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隋好驸马-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铣回看了一眼,见是义成公主,他也有些心虚,便很是听劝地收住了继续痛哭演戏的趋势。

义成公主归国也已经有一年了。自从当时雁门战役结束时、颉利可汗中了义成公主的挑唆之计兄弟相残之后,义成公主在突厥的历史使命就已经完成,不可能继续留在突厥,加之突厥因为这一番折腾已经十年之内不可能复兴,杨广当时便把这个堂妹接了回来。很是荣耀。杨广当时也想着把这个刚满三十岁的妹妹重新嫁人,不过似乎是义成公主本人对于自己已经如此残败凋零之身很是懊丧,对于自己忍辱负重的人生经历也已经哀于心死,不愿意再嫁,所以杨广才拖着没逼妹妹再嫁,一直养在宫中。

宇文化及作乱的这几天,原本宇文化及本人也垂涎义成公主的美色,又知道义成公主是被两代突厥可汗蹂躏过的,早就应该没了男女大防的想法。所以纵然宇文化及不敢也不屑对萧皇后之类的后宫后妃下手,却也试图亲近过义成公主。也亏得义成公主这些年来炼出来的定力养气功夫非凡,能够强忍住对逆贼的怒火与宇文化及虚与委蛇了几日,加上宇文化及刚刚谋反的手别的事情太多。才竟然被义成公主牵着鼻子拖延了几天,没有让他真个得手。

萧铣深知义成公主的厉害,如此一个在突厥忍辱负重为大隋卧底了十五年的女子。已经不是当初十五岁时送出去那样的纯良少女了,年纪翻了一倍之后。阅历和韧性已经非比寻常。萧铣不愿意在义成公主面前多演戏,所以略微和萧皇后又说了一些安慰的话之后。便准备切入正题。

“母后,儿臣觉得江都连番遭了两轮兵乱,而且有贼军余孽盘踞城中星散,一时之间只怕难以清剿干净。自古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国都乃首善之区,岂可长久置于乱局之中?而且先帝被害之前,已经多次下决心且迁都丹阳,丹阳宫室也已齐备,只是台城旧址外城尚未全部部署完毕,故而迁延。如今先帝被害,江都大乱,不可再在此久驻,而燕王践祚不久,与先帝相比……生性略为简朴,不避宫室不崇,儿臣与之商议,觉得如今丹阳城池已经可用。

故而今日儿臣平叛之余,还有这桩事情与母后商议,不知母后以为如今迁都可能利于安定国本?”

萧皇后不比义成公主懂国家大事,听萧铣拿正式迁都的事情来问她,这么仓促之间哪里拿得出主意?本着相信侄儿兼女婿的见识,自然是说些无有不可的话给萧铣放权了。义成公主心中还有一丝隐忧,倒是提了一句。

“梁王也说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此刻人心不定却行迁都,岂不会让人心更加散乱?”

“大长公主有所不知,江都已经被宇文化及乱成这样,所谓一事不烦二主,将来安定下来之后再迁都一次,反而多增事端。何况陛下在兵变那一夜,也受了箭伤,疮口尚未平复,要渡江北上,自然难以照料,不如就近从京口移驻丹阳,也好保养龙体。”

隋唐旧制,皇姑便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姑奶奶也是大长公主,倒还没有后世宋朝以后分得那么细(注:宋开始,皇姑与皇姑奶奶两个辈分的公主也会在礼法上区分封号,皇帝的姑母可以是“某国大长公主”,但是只加一国封号,比如“蜀国大长公主”,而皇帝的姑奶奶的大长公主需要加两国封号,如称为“秦、鲁国大长公主”。隋唐时,皇帝姑母与姑奶奶不区分封号。)

义成公主听到萧铣口中的“大长公主”这一称呼,神色也是恍惚间一黯,似乎陷入了伤逝的沧桑感之中,沉吟半晌,长叹一声:“梁王深谋远虑,又有太皇太后懿旨,本宫倒是有所见不到之处了。”

萧皇后也被自己猝然升格到“太皇太后”这个位置上,而变得有些恍惚,没有再说什么。萧铣见大事已经得手,心中也是宽慰。

对于萧铣来说,扬州毕竟是杨广本人亲自驻扎了几十年的地方。百官和人心向着老杨家的还是不少的,哪怕经过宇文化及谋反时的仓促清洗。以及自己如今拨乱反正后的“勤王误伤”,肯定还会留下一些阻碍。但是如果移到丹阳。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丹阳是南朝六朝故都,自己是萧梁皇族后裔,又在本朝做了那么多年江东的地方官和江南道经略使,经营得盘根错节铁桶相似,只要朝廷名正言顺到了丹阳,而且是假借着杨广的遗诏到了丹阳,那将来还不是一切都顺理成章任由他自己安排?他将来夺取天下之后那种法理上的绝对正确性也不会容人置疑。

对于草头王起家的人来说,这种法理上的绝对正确或许不怎么看重。但是对于萧铣这种贵族夺权改朝换代的开国君主来说,得位堂堂正正可就很重要了——而且其实论堂堂正正,其实谁都是想要的,农民军里头成大事的人,多半也是想要的,很多没有要的人只是得不到,而不是他不想。

殊不见,后世改朝换代的开国君主当中,驱逐鞑虏。光复神州的那些君主应该是最光伟正、没有半点夺权瑕疵的了吧?按说应该不讲究什么“继承前朝法统”才对。可就是号称“驱逐鞑虏”登基开国的朱元璋,其实一样登基后在官方意识形态上要跪添一下蒙元,反复说蒙元得天下的正统性,同时他的农民军政权是从蒙元那里继承过来的正统性——

究其原因。若是朱元璋不这么说,那么置韩山童、红巾军、小明王于何地?置那些最初反元的义军于何地?后世人隔得远了,只看到了大浪淘沙之后的朱元璋。就觉得反元的功绩都是他的,却不知当时人眼力。朱元璋只是一个对蒙元扯旗最暧昧,“缓称王”。对自己汉人军阀下手最歹毒的游而不击内行而已。以至于朱元璋的官方意识形态当中,也不得不强调“首倡作乱”之人的罪恶性,而把自己定位为“天下已乱之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在这种形态下,第一个反元驱逐异族的军阀就是该死,因为他扰乱了天下正统的统治,而他朱元璋不过是在天下已经被那些最初的乱臣贼子搞乱后,出来收拾残局救国救民的,因此他诛杀那些首义的农民军领袖才有合法正义性。

萧铣不齿于朱元璋的人品,但是对于他的歹毒意识形态还是准备借鉴利用一下的。从古至今,倒不是说改朝换代的统治者都阴损歹毒,而是如果你不是所有同期人里面最阴损歹毒最没下限背后捅刀的那一个的话,你肯定活不到最后一个,这没什么好讳言的。所以,对于继承杨隋的法统这一点上,萧铣一定要做到法理上的完美无缺。

为了实现法理上的完美无缺,在扬州萧铣还有最后一件事情要做,所以敲定了迁都之后,萧铣对萧皇后问起了杨广的身后事如今是怎么操办的。

这个问题不问则以,一问,又惹来萧皇后的失声痛哭,萧铣安抚半晌,萧皇后才指挥几个宫女去偏殿内抬回来一口停灵的薄皮棺材。

那口棺材,居然是用不足一寸厚的柳木薄板拼凑而成的,表面也没有什么传统棺木上应该有的纹饰;虽然也有些镂刻,但怎么看都和棺木不符。而这么一口棺材里面,躺着的居然便是曾经君临天下的一代雄主,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义成公主见萧皇后情绪不太收的住,只好僭越地给萧铣解释:“当时宇文化及逆贼凶暴如斯,太皇太后也是内外消息断绝,要不到供给。这口棺木,是从偏殿内拆了几张宫女们用的床铺,用床板草草拼接钉在一起的……”

萧铣故作义愤填膺之状,猛然一拳砸在青石地面上,拳头都迸裂出血:“宇文化及逆贼!竟敢如此辱及先帝,孤定要将你碎尸万段!不行!怎能让先帝如此寒酸离去,臣这就出去安排,在过两日便是断七,只是此前先帝遗体没能保存得完好,咱也没法停灵到按照天子礼法的日子,便在断七之日下土吧。先帝生前在扬州已经置了陵寝,臣这就去让人收拾,尽快入土才好。”

……

两天之后,朝臣裴矩、虞世基等文官为首,在大隋朝唯一一个特殊历史环境下才产生的异性王、梁王萧铣的带领下,在江都郊外吴公台附近给先帝杨广举行了盛大的丧礼。因为新帝杨倓箭伤未愈,都没办法渡江北来,所以杨广的身后事上,哪怕别的礼法操办得再是隆重,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居然没有一个男性直系后裔可以哭灵。

既然如此,只有南阳公主身披重孝,带着自己的夫君和几个妹妹在那里权尽晚辈的哀荣。这个当口,当着全体文武的面,萧铣当然是提前在眼睛上抹了茱萸汁,哭得昏天黑地,几次晕厥过去——其实他倒是想直接上辣椒水儿的,可惜辣椒这当口还在美洲的,那就上茱萸汁吧。连裴矩和虞世基这样的老影帝看了萧铣的表现,都产生了一丝动摇:梁王殿下莫非真要继续给他女婿做大忠臣,没有图谋天下的野心了?不过这对咱这些人究竟是好是坏?从龙之功倒是丢了,不过咱如今在大隋也已经位极人臣,就算改朝换代有从龙之功,貌似也没法升了……罢了罢了,此事何必再想。

杨广丧礼结束之后,萧铣又留了几天功夫给朝中文武收拾,劝皇亲国戚们节哀,到了八月二十四这天,便奉请太皇太后萧氏亲自移驾过江,与新帝会和,朝中京官都要跟去,算是成了正式迁都的礼仪,以杨广遗诏的名义把大义名分给定了下来。

新帝杨倓箭伤也已经经过了十天的调养,外伤开始收疮,虽然还不能行走,但是神志已经彻底清醒,不会再有那种每天会昏昏沉沉的情况,被人用龙辇抬着,不颠簸的话,完全可以行动。所以太皇太后从水路移驾到丹阳的时候,杨倓也已经在城内新宫中接着皇祖母了——只不过是躺在那里迎接的。

萧铣为首,纠结了虞世基和裴矩,以新帝才十二岁,而且如今有伤病在身不能行动为由,奏请萧皇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理论上,杨倓的生母、杨昭的侧妃大刘良娣此时还活着,只是萧铣不想让这个毫无地位的女人搅局,所以当然要让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