后继者可以承担。所以,蜀汉不再拥有美好的未来了。   
  “千里马”的悲剧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把我的工厂、设备、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和人员,几年后我仍将是钢铁大王。”卡耐基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文字:“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为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 
  卡耐基的成功在于善用比自己强的人。而诸葛亮的失败,在于他总是雇佣比自己差的人。 
  我们现在的领导,大多像诸葛亮那样,不喜欢桀骜不驯的员工。即使你才华出众,但如果你经常表现出对领导的不敬,那么你就要小心了,或许那一天你就会被领导算计了。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有个性的人才往往能不到很好的归宿。封建官僚体制所造就的等级观念,使得大臣们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一旦有人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那么他的下场必定是很惨的。魏延、杨仪的遭遇便是很好的例证。 
  尽管也有魏征、包拯等少数几个敢于直言劝谏的文官得到善终,但“飞鸟尽,良恭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规律依然得到了古代历史的验证。特别是那些立下战功的将军,似乎很难和皇帝达到双赢。他们知趣的话会主动解甲归田,比如范蠡,功成之后隐居江湖,成为一个商人。当然,不知趣的人还是很多,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他不仅功高盖主,而且还想擅自迎回二帝,皇帝赵构的十二道金牌才把他拦住,所以他被皇帝的冤狱致死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怕的是功臣难管,索性一起除掉完事。鳌拜认为,做臣子太难,于是他想谋反,结果被康熙干掉了。总之,大凡有才能而又有个性的人,是很难在封建官僚体制下舒舒服服生存下去的。     
  第十二篇刘备是个冤大头   
  看错人与读错书的根源:病急乱投医   
  在《三国演义》关于“三顾茅庐”的片断中,刘备三番五次认错人,把崔州平、诸葛均、黄承彦等人认成诸葛亮。作者原本是想以此来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但若以理性眼光来看,刘备这种冒冒失失的求贤方法根本不是明智之举,倒更像是进入了“病急乱投医”的状态。 
  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的职业阶层也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他们屡屡把“伪书”当作真经来读,导致“伪书”反倒成了畅销书。 
  刘备认错人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过于迷信名人。那个自比为“卧龙”的诸葛亮虽隐居乡野,但名气却大得不得了,先是徐庶走马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然后又是司马徽称赞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搞得刘备恨不得马上找到诸葛亮。这种虔诚的心理导致刘备在寻访诸葛亮的过程中几乎到了非理性的地步,也难怪他不断认错人,随便见到个人便以为是诸葛亮呢。 
  中国的职业阶层读错书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们太过于迷信名人,特别是迷信那些外国名人。而一些不法书商则正是利用名人效应编造了很多所谓由“名人”创作的书籍。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执行力》号称由两位顶尖美国专家联手打造:一位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哲学博士保罗·托马斯(PaulThomas),一位是剑桥大学博士、杜克大学商学院教授大卫·伯恩(DavidByrne)。结果这两名作者根本就是书商杜撰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是一本内容、作者全出于造假者之手的伪书,不仅编造了一个名为“费拉尔·凯普(FerrarCape)”的作者,并为此人杜撰了耀眼的身份:职业演说家、咨询专家、美国职业训练和发展中心创始人,毕业于西点军校,曾任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指挥官,多家著名公司独立董事和职业培训专家。当《没有任何借口》被发现是一本伪书的时候,其国内发行量已经超过了200万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