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现在普及大量蒸汽机,一个显然的问题是夏地附近至少几百里的范围内没有英国那样优越的浅层煤矿资源。只能砍柴烧炭,而这就会浪费大量人力。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还是类似工业革命时代法国那样的水力?
当然,以后世的标准来说:夏地附近的水力条件同样不是很好,只不过相比之下还算能铸其个小坝而已。五米高的水坝,每秒百立方米左右的水流量,那就是五千千瓦或者七千马力的二十四小时持久动力了。蒸汽机成熟十几年后的1800年,整个英国的几百台蒸汽机也不过五千马力左右罢了。当时的英国本土至少千万左右的人口,是夏地人口规模的几十倍。仅仅一条小河看起来就可以让水力方面的动力达到1820年代左右的英国动力话程度?
还想起蒸汽机其实也可以同水力并行,一方面是进行一些灵活性时效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做为带动水车的抽水设备而存在。抽水设备可以建设“蓄能水力”,从两个渠道加强动力来源。
这些动力又用来做什么呢?给夏城的所有人都力争拥有棉衣棉被?那恐怕会造成生产过剩,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绵羊。更没有那么多的市场。不说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自己就有上千万人口。还有拿战时代欧洲国家的军服需求。
现在的夏地要“勇攀时代高峰”,最需要的产业并不是纺织,而是教育相关。诸如造纸、印刷、研墨这些。并尽可能的实现这些行业的机械化。
自己的计划与目标,不应是让整个夏地变成一个模拟的自给自足的近代社会,而是一所“超级大学”“全民大学”最多有一些做为实验室目的而存在的“校办工厂”
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尝试着去实践那些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广泛诞生出来的一些关键技术。
当然,19世纪中后期的技术爆发产业太多了,这让张伟也似乎有一种预感:至少仅凭二十万脱农人口,很可能并不能复制一个第二次工业时代的完善工业社会。必须有舍取的选择一个核心方向。
(本章完)
第264章 尝试性五年计划()
第一次穿越前,同很多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平庸大学生一样,张伟的大学时代是在“沉睡”与“游戏”乃至二三流大学那种松散如假日一般的环境下渡过的。比较开明宽容的家庭环境还让张伟在这种环境下也不属于那种二流大学中少数比较积极进取的人,而是经常旷课找人签到的人。甚至毕业考试的时候都不得不靠补考才通过。
消极的环境养成了消极的心态,毕业后的数年内张伟都过着如同现代日本三无死宅一样的生活,只不过游戏的热度没两年就消退了。之后是天天论坛灌水嘴炮争论。不过这也让张伟在有些方面的知识面扩充了不少,或许这就是自己被主神选中的原因?至少,在同人争论历史政治问题的时候,张伟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和苏联多少还是有一些面貌性的认识的。
对于一个已有追赶样板,不需要市场竞争来试错的计划经济社会来说、最好的牵引动力是军工,这个最有技术含量和科技需求,而且就算没有西方国家那种兵棋传统,也可以通过纸面推演计算和对抗性分析明白未来的需求在哪里,能够通过参谋体系和顾问团来明白质量与性能所需。并不需要“市场”这个需要浪费大量玻璃幕下办公室白领与广大底层销售员才能搞定的媒介。
历史上计划经济国家的问题是:底子和基础太差,先军政治都不是自由世界的对手,如果冷战持续下去。整合了日本和欧洲乃至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后的美国,军事优势只会越来越大,海湾战争有以强打弱的因素,但也是西方冷战末期对苏东集团全面军事优势的变相反应。这让对西方有挑战潜力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得不做出韬光养晦的战略决策,至少在21世纪20年代以前避免冷战对抗,才有可能赢得有利局面。
对于此时的夏地和自己来说,需要顾虑的问题恐怕恰恰相反:不是对手太强而是对手太弱了。但这个有的是实际操作办法。
当然,虽然没有一个“自由世界”做对比。“先军经济”也会有内在的很大风险。科教产业和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计划经济的另外两个支柱。农业的现代化、交通的现代化、科教领域按照近代以来的基本框架投资同样无须太多考虑市场问题。
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还有一个“房地产”做为补充。实际上张伟就曾经认为,就算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计划经济框架下也会走到基建投资与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向上。原因也很简单:相比信息产业或汽车零售服务业乃至文化产业等等,这些方面的计划和规划遇到的意外因素和所考虑的人手更少。
这些大致的方向确定之后,一个初步的“五年计划大纲”就开始大致成形了。
张伟当然不认为自己是多么有水准的一个人,很多方面的具体知识自己都是外行,只可惜的是自己身边的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就更少。没有一个可以指望的,一切只能全凭自己了。
第一个五年计划,还不可能建成一个完善的“近代大学城”或向毛时代的相对比较突出的工业县城水准迈进。
将十来万奴隶充分利用起来,把夏地的农业潜力从一百万亩扩充到三百万亩,并建设涵盖这三百万亩的水力体系是最重要的事情。
以水利为基本牵引,将整个夏地的水力动力化进步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夕欧洲的水平。
因为已经有着从临高那里得来的比较全面的技术工艺资料,不需要像很多古代架空小说那样花上十年二十年来摸索。蒸汽机的研发当然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同步试制,至于试制推广到什么地步,就不是自己这种水平和经验的人能够预料的了。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五年以内,可以从事这个方面的人力资源实际上只有二百名左右相关领域的工匠最多加上两千名脑子比较突出的夏地帮工学徒。水力车床的劳动力门槛就要低的多、几十个相关领域的工匠每个人至少可以带着几十名挑选出来的帮工学徒去干。
除了水力的建设和机械领域的试制外,教育普及也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很多资料和教材的印刷、扫盲;五年之内,不仅仅应该做到普遍性的扫盲,还应该让中年以下的人普遍性的拥有至少“高小”水平的文化基础。少数智力和学习突出的人因材施教,要力争达到初中末期高中早期的文化水平。
这些工作在仔细计算之下就算是个不小的投入了。尤其是水力方面的投入,几乎可以吃掉大半奴隶的同时,再吃掉整个夏地原有居民们的多半劳动力。
至于自己曾经设想的“整洁的校园”“宽敞的教室”?显然不是必要投入。能做到类似50年代影片《祖国的花朵》那种利用大户民居改良而来的“小型小学”的条件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领导经验和工作经验的匮乏还让张伟对于至少十几万劳动力在修水利方面五年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也没底。
虽然从临高带来的一些20世纪五六十年相关资料来推断似乎实现几百万亩耕地的水力灌溉没有什么问题。但自己这点儿刚刚从远古时代走来没多久的劳动力还有那些奴隶们的劳动效率真的可以相提并论之?夏地的水力条件看起来也不是很多山区那样修个水坝拦个河就玩事,技术人才比当年更要匮乏,一切都需要摸索的情况下,这种五年计划也只能是“尝试性”而很难明确太过详细的目标了。
想到这些,张伟似乎也开始有些觉悟起来为什么中国某些年代的经济建设那么依赖意识形态动员了。同时也有些好奇:自己这样一个有超常能力的人,如果进行修水库或者一些体力性劳动,究竟能有怎样的效率呢?如果进行一些技术工匠性的工作呢?
(本章完)
第265章 早期实验室标准的蒸汽机()
从明末位面而来的百工当中金属冶炼方面的人才不少,不过在打铁冷锻这方面大部分选拔而来的人才都不符合要求。只有零星那么两三个倭刀仿造方面的“专家”在这些领域还比较突出。
可即便是这些“锻造大师”这些日子看了张伟送来的科普资料还有图纸之后,也不由的有些摇头:“这真是太难了,超过一分厚度的铁、性质上同一般的铁皮就根本不同了。这让我怎么用一张这么厚的铁板制成开口这么小、体积这么大的铁锅?恐怕必须得有专门的模具来铸造才行。可要是铸造,质量上又怎么可能挡的住这么厉害的火铳弹丸测试?唉,难道是我哪里得罪了那位圣主不成。。。”
面对着一张远远超过欧洲十八世纪蒸汽机锅炉的图纸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身影似乎从后面映了过来,张伟笑道:“这种要求既然是我提出来的,那我就跟着师傅一起试着做吧。”
张伟手中拿着一个似乎同很多评书插画中差不多大小的锤子,只不过形状似乎有些特别,看的出还是为了打铁而设计而不是打人而设计。可是经常同铁器打交道的这位匠人却明白:这种大号西瓜一般大小的铁锤如果不是空心的、那恐怕至少得有一石或百来斤的力量。就是习武的人用来锻炼力量都显得有些出格了,哪儿有用这么大号的锻锤来干活的?不过想起有关这位圣主的一些传闻,心中也多少有些底了。
如果是一般人,这位心气不小的师傅恐怕就要讽刺教训几句了,不过面对张伟却说不出这些话,只能说道:“圣主,这。。。这真的合适么?您这样的身份怎么能与我们一起来做这种活。”
“唉,我提出来的想法,自己也想做做罢了。听说天启年间有位木匠皇帝,你就当我是为‘铁匠皇帝吧’”张伟笑道。
“这。。。好吧。不知道圣主以前是否干过打铁的活?”
“没