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欧美科学界不屑一顾:“你们能做出证明吗?”
中国科学界更是加以藐视:“中国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总结下得出的,是实用性科学,是用无数事实证明的可行的结果。这不同于欧美科学理论在无知中探索未知。中国科学界讲的是在已知中探索真理。都已经是肯定的事实了还证明什么,我们没空。”
中国千年传承的文化第一次在光绪朝开始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而这一开始就造成中西方科学界对理论的差异,而中国(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科学界发表的言论让光绪都大吃一惊。虽说科学不分国界,但这言论也太嚣张了吧。何止是嚣张呀,简直是目中无人呀。一个科技才刚刚起步的国度竟然蔑视欧美更加发达的科技,欧美科学界是一片讨伐之声。但中国科学界却拿出几千年的记录,虽然不能证明原因,但可以得出结果,这让欧美科学界很是受伤。
对于科学界的争论,欧美各国政府都没有发表任何官方言,在他们看来这种科学上的争论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过程。在中国。朝廷唯一发表的官方言论是:请中国科学界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和严谨的态度。
这话说的有点向欧美科学界示弱的意思,但依然无法平息欧美科学界的怒火。一个叫马丁的法国自然科学家就不远万里的来到中国,站在京师大学堂的礼堂讲台上与中国科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然而谁也不能说服谁也无法驳倒对方,辩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作为中西方科学界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光绪也在万忙之中抽空旁听了这场辩论。就在双方尴尬的时候,光绪站出来调解:“中西方科学的理念其实根本不一样。西方科学界注重的是由原因去证明理论,中国科学注意的是从结果假设去推理过程。其实这样的辩论根本不可能有结果。朕到认为中西方的科学理论其实是一种互补,为什么不能求同存异,让世界科学更好的造福于人类呢?森林可以调和一个人的心情这件事。在朕看来是一个结果。而中国科学理论认为是一种没有发现或是忽略的粒子起的作用,但要寻找这样的粒子自然是由西方科学界来做更为合适。朕跟据中国科学理论来推论这样的粒子一定不是正常状态的粒子,它可能有异常的重量、不一样运动方式或电荷状态。朕提意不如就由马丁先生来组建一个团队,朕准许你动用大学堂的有关设备、自由招募人手。朕提供你半年的研究经费进行研究如何?”
对于清国皇帝的发言,欧美科学界是表示欢迎,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次由政府出资进行的一项没有任何利益的科学研究。马丁也很快的邀请他熟悉的西方科学家。来到中国进行这项研究。
马丁的团队跟据中国科学理论和清国皇帝的建议,分成两组在森林和城市里对空气进行分析。专门寻找那些异常状态的分子和原子。五个月后有了结果,可以确认在森林发现一种带有负电荷的游离氧分子的浓度比城市空气中要高的多。同时还发现更多的状态异常的少量粒子。在继续申请了三个月的研究经费,依然无法制造这样的负电荷的游离氧分子时,最终放弃了这个实验。
实验失败了,但通过中国科学理论却寻找到了异常的分子状态一事,终于让欧美科学家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因为这个实验至少说明了中国科学理论并不是他们曾经以为的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只是这种依据中国人并没有想着去发现,现在也没办法发现而已。
因此,中国科学界举了一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感染别人的原因,就是人在表现这种表情时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未知的粒子或是辐射,只要这种粒子或辐射的浓度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就能激发起旁人身体的共鸣,这就产生情绪感染的原因。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中国先贤在发现个这事实却又不无得出有效的证据时,将其统一归纳为“气”,而这个气就是解释这些真实存在的现象。虽然没有证据能来证明气是什么,但至少我们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来说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作为后人需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和发现证据。
(一群人在一个小房间内说笑话,所有人都很开心。但是一但走出这个房间进入一个宽阔的空间立马就没有了这样发自内心的情绪,但只要很快回到这个房,即使所有人都已经离开,你立刻又会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容。离开的时间稍长就不行了。笔者亲自经历,不知诸位看官是否有同样经历)
这样的一个说了跟没说一样的声明却引来无论欧美科学界的认同。因为中国科学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很多现在还无法证明的东西。比如第六感的共鸣理论,而中国的科学理论至少在理论上比欧美科学理论来的更先进一些。于是很多欧美科学家慕名前来中国学习这一全新的科学理论,京师大学堂从最初的一个种子基地长成了树苗,至于将来谁也不知道。
光绪很满意这样的结果,必竟中国总不能只会绑架和威胁别人来中国,更需要的是得到西方科学家的认同而主动来到中国。能把中国学术真正的理论化,与让它在世界科学之林有一席之地,能保存中华文明的火种不至于在后世彻底淹没在西方文明的洪水之下,光绪就已经千满意万高兴了。至于第六感,再研究一百年也不会有结果,现在操那个闲心干嘛,这个世界还有一大堆的事等着处理呢,比如再摆美国一道。(。。)
第三百五十四章 中美洲的烦心事()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行驶于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船只,原先不得不绕道南美洲的合恩角,使用巴拿马运河后可缩短航程约一万五千公里。
早在15世纪,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瓦斯科?科尔特斯就提出过修建运河的主张,但他未指明适合开凿的地点, 15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明确提出了开凿一条中美洲运河的主张,然而这只是个主张而已。到1814年,当西班牙终于决定开凿运河时,拉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却打乱了整个计划。19世纪,巴拿马地峡处于哥伦比亚共和国的管辖之下,这个年轻的小国显然希望未来的运河能在它的版图之内,其有限的财力又无法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但拉美民族天生的敏感,使得哥伦比亚政府小心地规定开凿运河的租让权只能交给民间公司,而不允许外国政府介入。
美国人费尽心思终于拿到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及运河地区租界权,然而一系事件让哥伦比亚舆论则认为,美国根本不急于修建运河,而只是对独霸运河区感兴趣。于是哥政府改弦更张,转而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开始积极与欧洲国家商讨开凿运河的可行性,恰逢1869年,由法国主导的苏伊士运河通航,欧洲金融资本顺理成章地将目光转移到中美洲。1878年3月20日,法国控制的洋际运河工程国际公民协会成功地与哥伦比亚政府达成了由法国来承建巴拿马运河的协议。1879年7月5日,法国洋际运河工程总公司正式成立。得到开凿运河的租让权,开始积极筹备运河工程。可时间到1889年。法国洋际运河公司山穷水尽,宣告破产。
1894年9月。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法国政府牵头另组了一家法国运河公司接手运河工程。但由于前期失误,到1898年11月,法方不得不请求哥伦比亚政府将工期宽限至1910年10月,哥伦比亚政府充分体谅法方的困难,允许延期4年竣工。虽然如此,完成巴拿马运河仍然是杳然无期。
本来美国政府就对法国如此轻易地得到巴拿马运河的租让权,感到不满。为了向哥伦比亚和欧洲国家施压,与法国运河公司抗衡。美国也组织了一个巴拿马运河工程临时协会,还派了2艘巡洋舰驶抵哥伦比亚港口“访问”,炫耀武力。为了纾解美国的压力,哥伦比亚呼吁欧洲国家共同保证巴拿马运河的中立地位,但这一要求遭到美国政府的坚决抵制,美国打算独享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只因为在美西战争前,美国新式战列舰“俄勒冈”号为了从西雅图赶往古巴参战,居然要绕道合恩角,这一事实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政府和舆论。
然而事情就在这里有了一点点变化。1898年古巴局势的巨烈变化。让曾以为打败了西班牙就可以占领古巴的美国深陷其中。古巴人借着多年来获得的外部补给的储备下,在最开始接连打了数个胜仗狠狠的教训了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美国,但美国强大的国力开始发威。美国海军封锁了古巴沿海,使得古巴独立军失去了补给。古巴高层领导人多人潜伏出国寻求国际协助。然而没人愿意为古巴人去得罪美国,愿意一如既往支持古巴的夏威夷也因为无法保证将军需补给送到古巴而要求古巴人自己承运。枪炮弹药越来越少,战争也变的越来越残酷。好在古巴军队当中有无数神枪手,总能在激战当中击毙美军指挥官而使美军陷入混乱从而挽救连续溃败的古巴军。然后这改变不了古巴人因为缺粮少弹的事实。古巴正规军开始大面积的战败,国土沦丧。不得已只能开展全民游击战。
然而这深陷古巴的美国依然没有放弃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在于英国历经旷日持久的谈判确立了美国主持开凿巴拿马运河并享有制定运河管理规定的特权,英国只保有运河通航的自由权,于是美国可以专心对付法国了。1899年8月,美国派一个技术委员会来到巴黎,与法国政府接触,探寻收购法国运河公司的要求,但遭到该公司总经理于坦和法国政府的拒绝。美国为向法方施压,于是在9月底成立了一家巴拿马运河公司,展开大规模游说活动,还故意放风说要与尼加拉瓜合作,另建运河与巴拿马运河抗衡。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