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离渊+番外-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完转过身去,拿起案上的罗渡地图,示意袁尹檀过去一道参祥。 

  袁尹檀走过去,心头空白一片。他再明白不过,方才那句话,魏离是极认真的。 

  脑中却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若是郑渊看到方才陛下的笑容,一定会很高兴。 

  在后世看来,瑾鑫帝魏离弃守璘霄的决定,是一个帝王最大限度的让步,尽可能保护了璘霄累积多年而成的繁盛。事实上,魏国灭亡后,在齐郑的共同治理下,璘霄很快扫清了战乱的阴影,连带着璘霄江下游一带的农耕商运迅速恢复。直到很多年之后,数度改名易主的璘霄,依旧是中原六国的土地上,最美丽富饶的都城。 

  同当时的众多魏臣一样,史学家们也惊讶于魏离的这一作战策略。在这一决定的背后,他们看到了瑾鑫帝少有的仁慈体恤,将黎民生计置于帝王体面之上。这使得魏离更像一个襟怀天下的智者,而并非坐拥一方的霸主。他所看到的已不是一朝一隅的得失,而是千百年后璘霄江畔的乐道安生。一些史学家们因此,将六国时期魏国的末代帝王离,称作是具有大智慧的君王。这样崇高的评价,莫说是对一个六国时代的亡国之君,即便是对浩瀚历史长河的众多圣明君主,也是极为少见的。 

  郑渊在随军进发罗渡的途中,得到了瑾鑫帝帅璘霄大部,御驾亲征镇守罗渡的消息。他深深感激他没有选择璘霄作为最后的屠场,不管那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在几个月朗风清的夜晚,在远近城镇飘来的断续捣衣声中,郑渊也曾经自作多情的想过,也许魏离跟他一样,执着于一个单纯遥远的过去,舍不得丢弃毁灭。然而这样的想法并不曾持续多久,也没能在郑渊平坦若镜的心里再激起些许波澜。郑渊仰面躺在中军帐中,只剩一灯如豆。他想到自己也许很快就能够见到魏离,却已经没有气力再去找回跌落在记忆深处的,有关他的点点滴滴。 

  从迎娶芄兰开始,他就明白自己再也不能回头。他早看到了齐国宣明帝孱弱身躯下的宏大野心。即使他不先做表示,宣明帝也会很快寻找借口邀郑伐魏。而这也是,他唯一能够想到的,再见那个人一面的方法。 

  逐鹿中原,问鼎天下。宣明帝同魏离都一样,要的是一决雌雄创下万世江山。而他却只想要那个人,真真正正,看他一眼。 

  然后他听到帐外不远处低回的琴声,淡薄而坚韧,好像一张细密渔网无声息的铺洒进萧瑟的夜空。密密织就的大网随后缓缓收拢,从容地将月华星光拉离广袤的黑暗。他忽然很想走出军帐,同那个弹琴的人说些什么。然而就在他披衣而起的那一霎那,不知何处而起的尖锐疼痛迅速弥漫过胸肺,令他几乎丧失意识。他重重跌坐回榻上,咬紧牙关抑制住接踵而来的猛烈咳嗽。他将喉头翻卷的腥甜强吞下去,感到一阵令人窒息的恶心眩晕。轻轻喘息着摸索到榻边的丝帕,他用力抹去唇边淌下的,少许不及咽下的诡红。 

  上好的郑丝帕子,虽已有了些年月,沾了血迹却也依然柔顺滑手,一眼望去,好像老旧宣纸上不及画完的漫山红梅。郑渊将丝帕就灯点燃,想着上一次发作的时候,似乎不曾疼得这般厉害。他很明白自己的身体,只是不知道麾下诸将那里,还能瞒得多久。 

  他知道方才是邵阳的琴音。齐军尽人皆知,邵将军有三样最宝贵的东西:名为“挟翼”的坐骑,流羽凤尾纹的佩剑,和一把不知名的琴。郑渊懂得战马对驰骋沙场者的重要,也猜到了御赐佩剑中的玄机,却一直不明白对那一把普普通通的琴,邵阳存了怎样的心思。更何况,他的琴音乍听之下同乐音无甚差别,细听起来,却是宫离商乱。稍稍懂曲的人都知道,宫者君,商者臣,齐音虽然自来倨傲,却也不至这般不合章法,宫不足而商有余。因此郑渊很肯定,抚琴的背后,隐藏着别样用意。 

  邵阳虽然寡言少语,却绝不是个冷心冷肠的人。当日攻取湘城,虽然是他自己提出的疑兵之计,却迟迟不愿予以实行。他并非担心计谋会被李灏奇识破,而是不愿意眼看这许多士兵无辜丧命。邵阳固执地认为,战场上杀敌牺牲,是一回事;如这般为了成就计谋而蹈死不顾,又是另外一回事。直到后来郑渊秘密遣使入齐,略施小计诱得宣明帝下旨,命邵阳立破湘城,这才逼得他下令攻城。郑渊因此愈发觉得,琴固然高贵典雅,但却过于寡情自束,同本心宽和仁善,却又对胜利无比执着的少年将军,格格不入。 

  这一点,郑渊从来也没有问过邵阳。就好像邵阳从来也没有问过他,为何将几方略有泛黄郑丝帕子随身携带视若珍宝。每个人都有几个别人看来无关痛痒的习惯,在那背后却可能早已埋藏了追不回的一生一世。 

  在后世的评论里,伐魏时候的齐郑联军往往被当作是六国时期两国军事合作的经典范例。据史料来看,郑静怀帝渊专于权术,审断独行,寡信义而多诡谋,同兵士军将并不亲厚。这样冷漠睿智的君主,得治万人,难治千军。而邵阳则无疑是所有将领都期盼的统帅,进则身先士卒,退则指挥若定,不蓄私,不据功,不矫饰,更不会草菅性命,搬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即便是郑国将领,也在长时间的共事后心服邵阳,从其调遣。郑渊的存在使诸将不敢轻慢懈怠,战战兢兢各行其是,邵阳则能使联军上下一心,出生入死毫无怨言。更巧妙的是,根据齐史记载,邵阳对军事判断敌人动向的敏锐直觉,常常同他本身恪守的仁义准则互相冲突。就好比湘城一役,他虽早有破敌方法,却因伤亡太大而反复犹豫委决不下。郑渊的冷酷漠然正好弥补了少年将军的心软,使每次的策略得以顺利迅速的实施。同时,郑渊以一国之君亲临战场,也让本来在兵力上处于弱势的郑军将领得以同齐将平起平坐,心无芥蒂共谋大计。 

  令史学家们费解的是,机敏如邵阳,多疑如郑渊,在长达两年各为其主的合作中,竟从未表现出对对方的任何猜忌。在一些野史中曾经提到,邵阳在出征前夕曾向宣明帝流露过对郑渊伐魏动机的疑惑,而郑渊也曾向郑国大将王启说过,邵阳所求,“非封狼居胥,亦非身后英名”。这种彼此警惕的不信任在后来的伐魏战争中似乎烟消云散。两国军饷粮草,皆经郑国之手调度分发,而平日演练临阵对敌,郑军亦统一采用齐军的口令旗语,弃用了原来郑国本身的传令方式。郑渊同邵阳,虽然在治军理念的某些方面,存在有简直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分歧,却在灭魏这一共同利益的牵制下,形成了六国时期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完美搭档。史学家们将这一默契的局面,称为是“两个杰出人物彼此试探互相制约,从而形成的谨慎平衡。” 

  齐郑联军无可遏制的气势在到达了罗渡之后,无法继续推进。罗渡此时已成了魏军的最后据点,豹腾军精锐倾城而出,众志成城坚守城池。远道而来的齐郑联军以轻甲步卒同少量骑兵为主,无法突破阵法严密,又广布战车的魏军防守。再加上魏瑾鑫帝同平乱王袁尹檀的亲自督军,使得攻克罗渡成了无法想象之事。 

  罗渡是往凌霄的必经之路,城池临江而起,无以绕行。齐郑联军久围不下,只得在罗渡附近安营休整,借粮于民。一来二去,转眼已到齐宣明七年,即魏瑾鑫五年的深秋。在持续了大半年的僵持中,齐郑虽然粮草不愁,士气却大受打击,再加上还要顾及一路上占领的魏国城池,不免显得左支右绌。 

  行军至此,齐郑已是骑虎难下。若不能拿下罗渡,僵持的结果只能是大军远道疲惫,水土不服,终究会被魏军一举击溃。而一旦退兵,必然军心涣散,疑虑四起,魏军更可趁机追打,回复失地。等到冬天来临,道路冰冻难行,齐郑联军的处境就将更为窘迫。 

  百般无奈之下,郑将王启甚至向郑渊提出强攻罗渡。郑渊苦笑着问他,我军同魏军兵力相仿,魏军据有城池天险,强攻之下,将军以为胜算多少。在一旁的邵阳惊讶的捕捉到,郑渊一直清静无澜的眼睛里,那一刻倾泻而出无力掩盖的绝望。 

  郑渊见不到他。罗渡近在咫尺,璘霄隔江矗立,而郑渊,却见不到他。 

  一直以来,郑渊以为自己早已耗尽了心力。曾经不间断的眷恋,不间断的企盼,都渐渐化作荒芜田间的杂草,即岁枯荣。待到来年再破土而出,已是物是人非情怀不再。多年以前他强迫自己不要再去想念那个人,多年之后,他却需要逼迫自己重新拾掇起湮没已久的,有关那个人的片断,以此作为支撑生命的全部意义。 

  当日不过弹指一瞬,已是相思入骨。而今所谓入骨相思,也不过弹指一瞬。 

  然而这样的心境,在郑渊重又望见璘霄的那一刻起,天崩地裂。 

  他仿佛仍时当年佐明殿里坐读佛经的孩子,仔细聆听夹杂在落树声中的脚步,兴奋而紧张的期待魏离的到来。又仿佛是那日瑾鑫帝登基大典上,精心穿戴却只得立于最远处的郑国质子,只愿悄悄望他遥遥一眼。 

  他一次次在晨暮守军替班的时候,翘首仰望罗渡城头,看到鱼贯穿行的人影憧憧。那个人却一次也不曾出现在那里,只要是他,再远郑渊都能够认得出。 

  五年时间,他爱的瑾鑫皇帝,依旧如此残忍吝啬。 

  可是,我就要死了。郑渊望着罗渡默默地想,死了以后,便再也见不到你,你到底明不明白。 

  第三断章:三都(三) 

  魏国毗邻东海,经年无雪。哪怕在冬季也只是偶有带着薄凉的细碎雨点,密密散在来往行人的寒衣上,结成点点珍珠,历时不散。少年时候魏离喜欢把这样的天气叫做雪雨。他曾拉着郑渊和袁尹檀在东宫的梅园里漫步,攀下一枝犹凝水珠的绿绡把玩,一面斜睨二人道,谁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