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败家子-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

“他来的太突兀了,让本王一时反应不过来。”李恪起身走到窗边,轻轻一叹。

柴令武低声道:“不过岑文本所言并非全无道理,此事若成了,对殿下有好处。”

“好处?!确实有些。”李恪的语气中隐约带着几分戏谑。

“岑文本久在中书,最懂圣意,或许是陛下有此意不便明说,被岑文本揣摩到,然后来找殿下。”

柴令武猜测道:“毕竟岑文本没有坑害殿下的动机,依他所言,此举若能得圣心,殿下倒是应该抓住机会。”

“机会?”李恪似问似叹,神色有些悠悠,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是啊,殿下难道从来没想过吗?”柴令武道出一句很有煽动性的话语。

“啊?”李恪轻声一惊,轻轻摇头道:“母妃的身份你知道,这辈子我只能……”

“殿下,错了,您身上有隋唐两朝帝室贵胄血脉,出身最为尊贵,最有资格……”柴令武道:“太子的天资才能本就不及殿下,何况现在还断了一条腿,若没了东宫,诸皇子中以殿下居长。”

“自古以来,嫡子优先,除了太子,还有魏王和晋王。”

柴令武道:“殿下,他占着嫡出,您占着年长。皆非嫡长子,各占着理,到时候就该择贤而立了。

魏王能与殿下相比?岑文本说的不错,在谢逸这件事上,东宫和魏王都犯错了,殿下若上疏为君父解忧,得陛下青睐,对往后或许能压着他们一头。”

“这份奏疏是会得罪人的?”

“没错,是会得罪李孝恭,那又如何?”柴令武不以为然道:“这些年。河间郡王领兵在外,飞扬跋扈惯了,只怕陛下早有心敲打。

何况他素日眼中也只有东宫和魏王府,何曾正视过殿下?河间王府要是垮了,对殿下而言其实是好事。”

李恪悠悠道:“对我好?何以见得?”

“大唐以武定国,武将骁勇,为了制衡,肯定要有宗室掌握部分兵权;往日里李孝恭是宗室军中第一人,如果他倒下去了。谁来接替呢?”

柴令武道:“从亲疏和长远之计来看,殿下无意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恪断然摇头道:“不,你几时见过皇子手掌重兵?如果李孝恭倒霉,那么江夏郡王李道宗将会被父皇重用。”

“这倒也是……不过对殿下而言并无坏处。”

柴令武道:“关键是此举殿下也能得到很多。就像岑文本所言,南方民心,南方士族的拥戴,他岑文本也算欠殿下人情。谢逸更会对殿下感恩戴德。”

“谢逸……”

“是啊,此子年纪轻轻,才学出众。东宫和长孙无忌争相拉拢,家父笃定此子是个人才,前途不可限量,不想出了这档子事。”

柴令武道:“不过殿下若是出面,将他保下来,那就完全不同了。殿下可还记得,岑文本刚才特意强调一句话?”

李恪轻声道:“才华横溢,与诸皇子年纪相当。”

“岑文本言下之意,谢逸是陛下为后世储君留下的人才……殿下如今若雪中送炭,施恩于他,将来……”柴令武没有说下去,但言下之意已经十分明确。

李恪笑道:“照你这么说,父皇最看中的该是九弟才是,别忘了,谢逸可是晋王府长史。”

“晋王?怎么可能?”柴令武当即摇头道:“晋王年方十岁,能看出来什么?谢逸那个长史,不是那么回事。”

“此事……”

“殿下,机不可失啊,多难得的机会,一封奏疏换取诸多好处。”柴令武道:“往后,我与巴陵(公主)定会全力支持殿下,家父那边,我也会尽量争取。”

“可你别忘了,岑文本适才特意叮嘱本王,恪守本分。”李恪悠悠道:“母妃也是这意思,所以本王……”

“殿下,这不冲突,现在行事是为江山社稷,若东宫稳固,殿下恪守本分,做个好亲王便是。”

柴令武道:“如果有所变动,今日之举,来日自会多有回报,何乐不为呢?殿下好好考虑下!”

……

岑文本出了别院,心里也不是滋味。

吴王李恪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这封奏疏的分量最十足,在维护谢逸的同时,也会在朝堂丢下一块大石,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更糟糕的是,无意之间触动了李恪敏感的心思,岑文本无法料定这位英武的三皇子是否有坚定的心性?

如果因为自己的一番话,让他蠢蠢欲动,生出非分之想,甚至有非分之举,导致他陷入夺嫡的漩涡,甚至害了他,那……

岑文本不由有些内疚,自己的这个做法难免有些不妥,奈何眼下情势如此,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

但愿吧!

但愿自己那两句叮嘱他能听进去,能够尽量恪守本分。如果将来,他真有那个福气,倒真是歪打正着。

该做的自己都做了,对杜若主人也算有所交代,接下来会怎样着实难以预料。

李恪会不会听从自己这般突兀的劝谏还是个未知数,素来稳重的岑文本并不觉得自己有十足把握。

一切听天由命,也让谢逸自己去决定吧!素未谋面,不曾有过只言片语的交谈,如此相助已经算对得起他了。

至于帮他许出去的人情,终究还是得他自己还……

……

郑丽琬又去了一趟大理寺,这次低调了很多。

上次闹得满城风雨,她一直很奇怪,不知是何人在背后散播诛心流言,想要害人于无形。

幸好皇帝圣明,没有因此而恼羞成怒,但行事低调些却很必要。

还是像上次一样,郑丽琬和谢逸私下谈论许久,外人不知其相谈内容。

只知道郑丽琬表情欢快,脚步轻松,匆匆出了大理寺,直奔乐游原上的千金药庐。

而孙神仙听到郑丽琬的几声耳语之后,更是发疯一般,到处寻找染了天花的母牛……

……

第一三九章大唐的福音

同州的官员不理解,为何朝廷要搜寻染天花的母牛?

不过既然是朝廷诏令,是孙神仙提出,自当不遗余力,全力寻找。

自古以来,官府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不用远去同州,第二天骊山脚下便发现了一头病牛,随后在官兵的护送下前往长安。

当然了,孙神仙有交代,牵牛喂食,近距离靠近病牛的人员,最好是曾经感染过天花,侥幸病愈者。

一天后,病牛被送到,孙思邈却有些犯难了。

寻牛容易,找人难啊!

孙思邈得知谢逸的建议后,颇为惊讶,甚至还有几分匪夷所思。

但谢逸言之凿凿,坚称会有效果,实在不像是无的放矢。

孙思邈与谢逸见过面,知道他不是那种人,不会为了自保而信口开河。更何况,这件关乎人命的事情,如果信口胡言,只会是自讨苦吃,甚至自寻死路。

牛痘之法,真的有用吗?

但凡是新奇治疗方式,总得要试过才知效用,只是这牛痘试验,可要是寻健康的活人为标本。

天花是什么玩意?

染上了九死一生的瘟疫,人人都深深为之恐惧的病症,哪个健康之人敢于尝试呢?

这需要莫大的勇气,需要抱着誓死的信念,还需要几分为大唐医疗事业进步的贡献与博爱精神。

说得好听,有什么人愿意轻易献出生命呢?即便是重金悬赏,也不会有人轻易前来,有钱没命花是世上最大的悲哀。

当然了,也许这个方法很管用,没什么危害。但得让参与实验的人相信才行,饶是如此,孙思邈都不敢轻易动手。更别说是采用欺骗的手段了。

怎么办?

孙思邈还在为难的时候,消息已然传到了朝堂上。

贞观十二年三月初一的朝会上,宰相房玄龄通报了天化防治的最新进展,便提到了牛痘之法。

“牛痘?”李世民好奇询问。

“是的!”房玄龄朗声道:“是的,此法不可治愈病患,但可以让健康之人不会再染上天花。”

“如此也好!”不只是李世民,满堂的朝臣也深以为然。

天花乃是世间数一数二的恶疾,恐怖之处便是传染和死亡。已经患病治不好也就罢了,只要健康者不再染病,问题便解决了。

对朝廷和君王而言。最大的影响便是传染,以及因此引发的恐慌与流言。

自打骊山出现天花病患之后,长安城里便人心惶惶,与此同时,也有流言不胫而走。按照天人感应的那套说法,但凡有灾祸出现,总是要有人负责的。

尤其是大灾大难,负责人肯定是地位最高的天子,多半是皇帝失德。上天降下灾祸以警示惩戒。

李二陛下又做错了什么?近来除了将名望甚高的谢学士下狱,好像没什么?

而且天花出现是在谢学士入狱之前,两者应该没什么关系,那么……思来想去。近期没找到答案,于是周期便自然而然被扩大了,扩大到贞观初年,甚至武德末年。

于是乎。武德九年玄武门那场血案再次被提及,李二陛下最想回避的伤疤被无情地揭开。

太极宫中的李世民听闻之后,恨的咬牙切齿。然而银牙咬碎也只能往肚子里咽,否则能怎么办呢?

毕竟当年的事情确实是他做的,弑兄杀弟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些年,为了洗刷这个污点,他励精图治,灭突厥,败吐谷浑,成为威震四海的天可汗,国泰民安,百姓生活也算安定。

如此情况下,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便会被人旧事重提,一个污点几乎淹没所有供给。李世民为此好生郁闷,可所能做的,只能是尽快平息灾祸,安定民心。

这才是他担心天花肆虐最关键的原因,多几个人染病,多几个人病故,也许他并不在乎。

是以听到有医治天花的方法,李世民的心情豁然开朗。

“玄龄,快说说这个牛痘之法。”李世民好奇询问,朝臣们也都伸长了脖子,却是各怀心思。

“据孙神仙所言,是从患病的牛身上取下脓水,抹在健康人的伤患处……”

房玄龄尚未说法,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这……这算什么?到底是防病还是染病啊?

“各位稍安勿躁!”房玄龄道:“这是弘文馆谢逸想出的法子……因为但凡染上天花活下来的人,从未有二次染病的情况……”

“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