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隋好驸马-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往这里来找。而事实上,昨天入夜之前,杨义臣部的斥候已经遇到了突厥人的哨骑,进行过几次短促而又激烈的斥候战了,双方各自丢下了几十条人命,都是侦查的轻骑兵。

杨义臣亲自在前军策马而行,看着日头从身后渐渐升高。把人和马的影子渐渐压短,他也似乎感觉到了战斗的临近。

回过头,杨义臣对着身边的秦琼问道:“算算时辰。罗校尉昨日便该突围入城给陛下报信了。若是突厥人恼羞成怒,如今也该前来寻机反击了。秦郎将,若是接战,你如今可有把握担当前军先锋么。”

“萧经略给末将的传书中说了,秦某一切听从杨经略差遣!秦某和萧经略都相信,杨经略身经百战,定然可以用好每一支兵马。”

杨义臣报以微笑。看着面前这个不过三十岁的年轻人很是欣赏。天下已经到了如此境地,还有武将能够不计个人融入一心杀敌报国,那都是值得尊敬的。在半个月前遇到秦琼来投效之前。杨义臣都不敢想象世上有装备如此精良的骑军,但是现在经过短时间的磨合,他已经知道如何善用这支部队,然后以这支部队为核心。先在前锋接战中挫一挫突厥人的锐气。

也正是因为这阵子对秦琼手下骑兵战斗力的认识。让他敢摆出今天这个诱敌一部先来决战的阵势,故意让自己的四万骑军和步军脱节两天,摆出自己很心急火燎要救杨广的样子,让突厥人觉得自己有可趁之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敢而且只敢沿着或者说紧贴桑干河南岸疾速行军。

“既如此,秦郎将且听好:我军之所以如此行军,便是为了一旦突厥人前来集中兵力攻打我军时,可以获得半渡而击之利。突厥人从雁门以东而来。那么定然会需要在附近渡过桑干河然后攻击我军。我军的行军路线背靠阴山,北面桑干河。他们是绕不过去这个契机的。

只是突厥人素来仗着全军都是骑军,而且来去如风,兵力又是我军三到五倍,所以对于有可能遭到半渡而击的风险视而不见,到时候定然会撒漫铺开全军,让我军防守任何一点都会顾此失彼,然后突厥人再从我军兵力无力覆盖到的河段渡河,前后夹击我军。”

杨义臣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严肃地紧盯着秦琼,叮嘱道:“而这时候,便是秦将军当机立断的时候,我们要让突厥人看看,他们任何一支成功渡过桑干河的偏师,单独都不是我军的对手,而且连支撑一天半天时间差的能耐都没有,明白了么?”

“末将明白!”

杨义臣交代完毕,隋军继续前行,果然不到一个时辰,就有一股突厥骑兵出现在了桑干河北岸,看人数反而比杨义臣的四万骑兵还要少不少,应该只是先头部队。不过河水只有百余米宽窄,所以两岸的人都可以轻易看清楚敌军规模实力,甚至于沿着河滩策马都可以用强弓把箭矢射到对岸的人,所以双方自然都会比较谨慎。那伙突厥骑兵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暂时还不是隋军的对手,便没敢渡河,而是逡巡跟踪,又略微拉开一些距离。

两个时辰之内,出现的突厥兵马越来越多,后来又来了两路,前后加起来一共三路人马,总计超过了**万之数,显然是从雁门围城大营的各个方向分别赶来的,所以时间上有先后。兵马聚集众多之后,突厥人果然开始嚣张起来,试探性地把战线铺开到沿河数十里地,然后各自寻机渡河。

隋军人少,显然顾了一头就会顾不到另一头,总归会被突厥人逮到机会渡河。同时河流又比较窄,百余米的河面,冬季枯水期河水深度不到六七尺,北方山区的河流又是砾石细沙的河底,没什么淤泥;只要寻到浅滩,战马可以直接没到脖子泅渡。

杨义臣约束麾下军马,大致分成两股,其中一股便是秦琼带来的一万板甲骑兵;另外三万人扎堆一处,其中两万是他从涿郡带来的骑兵,一万是罗艺带来的卢龙郡骑兵。两股隋军相隔五六里行进,看上去依然堵不住突厥人全部的可能渡河地点。

相持了一炷香的时间,突厥人眼见首尾两端都已经迂回到了隋军前后足够远的地方,便呼啸着开始渡河。这样的作战方式在中原汉人王朝的作战模式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汉人自古讲究兵法,讲究主将对于全军的运作要了如指掌,如臂使指;就好比杨广第一次远征高句丽的时候,都已经派出一百多万大军了,还要求四十个军的将领每次遇到战役层面的决策都要请示皇帝,如此一来自然指挥效率低下。纵然汉人中的名将不可能和杨广那样胶柱鼓瑟,但是指挥僵化的问题也是自古至今都存在的。

如果让一个僵化的指挥体系去执行这样守卫呼应打时间差的渡河作战,拿铁定是要贻误战机、遭致惨败的。而突厥人却好像玩得很是顺手,他们的将领都有充分的战场随机应变权限,他们不懂兵法,但是却有狩猎民族的野性嗅觉,就好像不需要语言指挥全靠本能围猎的狼群一样。

非要说汉人军队和突厥等游牧军队在指挥体系和习惯上的差距的话,那么前者就好比萨达姆的正规军,后者就好比南联盟或者塔利班的游击队;打击前者的时候,斩首行动摧毁了其指挥中枢后便赢了一半了,而对付后者的时候,哪怕斩首了都没用,他们可以继续打得遍地开花,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指挥中枢,根本就没有“首”,而是一种分布式决策随机应变的松散作战团体。

所以,哪怕已经胸中有了定计,杨义臣看到突厥人那种果断敏锐的渡河时机抓取时,依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感慨。如果不是他有秦琼这张底牌的话,今日即将到来的这一战他还真讨不到好去。

杨义臣鞭梢一指、对秦琼问道:“秦将军,后头便看你的了——西边那一股先头渡河的突厥人,看见了么,人数不比你多,而且刚刚渡河,能够第一时间投入的战力更是不如你。有把握迅速击溃他们么?”

“杨经略但看末将杀敌便可!”秦琼丝毫不以为意,在江东的这半年,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麾下军队那种脱胎换骨的变化,再看这些皮甲毛裘的突厥人,简直就是和插标卖首差不多。

“某要的可不仅仅是击溃——秦将军,你最多只有小半个时辰的功夫,能够在一刻钟内解决战斗就更好。”

杨义臣最后这两句补充的叮嘱,终于让秦琼有些紧张感了,当然紧张感的背后,更是野性的喜悦。这是一个很艰巨的挑战,但正因为如此,才是军人载入史册的好契机。

第二十三章血染桑干河

铁勒薛延陀部的酋长利咥夷男目光如隼,盯着远处数里之外甚嚣尘上的隋军铁骑冲刺而来。旗帜上那个“秦”字他已经可以看清了,不过搜索脑海中的记忆,却找不出什么隋朝有名的边将姓秦,想来应该只是一个南边内地扫荡那些农民军乌合之众的将领了。

而昨日罗士信突围进入雁门城的时候,被突破防区的部队并没有铁勒诸部的兵马在内,加上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总归不流畅、不准确,多有夸大;所以铁勒诸部的骁勇将领们纵然明知隋军中有一支重甲骑军硬拼时很是犀利,也没有太在意。他们只当是被始毕可汗放在雁门城东的二线部队实在太菜太鱼腩,才被敌人突围杀进去了——毕竟,在此前围攻雁门城的作战中,受作战形态所限,城东有桑干河阻挡,杨广最不可能从那个方向突围,突厥军队也不可能从那个方向攻城,所以留在那里的部队本来就是二三线老弱。

“既然如此,就让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汉人,看看薛延陀铁骑的厉害!”利咥夷男心中如是想到,此前渡河时对于突厥主帅让他试探渡河打先锋的怨气也略微平息了一些,反而期盼着可以趁机捞一点功劳和缴获。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缴获,毕竟铁勒诸部虽然在启民可汗死前,就已经先后被东突厥可汗征服、名义上臣服了,可是草原上终究没有纳税进贡的体系,也没有赏赐拨付军饷这回事儿。给可汗立功换来的那点赏赐,远不如一场大战的战场缴获和战后掠夺值钱。一想到这支隋军有犀利的兵器铠甲,利咥夷男心中就有熊熊欲火升起。

今日一战。因为始毕可汗需要留在雁门围困杨广,并不能亲自带兵过来与杨义臣一战。所以突厥军的主帅,乃是始毕可汗的幼弟阿史那咄苾。

始毕可汗的年纪虽然已经超过四十岁,但是很不幸他的两个长子都早夭,后面的儿子如今都还不满十岁,所以没有立为继承人。而突厥人对于长幼嫡庶之序不如汉人那么看重,毕竟草原游牧民族当中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要重于礼仪伦常。才能保障草原民族的长久强盛。连父死后诸子分享父妾这种事情他们都做得出来,区区不按长幼秩序继承又算得了什么?

正是因为如此,如今突厥虽然没有立过什么正式的继承人。但是人人都知道,如果可汗能够寿命长久,那么定然是将来还能从长计议,但若是可汗在这十年八年之内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话。应急的继承人定然是其弟弟中最年长的阿史那俟利弗设。正是因为如此。始毕可汗对他的这个最年长的弟弟才有几分提防,此次和杨义臣大战,前前后后突厥人也调集了十五万兵马,当然不可以把兵权全部交给俟利弗设。权衡之下,可汗才选中了更年幼的弟弟阿史那咄苾。

阿史那俟利弗设和阿史那咄苾之间的竞争关系,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那就是如果此刻始毕可汗死了之后,阿史那俟利弗设也同时死掉的话,那么就轮到阿史那咄苾坐上可汗之位了。他相当于是潜规则下约定俗成的可汗之位第二顺位继承人——事实上,原本的历史里。阿史那俟利弗设和阿史那咄苾正是先后成为了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的原则,可汗自然对阿史那咄苾这个幼弟要放心一些。而且阿史那咄苾也不光是靠血统获取如今的实权的,在王族当中,他的勇武和统军能耐也是出名的,比他那个第一顺位汗位继承人的哥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