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七点六二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在开发设计的时候,绝对不会有现代狙击弹一样严格的工艺标准。在二十一世纪,很多全自动武器的精度几乎都可以做到一角分,也就是四五倍于二战时代高精度步枪的水平了。这些枪支的弹药并非完全是机器批量加工出来的,很多还是手装弹的标准。

    (本章完)

第382章 新军构想() 
按照张伟的猜测,全散布两角分的黑火药栓动步枪或许搞不出来,不过如果能够将半数命中率直径比,从现在黑火药后膛枪七百分之一于距离左右的水平提高到两千分之一于距离左右的水平,那很大程度上也会是质的进步。这同样意味着可以如二十世纪的很多传统武器方面的精确射手一样威胁三四百米左右距离上的头靶目标了,带来的战术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在二十一世纪,最终也是狙击武器在精度上的不断发展让精度的意义超越了压制能力和射速。重机枪在一些低强度的战场上即便依托堡垒,也不再拥有以前那样的优势了。

    还算聪慧的少年也很快意识到了其他一些问题的所在:“也按照十二毫米口径的标准来么?”

    张伟思考片刻后回答道:“这要多比较测试集中了,先从从十二毫米口径、十五毫米口径、十八毫米口径几种开始。。。”说到这里的时候张伟也才发现,相比近现代历史上的枪械制造工业和传统,夏地的基础实际上可以说的上是十分薄弱的。完全就是靠不计成本的优势和一些理念上的超前才有可能做到一些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在黑火药精确火力支持体系方面,张伟当然倾向于比较强壮的人能够承受的上限比较好。比如说如果黑火药十一毫米口径的步枪和无烟火药八毫米后坐力对等,那么对应十二点七毫米口径的武器应该是十八毫米左右,但又不确定,只能从中增加一个以确定。

    这种保守来源于张伟也了解到一个常识:并不是枪支的口径越大,加工就一定越简单,精度就一定越好。比如坦克炮的精度理论上按照密位或角分来算就无法和枪支相提并论。现代高精度步枪也很少有十五毫米到二十毫米口径这个反器材级别的。如果威力太大身管太长,就会给精度以很大变数。

    可是在只有黑火药武器的情况下,部队也显然需要一种威力和精度较大的武器来弥补半自动射速级别的转轮步枪在这方面的缺陷。

    对于未来可能遇到的对手和战争乃至那个时候部队的表现,张伟也没有一个靠谱的估计,这方面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并参考其他人的意见制定出一个大致的火力配比表。

    按照初步的未来新军模式构想:精确射手武器有效射程在五百米左右,那就应该对应类似战线能够对应的部队,大概是连一级。重型无后坐力炮的有效射程高达一千几百米左右,就如同重机枪一样对应营级范围了。几种黑火药抛射榴弹体系,在威力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增加效用,就只能通过迫近的方法来增加精度。这样一来,实际上很多抛射掷弹筒类的武器都只能布置在排一级。

    通过严格的训练弥补黑火药性能上的短缺,通过大威力转轮步枪、重无后坐力炮、精度步枪、压缩黑火药等诸多领域改善。还是有让整个军队可以在实战中按照二十世纪轻步兵队形的标准来安排了。

    确定了这些之后,在确定武器的配属数量就只能从后勤条件上来分析了:构想一代人以后夏地武装的骡马化水平必然有了不小的进展,又没有重炮方面的负担。近代中国内战中的不少实践、甚至抗美援朝早期的不少实践也证明:如果拥有必要的曲射支持体系,中重型身管火炮对于部队来说并不是绝对必要且非装备不可的。

    这样算下来,按照二战日军火力携带标准只少因为中重火炮的减少会节约出平均每人二十公斤左右的负重空间,即便考虑给养平均每个士兵的负载空间也达到三十公斤左右。

    因为战时基本后勤和携带伤员的需求,大比例的步兵部队比例,就像十八世纪的英军那样显然并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在整合了勤务单位的情况下从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军还有金门之战后重新编组的九兵团等例子来看,六成左右的基本步兵比例就足够了。而一支转轮步枪加上必要的上百发子弹和几枚压缩黑火药手榴弹的总重量不会超过十二千克。也就是有平均每人二十三千克的火力空间可以用于其他武器体系。具体到一千人左右的营战斗群,那就是二十三吨左右。

    依据后来的一些编制经验:没有重机枪负担,一个营实际上可以在营炮连安排九个分队十八个火器班,配属至少十八门五十七毫米口径黑火药无后坐力炮,弹药基数按照三百发的标准来,累计十几吨的武器弹药当然不仅仅可以有营器连和勤务连的骡马运输力量来负责。还可以由其他各连队分摊一部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也可以把火器弹药乃至人员加强到必要的连队。

    相比炮兵类的武器,哪怕是重型精确射击小组也是不怎么占份量的一个标准,那么连一级的单位就可以至少配备十二支,至少整个营战斗群配备五十支左右接近枪械总量一成左右的规模。每支大威力精确射手步枪配备三百发左右的弹药,也不过二点五吨左右的规模。

    这样就可以有数吨左右的其他火力空间用于爆破和掷弹筒之类额需求了。如果发射弹药是整个武器体系的主题的话,意味着十二个战斗排二十四支左右低成本掷弹抛射筒火力的支持体系也完全不是问题。整个系统有两三百公斤左右的冗余,弹药基数按照三百发左右的配置也足够了。

    这样算下来,整个新军步兵营群应该有一千人左右的规模、六百左右的驮马或者二三百左右的挽马、十八门五十七毫米火炮、二十四门六十毫米口径掷弹筒、五十支左右的精确射手步枪、六百支左右转轮步枪。而做为过去经常运用的钢化黑火药无后坐力炮可以做为不占编制的临时装备或者与营炮连的功能重合。弹药基数方面炮火普遍设定为三百发左右;那么一个营群实际上就具备了上万发压制弹药的运用能力。

    (本章完)

第383章 梦中之战() 
军事领域枪械之外的指望就是内燃机了,毕竟这是一个虽然看起来在工艺上很难的事情,可那也是能够通过不断的钻研和积累乃至测试规律、纪录规律不断能够提高的。就像那些成熟的汽车大国都走过一个从不到二十马力的国民车到后世成熟化的高级轿车一个漫长的规律一样。在早期的内燃机、炼油和燃料来源等都开始有了初步解决的情况下内燃机的逐步成熟就已经是一个时间问题。

    相比之下,三酸两碱还有相关的化学工业方面,似乎进展并不怎么样。这不由的让张伟感觉到一丝忧虑:会不会到了遇到新的强大对手之后,现代炸药和无烟火药还是搞不定?出现发射黑火药脱壳穿甲弹的一战二战时代坦克的诡异局面?

    在张伟仔细想来,其实这也算不上一个致命的问题。至少在重武器领域的问题要比轻武器领域小的多。因为在自动武器领域黑火药的残渣问题不太容易解决,可是火炮一类重武器大多不是自动原理的。至少火炮的发射威力主要受到炮管与机械材料的制约。就算初速不足那也可以由质量或者冶金工业方面的水准来弥补。唯一的缺点就是后坐力稍微大了一点儿。

    可是如果队伍的通信体系不行,这个问题恐怕就比较严重了。就算是通信器材比较短缺的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军队,基层电台实际上也是可以普及到营团一级的。整个夏地就算按现有的武装动员潜力,实际上也至少可以维持三万人规模左右的武装。一代人以后,当新来的女孩儿们的孩子也都长大成人,哪怕按照二左右的成年率,整个夏地的人口也会迅速的增长到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万左右,甚至有可能更多。那时候三四十个左右的营战斗群、折合四个师恐怕是一个战备水平很低的标准了。那种年龄结构下的年轻化兵源,恐怕按照十分之一左右的兵民比来动员都会有不少的剩余劳动力,整个部队的野战部队规模需求至少是十个师上百个营战斗群的需求,仅仅靠现有库存下的那些并非十分专业的通信装置,恐怕最基本的战术指挥都会出现问题,基本上只能依赖于缴获或者把部队的队形拉的更近一些了。那样的话,面临更为先进的对手肯定会出问题。

    当然,张伟也想起了有关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的一些事,那时候的队伍物质条件上的困难其实不完全是后方空中封锁造成的,也有在出发准备中就把弹药携行与后勤标准定的过低的缘故,此外还有枪械型号不统一、一次作战基本上在原有就很少的弹药携带标准下还只能发挥出不到一半的火力携带量。相比之下,同样是没有空权问题的一九五零年夏天朝鲜人民军似乎就没有这个问题?就算武器装备性能和火力有代差,那么新式军队在训练体系、弹药携带等方面的优势能不能弥补自己的缺点呢?

    结合以前不少战报的印象,张伟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代差作战和劣势条件下的战争根本就是两回事。

    过去不少超能力失去之后,头脑中的梦魇空间中的能力似乎并没有失去。因此张伟就尝试着在梦魇空间中思索类似的事情,看看能不能得到主神的帮助,在或许是虚拟的梦境空间中做一次测试。之前不少天籁的忙碌和疲劳也使得这种工作场合下的“入梦”变得容易了许多。

    茫茫的大海上,五十艘左右登陆舰还有二十多艘二战时代驱护舰运载着整整一个师的官兵在大海上航行着。包括舰队司令官在内的所有人都显得有些沉默和忧郁。

    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在西太平洋航行着的整个增援舰队都与其它几支船队失去了联系。没有任何联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