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军队一样拥有远超列强军队的突出表现。当然,张伟也并不担心蒋军会成为西方盟国可以有效利用的炮灰。
承认环境塑造的同时还应承认:长期以来的封建传统给中国军队的军官阶层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不要说内战或对外支援战争,就是抗战时期的蒋军,战争强度承受能力也远无法和朝鲜战争第一年的韩国军队相提并论,这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发展水平导致的结果。一支无法有效选拔和利用真正意义上的精锐部队组织攻击作战的军队,就算拥有着不差的作战效率,也并不可畏。尤其是在此时的欧洲战场这种战争强度十分大的情况下。
在指挥才能上,张伟并不怎样的突出。战争的结局几乎是在庙算上就已经很大程度上确定的了:西方盟国军队充分动员起来的战争能力远非历史上二战末期的西线盟军可以相提并论,但军队基层效率给野战兵力规模、火力杀伤效率带来的影响,还有战役组织与损失承受能力方面的区别终究会导致战争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分出胜负,训练素养和战争准备同样远非二战末期可以相提并论的苏军在社会制度与战争锻炼下双重优势下,在拥有足够的准备囤积下,拥有很大概率首先给予对手以不可曾受的损失。
中西欧的战事远比想象中的猛烈,平息的也明显比预计的要早。大概在1945年入冬时节的时候,持续了八个月的激烈交锋随着盟军战线的大规模崩溃落下了帷幕。中苏联军在这短短八个月的交锋中就遭受了七百多万人左右的伤亡损失,大大强于高于历史上的东线,也同于多余西方盟军。但这其中的被歼灭性打击的损失大概只有二百万人左右。而盟军所遭受到五百万规模左右的伤亡损失却几乎都以被歼灭性打击为主要成分。在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损失了超过二百个地面师的情况下,莱茵河防线再也无法坚守了。甚至因为东方精锐力量的大规模参战,就连东方和西班牙又或者意大利维持欧陆跳板性质的局部存在也成了奢望。
然而张伟也明白,即便战争进行到此时,拿下欧陆已成定局的时候当然也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利用西欧资源所进行的防空战争乃至核武反超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章完)
第532章 曲折而峰回路转的核战()
一九四五年爆发的三战同二战一样,甚至更为激烈。当欧陆上的战事落下帷幕的时候,大规模的航空作战依然在欧陆上空紧锣密鼓的展开。结束地面战争后的苏联军火工厂开始逐步增产防空战斗机,防空能力的唯一瓶颈似乎成了训练资源和航空汽油。
不过即便如此,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苏联防空力量也以四万五千架防空战斗机的损失击落了包括两万架护航战斗机和一万五千架盟军轰炸机在内的大量飞机。
不过美国和英联邦强大的航空进攻生产能力似乎还是忍受了这一点儿,并在一九四五年冬天到一九四六年秋天接近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在欧陆乃至苏联本土累计投下了二百多万吨航空炸弹,给欧洲地区工业乃至矿产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受到空袭严重打击的还有巴库等地区的油田。幸好在战争结束后最初休战的一年时间内依靠德国占领区的资源,从合成橡胶到煤制汽油工业等很多化工产业短板都得到了弥补。
更加巨大的危机时防空作战中严重的透支消耗,经过开战后两年的透支消耗。苏联作战飞机数从四万多架重新下降到一万多架,包括补充在内累计作战七万多架作战飞机。
但两年的时间也终究为消化ME262相关技术赢得了时间。在很多航空设计单位没有如同历史上那样遭到解散的命运情况下仅仅两年时间左右新一代的喷气机就从草案走向了服役。
早期的喷气机当然有很多问题,如故障率比较高等。可以故障率高这个问题在防空截击作战出动架次也不是很频繁、很少有对地支持作战那种巡逻攻击的情况下,影响也大幅度减小了。如ME262或米格9等早期型号的喷气机相比末代螺旋桨飞机在爬升率方面的优势实际上并不明显,有些性能指标还居于明显的劣势。可是速度和持续爬升能力这一个特点就使得这种早期喷气机特别适合于防空作战。在改进了防空武器,使用两门短管三十毫米机炮做为主要火力,而不是23加37毫米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组合,主要防空地带还有不小防空纵深的情况下,即便是在夜间,防空拦截效率也提升了很多。
当感觉到苏联人的防空压力的时候,美英也攒够的两位数级别的原子弹,大概在一九四七年开始对莫斯科进行了一次集中轰,至少有二十枚原子弹被投放到了莫斯科及其附近,只不过因为有效的防空拦截,其中十枚没有有效引爆,而爆炸的核武器也因为喷气防空力量的干扰有很多偏离了目标。可大规模的核轰炸还是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损失,摧毁了莫斯科三分之一左右的城市区域。唯一幸运的是因为比较完善的人防准备还有建筑足够坚固的缘故,伤亡损失并不比广岛或长崎原子弹多多少。
不过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盟军先后在苏联与欧洲多个工业城市内投放了累计上百枚左右的原子弹,彻底摧毁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城区。虽然因为没有地面战争压力下足够的工业发展动员。第一年的核轰炸并没有使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工业潜力受到多大影响。人员伤亡损失包括很多明显的疾病和辐射原因死亡在内也不过百万人左右,可是这种趋势却给不小的人带来了足够压力。
没有取得决定性效果的核轰炸也给美英以巨大的信心,甚至在军队已经重建,第二次欧洲登陆作战行动也已经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苏联的核反击也终于到来了。
与历史上相比,因为苏军更早的攻入德国本土,也从中亚地区找到了正确的铀矿所在。历史上铀矿来源方面的障碍提前了不少时间。加上战争催动,使得在一九四九年的时候苏联的核武进度并非仅仅是首次爆炸那样简单,而是也开始拥有了两位数原子弹的首波核袭击能力。
一九四九年四月下旬,以德国末期喷气轰炸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几百架喷气轰炸机经过连夜转场,从德国境内出发开始对英国的核轰炸机基地、首都、西部重要港口展开了一次战略轰炸突袭。
不过在此时非常严密的盟军战斗机与高炮组成的防空网的拦截下,这些突防能力比较强的喷气轰炸机也遭受到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损失的,但还是有三分之二左右夹杂在普通轰炸机内的核轰炸机投放了放射性沾染类原子弹。
没有想到过苏联会展开猛烈核反击的英国在仅仅二十枚原子弹的攻击之下就有几十万人死亡,这还是攻击的目标并非特意的针对城区和平民的情况下。上百架轰炸机还有不少的美军原子弹也在这次核逆袭中遭受损失。此后迫于内部政治压力。美国不得不放弃以英国为基地对苏联展开的核袭击。当然这个时候B36远程轰炸机也开始成熟了。
而在美国打算进一步升级核战争相关技术的时候,苏联喷气战斗机技术还是在战争的催动下,尽管没有历史上英国提供的帮助和技术转移还是逐步成熟起来。与此同步成熟的还有早期防空导弹技术。这些因素再加上苏联的远轰核反击能力的发展,终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核轰炸的强度的。
东西方持续的“核对垒”持续到了一九四五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九年之后之后的一九五四年。在种种防空手段的掩护下依旧遭受了上千枚原子弹轰炸的苏联控制区已经面临严峻政治压力,甚至无条件投降的呼声都开始出现。毕竟在核武进度上,苏联终究还是落伍了几年。
可是当提前服役并出现的二十多枚P7洲际导弹携带着比历史上同期更为成熟的氢弹装置和二十多枚几百万吨当量的氢弹投放到纽约、芝加哥、华盛顿等不少地方。并且因为对手没有来的及进行足够的预警反应而遭受了几百万人死亡,上千万人伤亡的时候。核战争否极泰来的时候终于到了。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早期核力量对比的形势:美国在原子弹时代的进度优势给苏联很大的威慑和压力,但氢弹领域苏联却没有落伍。而在洲际导弹进度上则对美国实现了反超从而依靠斯大林机制下的坚韧与拼搏在战略军事科研和战场两个领域赢得了最终胜利。
美英并不甘心在将要赢得胜利的情况下却最终面临战败的命运。以喷气中型核轰炸机从某些岛屿和海上出发并以巡航导弹展开原子弹和氢弹逆袭。然而在此时苏联已经开始逐步成熟起来的空中预警与原子核武防空体系却没有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成果。
而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得到喘息的苏联生产了二百多枚洲际氢弹,累计对北美和英国等地投放了二百多枚五百万当量吨级核武,几乎摧毁了美英主要大城市乃至严重破坏了许多港口和核武生产制造中心。苏联以战略航空力量为核心的核打击体系还延伸到海上与其他岛屿,核战争的态势还是不可避免的逆转了。
一九五五年秋天来临,战争持续了十年。其中马拉松式的核战争也持续了八年之久的时候,紧随二战来临的三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巨大的代价,赢得了最后的核战争全胜,并最终迫使美国不得不签署停战协议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协议且接受核协查。这虽然不是正式的无条件投降,但却也是事实上的无条件投降了。
(本章完)
第533章 回归与外敌()
爆发于二战尾声,持续十年之久的大战结束之后从莫斯科到北京,饱受战争压力的人们都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此时的张伟也终究离开了斯大林那已经超过原本历史寿命两年而显得有些衰老的身体,似乎是这些年来承受了远远超过历史压力的缘故。尽管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