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失败之书-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缘的宗教为后盾。我作为一个流浪者,因为不属于任何文化圈,就有一种说话的特权。比如巴以冲突,我明确站在巴方,公开谴责以色列当局。在参加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声援巴勒斯坦的访问活动中,我更切身体会到巴勒斯坦人所受的苦难。但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在巴以问题上保持沉默,这和犹太人在欧洲的历史有关。那是个禁区。而葡萄牙小说家萨尔马戈(Saramago)挑战了这一禁区,他受到很大的压力。    
    翟: 《书城》曾采访了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Mahammed Darwish),他说喜欢你的诗集《零度以上的风景》。    
    北岛:今年春天访问巴勒斯坦,就是应他的邀请。很多被压迫民族的诗人会变成纯粹政治型诗人,只有一种简单的声音——反抗的声音。而达维什诗中的音调很复杂,他让我想起已故以色列著名诗人阿米海(Yehuda Amichai),他们的诗有共同之处:对暴力对口号的厌倦,试图以自嘲来维护最后一点点人的尊严。    
    


附录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

    翟: 有些问题不好问但还是得问,比如,你觉得什么是好的诗?    
    北岛:我们也许只能用排除法排除那些坏诗,剩下的就是好诗。看来要想说清什么是好诗并不容易,因为诗就是试图言传那不可言传的东西,这悖论正是诗的由来。    
    翟: 怎么看国内的诗歌现状?    
    北岛:我在国外待的时间太久了,没资格说三道四。但我总的印象是中国的诗歌处于低潮,这和中国新诗的灾难性历史以及脆弱特质有关,也和突如其来的商业化的压力有关。所谓低潮高潮必须有参照系。我的参照系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是世界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产生了多少大师。那时的战争、离别、痛苦,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我看来,诗歌是一种苦难的艺术。自五十年代后,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这并非意味着苦难不复存在,而是人们不愿再正视它,越来越繁荣的电视等声像媒体,正迎合甚至创造了这种心理。文字退居次要地位。这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问题。    
    翟: 那像我们这些喜欢读诗、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是很悲观?    
    北岛:你可以往后看,读上个世纪那些大师的作品。阅读并没有时间性。我就从来不鼓励我的学生读美国当代诗歌,离他们的现实太近,是有害的,很容易重蹈复辙。    
    翟: 你向学生推荐哪些诗人?    
    北岛:俄国的曼杰斯塔姆(Mandelstam),英国的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德国的特拉克尔(Georg Trakl)和鲍尔。策兰(Paul Celan),西班牙的洛尔迦(Garcia Lorca)和瓦耶霍(Cesar Vallejo)等,读这些大师的作品才知道诗的高度在哪里。我不认为诗歌总是在进步,某一时期它会产生巨大的倒退。    
    翟: 亚洲诗歌的声音很弱。          
    北岛:这和英语的强势文化有关。亚洲诗人也常参加国际活动,但占的比例很小,多半都是点缀。日本有不少重要诗人,如大冈信,吉刚正造,谷川俊太郎等。若再加上阿拉伯语世界的诗人,亚洲诗歌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弱。比如,住在巴黎的黎巴嫩诗人安东尼斯(Adonis),还有我们刚才提到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和以色列诗人阿米海(Yehuda Amichai);都是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    
    翟: 很多在海外的诗人,像多多、杨炼、张枣,他们境况怎样?    
    北岛:除了张枣,别人的情况我并不太清楚。我想在海外的诗人和国内的相比,虚无的压力超过了生存的压力。国内太热闹了,而海外又太孤寂了。我想对写作来说,还是孤寂好。    
    翟: 怎么看第三代诗人?    
    北岛:第三代中有不少出色的诗人。不像我们那样,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作为文化革命后成长的一代,他们没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负担。他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试图建立和中国古代文体的对话关系,比如张枣的《镜中》,柏桦的《在清朝》《苏州记事一年》,都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作品。我在美国大学用这些诗作教材。    
    翟: 你对第三代的描述,让我想起国内诗歌界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界定和争议。    
    北岛:在我看来,这种争论没什么意义,是诗人之间争夺话语权的结果。你说柏桦是民间的还是知识分子的?很难界定。我不想让这个话题进入今天的谈话。依我看,大家先把诗写好了再说。    
    翟: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人都写诗,诗人地位很高,现在少有人读诗,承认自己是诗人会被笑话。前段时间成都的一些人,大概想复兴诗歌,把诗贴在公共汽车上,让它们满街跑。我一直在想,诗和社会之间,怎样的关系才算和谐?    
    北岛:帕斯说过,读诗的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在读。中国的知识分子圈里,还是有人在读诗,这就很重要。中国走了两个极端。八十年代初,诗歌过热,一是正好处于话语转变期,年轻人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二是由于错觉,以为人人都可以当诗人。到现在倒好,没人读诗了,很多诗人放弃写作。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商业化败了诗歌的火,因为商业化更急功近利。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和八十年代初的热闹相比,也许目前诗歌的处境更真实。    
    摆脱革命话语的影响,是我们这代人一辈子的事    
    翟: 刚开始写诗时,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北岛:郭路生,也就是食指。那是七十年春,我和几个朋友到颐和园划船,一个朋友站在船头朗诵食指的诗,对我的震动很大。    
    翟: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是这首诗吧?你的《朗诵记》里提到过。    
    北岛:对。我被他诗中的那种迷惘与苦闷深深触动了,那正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以至一代人的心境。毫无疑问,他是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    
    翟: 你什么时候开始写诗?    
    北岛:七○年,就是那年春天听了食指的几首诗后。在这之前我写旧体诗。    
    翟: 中篇小说《波动》是七四年写的吧?    
    北岛:初稿是七四年,改了三稿,七九年定稿,八一年在《长江文艺》上发的。    
    翟: 为什么没继续写下去?    
    北岛:后来写过一些短篇。停止写小说有几个原因,一是那时没怎么看过小说,胆大,敢写。到了七十年代末开始,大量翻译作品出来,我一下子被震住了,觉得差距太大,干脆放弃。    
    翟: 以后还会写小说吗?    
    北岛:不会。诗人和小说家是两种动物,其思路体力节奏以及猎物都不一样。也许写散文是我在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妥协。    
    翟: 我读了你的散文集《蓝房子》和《午夜之门》,很喜欢,风格和你的诗完全不同,你传递信息的方式非常有趣。是用随笔的方式讲故事。我更愿意叫它们随笔,散文听起来有点抒情,但你的文章不抒情,只像一些针尖,干净利落地划过皮肤。为什么开始写散文?    
    北岛:最初是偶然的。当时和老板关系不好,把在大学教书的饭碗给丢了,只好靠写专栏养家糊口。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写散文对我是一种放松,写诗久了,和语言的关系紧张,像琴弦越拧越紧。另外,诗歌所能表达的毕竟有限,比如对日常生活以及对人与事的记录是无能为力的。    
    翟: 现在写诗的速度是怎样的?    
    北岛:我在有意放慢速度。过去这十来年,写得太多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我重复。    
    翟: 你怎么看自己早期的诗歌?    
    北岛: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    
    翟: 你觉得自己现在的诗和出国前的诗有什么不同?    
    北岛:我没有觉得有什么断裂,语言经验上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什么变化,可能现在的诗更往里走,更想探讨自己内心历程,更复杂,更难懂。有时朗诵会碰到中国听众,他们说更喜欢我早期的诗。我能感到和读者的距离在拉大。    
    翟: 介不介意这种距离?    
    北岛:不介意。    
    翟: 远离母语,远离熟悉的环境,对写作有影响吗?    
    北岛:我不同意关于“文化的根”的说法。从年轻时代开始,我们吸取的营养就是来自不同文化的,那时写的诗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作为作家,确实有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中文写作本身就确定了你的身份——你是中国诗人。像哈金用英文写作,他就是美国作家。在语言上的忠诚和在文化上的反叛,会形成一种紧张关系,这又恰恰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翟: 在你离开中国的十年里,语言变化很快,新词层出不穷,第一次回去,有没有新鲜感或距离感?    
    北岛:现在在小青年中流行的网络语言,我很多都不懂。但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没有关系,它是语言中最核心的部分,不会受太多影响。    
    翟: 那怎么看那些用现在日常语言写诗的人?他们是不是相当于你们当时用革命话语写诗?是不是说明日常生活和诗歌在从前和现在都有着密切关系?    
    北岛:其实用所谓日常语言写诗,进入诗歌后已经不再是日常语言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正如革命话语进入我们的诗歌,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