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诡事录-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流行的说法,世民身体出现问题,是因为在高丽作战时背部中箭。回长安途中,箭伤又引发恶疮。此外,远征时还患了痢疾。各种病伤加在一起,导致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不过,按正史记载,征高丽一年多以后,世民的身体就渐渐恢复了。就在死前两个多月的一天,也就是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上旬的某日,世民还带着少数侍从登上长安郊外的一处高原,在这里俯瞰山河并拿出巨弓拉满而射,侍从无不激动得高呼“万岁”。但到了三月底,这位皇帝突然病倒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世民的病倒,跟《酉阳杂俎》里的一则秘密记载有关:“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飚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佉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每有此水,则有石柱似人形守之。若彼山人传道此水者则死。又有药名沮赖罗,在高山石崖下。山腹中有石孔,孔前有树,状如桑树。孔中有大毒蛇守之。取以大方箭射枝叶,叶下便有乌鸟御之飞去,则众箭射乌而取其叶也。后死于长安。”
  这就需要提到贞观年间的一个奇人:王玄策,也是前面写到的西域大将高仙芝的偶像。正是这个人,把催命鬼引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王玄策,洛阳人,曾在广西黄水做过县令、右卫率府长史,后来成为职业外交家。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率使团出访位于中天竺的摩揭陀国(玄奘曾到此取经访问)。但还没抵达,先前与唐朝友好的国王就去世了。臣子阿罗那顺登上国王位,立即扣押了大唐使团。王玄策侥幸奔出。在当时,敢逮捕唐朝人,要么是疯了,要么是傻了。王玄策没返回唐朝,而是沿途发了道檄文,要求周边王国立即出兵,归他统领去讨伐阿罗那顺。
  很快,泥婆罗(在今尼泊尔)出兵七千,吐蕃出兵一千二百,王玄策点了点,觉得人马已绰绰有余,带着这八千多人,扭头就攻入了摩揭陀,生擒阿罗那顺,俘虏国王以下万余人。这是盛唐的气魄和方式,这是一人灭一国的奇迹。但就在这时候,一个笑容神秘的人物,诡异地转出菩提树,出现在王玄策面前。
  这个人就是《酉阳杂俎》提到的术士那罗迩娑婆。
  那罗迩娑婆自称他已经二百岁,尤善炼丹药,人吃后会长寿。他主动表示,要跟着王玄策回长安,把炼出的丹药进献给大唐皇帝。
  王玄策大喜。叫王玄策想不到的是,一个阴谋也就这样开始了。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春,王玄策带着俘虏的阿罗那顺国王和术士那罗迩娑婆,回到了长安。王玄策向太宗李世民汇报了攻灭摩揭陀国的原委,后者非常的高兴,觉得他的大臣就应该这样,升其为朝散大夫。
  同时,王玄策把那罗迩娑婆推荐给了皇帝。
  本来李世民不信方术,但征高丽后身体出现问题,人生黄昏中的皇帝,似乎改变了世界观,开始服用一些丹石炼就的秘药了。
  面对大唐皇帝的好奇,那罗迩娑婆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境外的种种神奇,比如,南洋婆罗门国的深山的石凹中,有一种叫畔茶佉的水,呈七种颜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体就更不用说了。怎么取水呢?用骆驼的头骨。取完后,倒进瓠芦里。但即使有了这些器具,也不是说随便就能取的。因为旁边有神异的石柱把守。如果当地人把有关该水的秘密传到外面去,那么他也就活不了多久了。
  天竺方士还提到一种药,名字叫沮赖罗。按他的说法:这种药用一种形似桑的神奇的树叶炼成。该树长在当地山崖下。山壁间有石孔,孔中有毒蛇守护。如用箭射落树叶,则必有鸟衔去。这时,只有再把鸟射落,才有可能得它。可以猜想,那罗迩娑婆声称自己就带来了“沮赖罗”,并告诉太宗皇帝说它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太宗的好奇是不出意料的,当即要求那罗迩娑婆制造长寿的丹药。但那罗迩娑婆声称,他的丹药不是随便就能炼成的,而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太宗说可以等待,于是在金飚门内专门为他建造了寓所,并叫兵部尚书崔敦礼监办炼丹事宜。
  一年过后,贞观二十三年三月底,那罗迩娑婆声称:长寿丹已炼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李世民开始服用这种天竺方士炼出的丹药。短短的两个月后,五月二十六日,一代大帝就死去了。一百多年后,唐宪宗元和时代,大臣李藩说了这样一句话:“文皇帝(唐太宗)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那罗迩娑婆涉嫌谋杀帝国的皇帝,当是大逆之罪。但奇异的是,他最后善终于长安。也就是说,朝廷没治他的罪。因为即位的唐高宗觉得,如果治了那罗迩娑婆的罪,就等于向臣民公开承认太宗皇帝是误食丹药而死,这对皇家和帝国来说太没面子了,传出去必为大唐的藩属国所笑,他父亲毕竟被奉为神姿英武的“天可汗”。至于王玄策,也没被处理。在高宗时代,居然又出访了两次天竺。不过,他也没升官。这是朝廷对他秘密的愤怒。
  唐太宗李世民死得如此奇幻。相比之下,当年他哥哥和弟弟的死,就完完全全是现实主义的血肉迸溅了。这是世民一生的结儿。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如果说他想到了一件事,那只能是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发生的“玄武门之变”!
  现在,我们可以说说这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宫廷政变了。
  这天早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宫面见李渊。时为秦王的世民,已决意袭杀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为此,他收买了屯驻玄武门的禁军将领,率心腹事先潜入玄武门内。下决心发动政变,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期间,长孙无忌、杜如晦和侯君集出力最多,态度也最坚决。但并不是说他们就都去了玄武门。
  直接参与玄武门截杀的,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李孟尝、杜君绰、郑仁泰、刘师立;第二版本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宇文士及、侯君集、程知节、秦琼、屈突通、张士贵、段志玄(段成式祖上);现在分析,第一版本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后面一个版本文臣实在太多了。
  总之,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不少人都热热闹闹地跟着去了。在当时,不是没人拒绝参去,比如两位天才的军事指挥家李靖、徐世勣就没去。
  现在看看玄武门的位置。
  长安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南而北至最北端是朱雀门,穿过朱雀门是皇城。穿过皇城会看到承天门,再穿过承天门就是皇宫,也就是太极宫。太极宫的后宫门(即北门)名玄武门。太极宫东北角,则是后来更著名的大明宫。大明宫后门(北门)也叫玄武门。世民潜入的是哪一个?最初这不是一个问题。大家都说是太极宫那边的玄武门。后来,有少数人提出疑问:别忘了,大明宫还有一个玄武门。于是,有些人嘀咕了,说:还真是,那世民潜入的,当是大明宫那边的吧。
  有时真理未必由少数人掌握。
  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也就是说,那边的玄武门,直到世民登上帝位后七年,才开始大规模修建。唐高宗时代,皇帝才开始在大明宫起居、办公。
  回到太极宫这边的玄武门。
  李建成和李元吉已骑马通过,进入了太极宫。
  这一天发生的事变被后人命名为“玄武门之变”。所以很多人认为,世民伏兵的地方就在玄武门。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按记载,两兄弟是骑马到临湖殿时才发现事情不对,于是在惊恐中掉转马头。
  临湖殿在哪儿?
  太极宫里有四个小湖:西面三个,东面一个。建成和元吉入宫时,李渊刚刚来到西面的一个小湖,正在那里泛舟。这临湖殿,在西面一个小湖的附近,离玄武门不远。
  建成和元吉到底看见了什么?
  当然是骑马伫立在临湖殿前的世民。
  但这又有什么呢?这段时间,双方争斗已趋白热化,在父皇李渊那里互相告状,所以按情理来说,看到世民也没什么太过惊恐的。
  让他们惊恐的是,他们看到的是身披重甲的世民!
  太极宫中多花树,此时正是盛夏,繁花明艳,在这映衬之下,一身重甲的世民太醒目了!唐朝的这个早晨恐怖到了极点。
  世民这个造型,建成和元吉见识过多次了。
  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世民只有十九岁。但东征西讨,无役不与。世民天纵神武,魅力绝世,虽只是少年,但却驾驭着数不胜数的谋臣悍将,以超强的执行力(李渊当然是决策者)建立了大唐帝国:宋老生、薛举、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这些隋末的枭雄,一个个都败在他手下。世民极善骑射,率骑兵冲锋时,必披重甲,身先士卒,一骑绝尘,冲在最前。
  这决然是动人心魄的场景,太酷了。
  如果说往日世民的造型让那哥哥和弟弟嫉妒的话,今天世民这个造型则叫二人心都凉了。建成和元吉都不傻:皇宫禁地,身披战斗时穿的重甲,谁人敢这样?这是要死罪的!而现在,世民的的确确就是这副打扮,这个造型透露的唯一一个消息就是:他要先发制人,动手了。
  突如其来的一幕,叫建成和元吉没法不惊恐万状。
  据记载,当时世民冲二人喊了句话,具体喊的什么已不得而知,但不外乎两个可能:一是:大哥,别走呀!二是:建成、元吉,你们还走得了么?!
  就在世民喊话时,建成已试图拨转马头,元吉胆子大一些,所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