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他们跃跃欲试,郑朗嘴角露出微笑。

三人再次逐一勘查。

第二天种世衡的信报送到。

对此事郑朗与范仲淹皆很慎重。

野利兄弟智勇双全,宋朝与西夏几次战争,两人全部参与其谋划指挥。不但老种,宋朝其他边臣也多次想除去此二人,或者离间他们与元昊的关系。包括庞籍在内。

庞籍两次命令守将刘拯手书野利兄弟,说令方持灵夏兵,倘内附,当以西平王茅土分册之。通过党项族的破丑氏将信转达给野利旺荣。

若是郑朗不来泾原路,王沿与葛怀敏也打过野利兄弟主意,派人送信与金银珠宝给野利遇乞。没有庞籍做得好,直接让渭州十将张遂与百姓范仁美亲自前去,结果被野利遇乞扣押,发配到摊粮城,契丹征元昊时,又将张遂俘虏到了契丹。

同样是局中的误导。

西夏重臣当中,两个汉奸张元吴昊是坚决的主战派,西夏本族当中当以野利兄弟同样是坚定的对宋主战派,怎么可能会投降宋朝呢?

只能象老种那样,利再反间计假元昊之手杀之!

这也是庞籍抹杀老种功劳原因之一,自己没有做好,却让自己一个部下得逞,脸面往哪里搁。

现在改变之。

为了这个反间计成功,范仲淹、老种与郑朗三人联手在操作。

得到书信,范仲淹与郑朗对视一眼,对叶清臣说道:“我们要回去。”

三白渠他们只能提供参考意见,非是他们正职,两路的边事与军事才是他们真正职责所在。

范仲淹亲自来到环州,见到李文贵,同样握手言欢,说道:“我已经写了奏折上报朝廷。你回去对你们家大王禀报,我们大宋正等候他的佳音。一旦他与天都大王共攘义旗,铲除昊贼,我将会泾原路郑行知同时发兵助之为西平王也。一举平定西北!”

李文贵听得冷汗嗖嗖,一旦两个野利同时举兵谋反,宋朝两路十几尊军队再做一个配合,西夏马上就要灭亡啊。

点头说道:“是,是,我这就回去禀报。”

范仲淹与老种郑重地将李文贵送到边境,再三叮嘱,依依不舍让他离开。

看着他走了,两人相视一笑。

证恨老种反间计有子效果。

若不是如此,范仲淹也不会坐视老种胡闹。

老种打出第二张牌,苏吃囊。这人与山遇惟亮的孙子十分相似,是西夏人,其父还是西夏的官员,十分得野利遇乞赏识。但苏吃囊自己却留恋宋朝,逃到环州投奔老种。

老种将苏吃囊喊来,赐其官职、锦袍与真金带,与范仲淹同时担保若事成,会向京城上奏表其功劳。让他去做一件事,元昊曾经赏给野利遇乞一把宝刀,野利遇乞对这把宝刀十分喜爱。在石门川前老种与郑朗还亲自看到野利遇乞腰中佩着这把宝刀。

什么样子,刀未出鞘,没有看到,但每次看到他时都佩戴着。打的正是这把刀的主意,让苏吃囊返回天都山,利用他父亲的关系,将这把宝刀偷过来。

想要李元昊杀死野利兄弟,这还不够的,需要泾原路郑朗那边配合。

郑朗派人从后方找了几个战俘过来。

几乎所有贵族子弟全部一一释放,这个政策比较成功的,这些贵族收容不易,除非授官,才能安心。授个鬼官!不如释放回去,让他们大肆宣传。反正投降不杀,以后两国开战,必然会有更多的西夏战士在不利情况下举手投降,又能向各部族做一个人情,使他们渐渐再次到向宋朝。

现在做,稍稍迟,但亡羊补牢,未失时晚。再过几十年,西夏立国真正稳定,做就成了无用之功。

还有一些将领需要从他嘴中得到情报,没有释放。这些将领呆在后方有许多人不安份,提的战俘正是几个将领,并且这几人对野利不是那么忠诚,多次在渭州抱怨野利遇乞无能,害苦了他们。

将他们提到渭州,未进来之前,郑朗与狄青在说话:“虽我多次让野利遇乞活命,然而此人似降未降,让人忧心忡忡川

侍卫这才禀报:“郑相公,人带来了。”

很自然的,也正好让他们听到这句话,目标达到,郑朗对这几个俘虏说道:“我让你们返回西夏,但带一些礼物给天都大王。”

也没有写信,只是纯粹的礼物,有几匹骏马,为了击杀野利兄弟,郑朗也舍得,是真正的骏马,有一匹还是确厮愣派人表示感谢他出手支持瞎毡,送来的青海璁。若干宋朝最上等的茶叶、绢绸与瓷器。看上去不是很多,但价值最少在数千贯!

几个战俘一听要回去,高兴万分,说道:“遵命。”

让狄青亲自将他们带出镇戎军,送到高平寨返回。李元昊正接到李文贵消息狐疑万分的时候,几个战俘将礼物交给野利遇乞,迅速将郑朗这句话禀搬了李元昊。

李元昊坐在哪里半天没有作声。

这时,老种最后一击使出。

三百九十九章 大戏·救世主

这将是—系列的反间计。南方针对野利兄弟,北方还有一个。

老种为首,范仲淹与郑朗配合,几乎是天作之合。

但是政治理念不同,注定分岐无处不在。

范仲淹上了一封奏折,专讲马的。自古骑兵未必有利,唐朝陌刀,我朝劈阵刀、削马刀斧、钩镰枪多能破如……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

这个奏子有许多背景。

西北丢失,宋朝失去重要的牧马场所,—直缺少战马。多从外国购买战马,来源很复杂,有吐蕃的,有回鹘的,有契丹的,有西夏的,还有沿边诸蕃蛮。

承平时久,陆续出现问题。将马买回来首先得养,于是腾出一些地段做为牧监。牧监占有大片土地,又需要官兵负责饲养,浪费土地与钱帛。管理**,饲养不当,产生大量马匹死马。地点与气候不对,放在中原牧养几年后,马纵然存活,素质下降,也不能当作战马。牧监所在地点多水草丰美之所,在中原缺少土地情况下,多被豪强侵占。宋朝适宜养马的只有两处场所,从府麟到石州、岚州一直到汾河之侧,多出善种之地,然后到环庆。

对外国马的优良也认识不准,认为凉州马与吐蕃马高大为最佳,契丹马骨骼颇劣。契丹马也就是蒙古马,当真很差?吐蕃马高大,爆发力强,胜在高原寒冷地带作战。然而蒙古马吃苦耐劳,又不是吐蕃所能媲美。

买回来多死,为使马匹数量不能减少,只好再买。其实自澶渊之盟后宋朝很少发生战事,买马几乎成了一件例行公式,仅是安抚诸边蛮胡。如陕西每年给银四万两,绢七万五干匹。不仅是陕西一处,还有河东火山军、黎州、威州、茂州、叙州、南平军皆设有马榷场。马价根据等级分别从十贯到五十贯不等。

有意思的是火山军良马只有十贯到三十贯,黎州矮马最好的能达到五十多贯,安抚的意思更加明朗。

但这些马买回来后沿途押送,多有死亡,于是又象西北军粮一样,打包给了商人,马匹草料、送马人食住、马匹酬价,一匹需五十多贯,因为商人“包干到户”,比朝廷自己的纲马死亡率低,路上服侍妥当,运回来的马质量也胜了一筹。

只能再一次说大锅饭确实有些害人。

交易又是以物易物方式进行,比如一匹中资黎州马,需名山茶三百五十斤(每斤折价三十文左右),银六两,绢六匹,絮六张(每张约五十文),青布一匹(五百多文),输送兑马物资又会形成更多的浪费。

而宋朝为了不使马匹严重减少,一年一万五六千匹到两万匹1所需近百万贯。范仲淹奏折里所说的这段话便是这么由来。

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宋朝马匹的死亡率。

一匹马最少能活二十多年,若是好好的,还能繁衍后代,二十几年下来,以宋朝购买的数量加上繁衍的幼马,非正常死亡率不高的话,最少能使宋朝战马数量接近三十万。

确实不当的牧马,也是朝廷一个弊端之一。

这说明范仲淹已经将视线转移到民生,恢复国内元气上来。

可是加了一句自古以来骑兵未必有利,颇有些话外之音。

书上,宋祁随着附和,进谏说道:臣料朝廷与虏相攻,必不能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马少,又人不习骑,每至贼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

说得似乎有道理,宋朝政策就是消积防御,敌人来了,将他们打跑,追到边境为止,对速度要求不高。而且马少,人们很少骑马,骑术不精,以骑兵对骑兵,是弃己之长用己之短对敌之所长,战必败。

这都是文臣对军事不懂的产物。

书上,引起一番争议。

此时范仲淹西北一行,多有政绩军功,声望更上了一层楼,许多文臣附和。

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难道将陕西四路刚刚建立起来的骑兵编制取消?于是朝廷用邸报将这些争议声送到西北,让西北诸将诸臣进行讨论。

郑朗一看急了。

之所以缓一缓,是因为契丹,未来两年主要就是挑起契丹与西夏人发起战争。长久之计,最终必须要将西夏平灭,否则西有西夏,北有契丹,宋朝一万年也强大不起来。

想平定西夏,没有骑兵怎么可能?

立即上书,骑兵不可能做到战无不胜。以步军破骑军的战例有之,但比例很少。正常情况,骑兵始终占着优势,唐朝有陌刀兵,为什么要拥有那么庞大的骑兵?平定突厥用的是步兵吗?

就算朝廷颓废,不思进取。别要说什么不开边,那是遮丑的话。如果有可能,西夏当真不想剿灭,幽云十六州不想收回?那么太宗与真宗是脑袋坏掉不成?

就是这种情况,保留骑兵也有作用。好水川一役,离镇戎寨并不远,为什么援军不能及时到达?速度不及!为什么石门川两次大捷,正是因为手中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歼灭敌人最有效的时候不是在作战或者火药爆炸之时,而是在敌人大溃与追击之时,若没有骑兵,全部是步兵,骑人可以从容撤退,会不会溃败。相反,随即收拢起来又可以伺机再战。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