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隋好驸马-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法的话留两个月也不是问题,而且这时代也没发现有腌渍酱渍的技术。搞得好的话,作为劳役民夫的犒赏,相信对士气的激励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作用。而等到钱塘、余杭等周边地区开始传开猪肉的新式烹饪方法之后,相信猪肉的价格就会有一个提升,与羊肉之间的差价倍数也不会这么大。

说句题外话,萧铣自己既然知道这个时代的猪大多数是怎么养出来的,那么即使是与民同乐,也不可能去吃那些猪肉。本着人民好公仆的优良传统,咱萧县尊自然是让几家豪绅挑选了一些只吃谷糠豆粕饲料、喝淘米水长大特供猪,然后才摆出那副与民同乐的样子。在油菜花还没普及、玉米花生还在美洲的年代,华夏大地上要吃点植物油,还真是只有靠大豆油解决了,榨油剩下的豆粕,相对来说比后来宋明两朝还好找一些。

……

祭出了猪肉犒赏的大计,似乎在十一月的后半段,杭州城里里外外这几块大工地上的民夫就更加带劲儿了。

百井坊一带一路往西,几乎每日都可以掘出两三口水质不苦的深水井。相信到了腊月末的时候,至少可以解决城北半座城乃至城外农田的饮水、灌溉所需。毕竟杭州不缺地下水,缺的只是让地下水在抽出来之前的深层滤净而已。民间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几乎没法相信新来的县尊居然短短两个月就把阖县百姓的喝水问题解决了大半。

最西边的西溪河工地那头,主河道深度已经深挖到了一丈二尺,虽然河道宽度从原来的近百丈束窄到了二十丈,不过河道深度却增加了六倍之多,水流也改直湍急了一些,一改原来漫滩沼泽的泥泞模样。上游还往远多挖了十几里路,一直挖通到了余杭县的南苕溪。只是最后引水入西湖那一段受到了阻碍——西湖三面环山,湖西北面有宝石山、栖霞岭和桃源岭等围绕。即使选取最简便的路线引水,也要在栖霞岭和桃源岭之间开凿一个口子才行。

在疏松的沉积地质环境下开挖上百里路,所需要的工程量,也不一定比在坚硬的山区挖那么区区一到两里。如今,就是引入西湖的最后一里地被山岩地质所阻,暂且只能放在一边。

相比之下,三个工程中,西湖的疏浚是最慢的,这完全是技术落后导致的,萧铣很清楚,短时间内光靠增加人工也不是办法,所以他开始着手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解决之。

腊八节这日,萧铣提着礼物去了同城的杭州刺史府邸,拜见刺史大人。他今天虽然不算是来提着礼物打秋风的,却也是希望上官放权的。

刺史名叫谢远,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也是颇有江东望族特点的一个姓氏——毕竟“旧时王谢堂前燕”摆在那里,虽然谢氏的辉煌主要在两晋和刘宋这些朝代;从老萧家的祖宗当上南朝皇帝开始,谢家就逐步衰落,但有道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经过六十年前侯景之乱的屠杀洗牌,如今的江东只能说是各个世家都还有机会。

“萧县令好手段啊,上任不过两个月,居然便解决了杭州城的饮水、淤沼两大困扰百姓数百年的难题。倒可算得上是国朝能吏,兰陵萧氏家学渊源,果然非同凡响。”

抚摩着还散发着墨香的、以欧阳询字体刻印的全套蝴蝶装四书五经,谢远也免不了客气一番。不得不说,萧铣发明的雕版印刷技艺实在是很好用,尤其在官场结交上,更是又贵重又风雅。自古窃书尚不算偷,送书便更不算贿了;哪怕送的书足足有好几百本(五经中的礼记、春秋都很长,需要上百册),价值好几百贯钱,收的人也只是觉得风雅,丝毫不会有违和感。

“在谢刺史面前,能吏之赞如何敢当。下官年少,此前也只是在将作监内,专管工巧,或许在营造之事上果然有些天赋吧,这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但是为官之道博大,只懂营造那不过是一点微末皮毛而已,自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下官于官场调处一无经验,哪里便算是做得好官了呢。”

谢远听了,不禁拈须微笑,这晚辈,果然是知进退,有了成绩,也不少年骄狂,更不倚仗姑母是太子妃便跋扈,当下更多了几分好感,说道:“好一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萧县令不愧是清平干济科真金白银考出来的学问,扎实得很。不过今日来找本官,可是这些日子有了新的难处,要本官协调?”

萧铣一愕,微不可查地苦笑了一瞬,他倒纯是熟极而流,压根没想到又“发明”了一句心灵鸡汤,剽窃了一把韩愈。

“谢刺史,下官倒是着实遇到了一些难题——如今城北打井诸事,再有十几日定能完工,西溪河那头,除了水通西湖这一点要延后,别的也都是年内可成。只是西湖疏浚施工,至今依然只做到距堤左右各三百余步而已。此湖东西阔八里,南北长六里有余,按照这个速度,只怕是挖不完了,需要求助于刺史。”

“湖阔八里?听说萧县令在湖中筑了纵堤,高出湖面半丈之多,如此疏浚时便是把湖分成四段修葺,每一侧只要修离岸边两里便够了——如今既然说已经修了三百余步,便是完成了超过一半,如此算日子,当可以在除夕之前完工,又有什么困难呢?”

谢远并不像后世读死书的书呆子,算学也是颇有基础的。前科举时代,也就这一点还算开明利好吧。当下谢远粗粗一算,便对萧铣的求援提出了质疑。

“刺史大人有所不知,从面积来看,如今已经疏浚深挖了一半多的湖面面积。但是正是如此,导致其他尚未疏浚的湖区离开岸边的距离便更远了。土方挖掘上来之后,运输工作量大增——此前疏浚的湖区,挖上来的淤泥只要折返运送一百五十步。而剩下尚未开挖的湖区,可能平均要运五百步。如今湖中作业还多是用竹木筏子,载量甚轻,挖三五石便要运一次,着实浪费人力。故而下官此次来,是向大人借船的——下官此番来杭州,也兼有将作监、河监职务,也带了将作监的修河工匠。如今已经让工匠作了一些疏浚的器械,只要配合了船,便能事半功倍。”

“原来却是借船的……不对!你钱塘县不是本就有乡间民船可以调度,如何又来找本官借船?本官虽然是刺史,可是并不掌水师,又何来的船予你?”

“嗯?本官当年进京赶考时,却闻开皇十八年春正月辛丑,朝廷不是有‘吴越之人,往承弊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已上,悉括入官’之诏令的么?怎得刺史大人竟说……”

“哦,原来萧县令说的是去年正月里那道诏书啊——这个么,却是萧县令有所不知了,在某些州,朝廷是规定各州刺史掌管调度征收上来的民船的。可是杭州的情况却有些特殊,因三吴之地曾在开皇十年时……嗯,那个你也知道的。所以朝廷规定杭、苏、湖、常四州搜缴的民船超标者,集中调度到太湖,由扬州总管下属水曹参军统一管辖。本官可以帮萧县令协调,却不能直接越权调度。”

谢远没说出来的那个省略号,萧铣心知肚明,开皇十年那件事,当然是指原本陈亡后的吴中起义了。

第六十三章瞎了狗眼

刺史手下有一群分管某个专业方面的官僚,叫做“某曹参军”,总管手下,也有这么一群人,命名一模一样,只是曹的种类更加繁多一些——比如水曹这个曹,就是只有总管手下设置,刺史手下就没这个曹。

同样名叫“某曹参军”,但是级别却是截然不同的。刺史如果相当于地级市市长,他手下的曹参军自然是相当于市局局长;总管相当于省长,其手下的曹参军便是省厅厅长。扬州总管幕下的水曹参军,就相当于是主管江浙船务和该地区朝廷水师船舶日常管理的职务了。

从刺史谢远那里离开的时候,萧铣大致了解清楚了情况,现任扬州总管下属水曹参军名叫柳括,河东柳氏旁支。论起来,与当朝兵部尚书柳述还有点远亲,好像是柳述的远房族侄,不过论派系,这个柳括却是根正苗红早年就跟着杨广一路平定南朝的,和**没啥关系。

萧铣等不得这许多花活儿,从谢刺史那里得了准信之后,便讨了一封刺史出具的公文函件,准备亲自去湖州一趟找人关说。

……

“原来是钱塘萧县令,听说萧县令年少有为,真是后生可畏啊,此来不知是何公干。”

赶到湖州,萧铣便直接上门找了水曹参军柳括,两人也不客套,便谈正事儿。这柳括虽然是扬州总管下属水曹参军,但是这个官职的衙门并不设在扬州,而是设在了湖州,主要是为了濒临太湖,便于管理。

“柳参军,这是本州谢刺史的公函,具陈杭州治下诸项疏浚作业缺乏大船可用,请求柳参军从原本州上缴统管的大船中,调拨一些以支使用。”

“疏浚借船?自古从不曾听闻疏浚也要用大船,萧县令为何标新立异?朝廷虽然把吴中三丈以上大船收缴统管,不过却也不是随意可以调度的。沿江诸州之间税粮转运至扬州,便都要仰赖这些船用。如非正当理由,也难以调走。”

萧铣一听不是话头,皱眉狐疑了起来,莫非这柳参军是要和自己对着干,便暂且压住了脾气试探说:“参军大人,如今已经是冬日,朝廷哪有税粮布帛要运?下官也是冬日农闲时节,组织丁壮疏浚水利,开春农忙之前定然是要归还的,还请看在谢刺史的公函面子上,行个方便。若是有些别的难处,不妨摊开了说。”

“虽然冬日不需要运漕粮,但也是有商旅会来呈文租用。当然因为这些船本就是征来的,朝廷也不至于向这些商旅收取高价租金,但是象征性收一些之后,来年这些商户只要具结担保在朝廷官粮运输时出水手人力,也就可以两讫。”

“既如此,却不知如今商户租用官船可紧张呢?若有闲置船舶,咱也不拘手段,只要能划拨便好。”

“闲置倒是有的……不过本官还是那句话,自古为疏浚用途聚集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