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大丈夫-第4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一年花费三两银子的话,生活水平是相当低的,基本上一年吃不了几次肉,衣服也不敢随意添加。要是一年花费一两银子的话,那一年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吃一回肉,衣服是别想了,过年都得穿旧衣。

另外,花费这么少想维持生计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这户人家得有地,不需要花钱买粮,如果要买粮食的话,这户人家一年只赚三两银子的话,基本上就得饿死。

大明的粮价在明朝中前期是比较稳定的,平均来看,一石谷米在两百五十文钱到三百文之间(未脱壳的谷米),一两银子兑换

铜钱一千文,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近四石谷米,按照一比二的出米率来算,一两银子差不多可以买两石净米。

一石米大约有一百二十斤左右,一个成年人一年至少要吃一百八十斤米,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一年要吃一石半米。那么五口之家一年要吃七石半米,折合白银就是接近四两。

当然,普通老百姓肯定不会花费这么钱,因为普通老百姓平时是不***米白面的,老百姓的口粮主要以粟米杂粮为主,而粟米杂粮的价格要低于精米。

这就要算粟米杂粮的价格,粟米杂粮的价格比精米大约低三成左右,也就是说老百姓吃粟米杂粮也要三两银子。

可是人不能光是饭,还有食盐,食油,还有菜。另外,人还要穿衣,还要住房,这些加一起,无论怎么节省,至少还要一两银子。

也就是说,在明朝中前期,如果没有土地的话,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费用最少要四两银子。

等到了明朝中后期,粮价开始出现上扬,同时白银与铜钱兑换下降,一两银子仅能兑换八百文铜钱,而一石谷米大约在四百文到六百文之间,折成净米的话,要一两银子到一两五钱银子一石,也就是说,这时粮价翻了一倍半。

实际上天启和崇祯年间,连年天灾,战乱不断,粮价开始飞涨,很多地方米价达到五六两一石。而天灾最严重,战乱最频繁的地方,一石米甚至要几十两银子。

李景计算粮价当然不会按照这个价格来计算,要是按照这个价格计算的话,老百姓全都得饿死。李景是根据产粮地的均价加上运输费用,再加上粮商的利润来计算粮价。

江浙,两湖等产粮大省,净米大致在一两五六钱左右一石,运到京城,一石米大约要二两银子多一些。也就是说,如果老百姓没有土地,全靠买的话,那么一个五口之家,无论怎么节省,一年吃粮至少要八两银子左右。再加上杂七杂八的费用,一年要九两银子。大明一名普通士兵的军饷一个月是七八钱银子,一年下来,也就八两银子,养活一家,勉强混个温饱。如果拖欠军饷,那士兵的家人就没有饭吃,所以每当朝廷拖欠饷银,就有士兵闹事儿,甚至跟随流寇造反。

。。

第五百六十五章 庆典准备

李景话音刚落,小九掌着烛台进了卧室:“大帅,您醒了?”

李景点点头,沉声问道:“皇上和诸位大人呢?”

小九道:“皇上和诸位大人已经回京了。”

“啊?回京了?怎么走这么急?”李景问道。

小九道:“皇上和诸位大人说了,他们要是在这里,大帅根本就无法休息,另外京里很多事情等着他们处理,因此用过膳以后,皇上便和诸位大人回京了。”

李景闻言默默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方道:“皇上和诸位大人走时,还说了什么?”

小九摇摇头:“没说什么,只交代我们用心照顾大帅,让大帅好生休息。对了,皇上走时将御辇留给了大帅,说等大帅回京时乘坐。”

“那皇上乘什么回京?”李景问道。

“皇上坐沈大人的车,沈大人和杨大人同乘一车。”小九道。

李景默默点点头,轻轻叹了口气。

所谓投桃报李,李景送朱由检这么大的荣耀,朱由检当然要有所表示。只是朱由检并不明白,李景其实并不在乎那些虚名。

另外,李景当时说的也确是实话,没有朱由检的支持,李景的新政不可能推行的如此顺利。

因为朱氏一家统治大明多年,在官员和老百姓的心中,皇上是无可替代的,朱由检的威望还远非李景可比。

而且在李景看来,朱由检确实一心想要中兴大明,看到大明的状况逐渐好转以后,朱由检完全放弃了夺回权力的念头,暗地里没有搞任何小动作,只是一力配合李景。

也许作为一名皇帝朱由检可能是不合格的,但是作为朱氏子孙,为了保住大明江山,朱由检无疑是称职的。

正因为李景看到朱由检的付出,因此才要给他回报,李景送给朱由检的回报就是荣耀,作为大明曾经最高统治者的荣耀:百官称颂,万民敬仰。

掀开被子,李景起身下地。

小九见了大惊:“大帅,您要做什么,要解手么?我给您拿夜壶过来。”

李景摆摆手:“取衣服来,我下地活动活动,再这么躺着,身体都

僵了。”

“大帅,您身体还没好利索,千万别再受凉。”小九忙道。

李景笑了笑,伸了伸腰,又阔了阔胸,然后说道:“无妨,多加件衣服,我想到外面走走看看。”

小九苦笑道:“咱们现在住在天津卫废弃的指挥卫所,这里还没有城外热闹,而且现在大半夜的,有什么可看的?”

李景笑道:“你不懂,正因为这里没什么可看的,才有看头儿,要是跟城外一样热闹,那我还看什么?”

见小九一脸不解,李景笑着接道:“天津共有三卫,乃永乐年间所设,分别是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之所以设置这三处卫所,是因为天津东临海,西临河,南通漕粟,北近上都,实是要害之所。

本来历任先帝是想把天津打造成一座军事重镇,可是自打建卫以后,这里却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战事,因此武备松弛,另外卫所军大多分散在各地屯田,致令卫所形同虚设。

不过由于天津乃是漕运进京的中转站,并且长芦盐场亦建于此,因此这里吸引了大量的粮商盐商,这些商人的入住,令天津由一座军事重镇转变成一座商业之城。

天启二年,李邦华任天津巡抚,到任后巡视天津城曾说:‘城外商贾辐辏,骈填逼侧,城内却是屋瓦萧条,半为蒿莱。’可见天津卫荒废到何等程度。”

顿了顿,李景笑道:“既然天津卫已经失去了军事作用,那还不如把城里的军营建筑拆除,空出地来以作商用。我想出去看看,这里的建筑设施还有没有保留的必要。”

“可是这会儿都大半夜的,黑咕隆咚的,也看不到什么啊!”小九苦笑道。

李景笑了笑道:“本来是看不到什么的,可是前天下了一场雪,雪能反光,那就能看到东西了,另外我也不是到处乱走,城门处不是有城楼么,那里居高临下,四下一目了然,咱们到城楼上看看就行。”

“大帅,您就不能好生歇息歇息么?”小九叹道。

李景笑道:“我都躺了一天了,这还不算休息?出去走一走,活动活动,还是有好处的。快去,把衣服给我拿来。”

小九叹了口气,嘴里嘟囔了一句,不过还是给李景取来衣服,服侍李景穿上,又

给李景披上大氅,戴上帽子,然后出门招呼几名侍卫点上几盏气死风灯照明引路。

天津卫虽是卫所,其实是一座小城,位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西南,城垣(周长)九里十二步,墙高三丈五尺。

(注:明时的长度计算起来是很复杂的,需要进行换算,一里等于一百五十丈等于三百步,一步等于五尺,一丈等于十尺。

而明朝的尺分三种,一种为营造尺,一种为裁衣尺,还有一种是量地尺,这三种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根据《律吕精义》(明世子朱载所著)记载,钞尺(即裁衣尺)与大明宝钞纸外边齐,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齐,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纸边短,当裁衣尺之九寸六分(十分之九点六)。

而大明宝钞(现存三十九张,误差甚微)墨边长31。904厘米,即营造尺当为31。904厘米(现存嘉靖牙尺为32厘米)。纸边长34。015厘米。即裁衣尺当为34厘米。根据推算可得知,量地尺应该为32。65厘米。

一步等于五尺,这个尺应该是量地尺,也就是说,明时一步为一米***左右。由此得知,一里应该是四百九十米左右。)

天津卫城长不到三里,宽二里左右,相当于一个小县县城的大小。城门四处,每处城门皆有城楼。李景从住处出来,行不多远,便来到城门处。

看了看久已失修的城楼,李景轻轻叹了口气,花了这么多钱,修了一座如此坚固的军事要塞,就这么废弃了。

缓步登上城楼,李景极目四望,只见远处白茫茫一片,毫无一点生气。

望了一会儿,李景轻轻叹了口气。

“大帅,我就说大半夜的看不出什么东西,您偏不听。”小九笑道。

李景摇头笑道:“那是因为你没有用心去看。”

“我用心看了啊,可是什么都看不到啊!”小九忙道。

李景回身点了点小九的脑袋笑道:“那是因为你这里没装东西。”

“那您告诉我,您都看到了什么?”小九笑道。

李景抬手指了指前方说道:“这个地方叫三岔口,是南

北运河与沽河交汇之处,前面那个地方就是码头。这里水运之利,无与伦比,南方的物资大多由此转运至京城,正因地理位置极佳,因此吸引了众多商贾汇集于此。但是这么好的地方当中最好的地段却荒废着,这不是败家么?”

说着李景回身指了指城内。

顿了顿李景接道:“如果在城里建一批商铺仓库,那么那些商贾必定纷纷抢购,而且在城里建造商铺,更加便于管理。”

“大帅,您既然有这个想法,今天沈大人在时,您为什么不跟他们说?”小九疑惑道。

李景笑了笑道:“我也是刚冒出这个念头,还不知可不可行,怎能轻易做出决定?我现在说的话,下面的人都当成最要紧的事情去办,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